写作者往往是意义的赋予者。
这一认识,我从李志欣校长职业行走的方式中又一次得到了加强。与教书、管理一样,写作也是他职业生活的重要部分。最近几年,他出版的多部著作都很畅销。他的故事、经验和思考也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看见。
《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稿早就发给我了,李校长嘱我为他的新书写点文字。起初我是拒绝的,因为我的资历和文字都不足以为一本好书增色,生怕自己干瘪的文字影响了书的销量,但是,李校长的真诚让我只能硬着头皮应了。我唯有以真诚回馈真诚,写下我眼中的李校长和这本书的读后感。
与李志欣校长结识已经20年了。那个时候他在山东东营,我在河南郑州。他是我的作者,经常在我当时供职的《教育时报》发表文章。
13年前,我来到北京,在《中国教师报》做着相同的工作;9年前,他也来到了北京,进入北京市育英学校工作,又成为《中国教师报》的作者。因为都从外地来京,自然多了一份相同的心理背景。于是,我们时不时就会小聚一下。
“晚上有空没?”微信里经常会突然弹出一条来自他的信息。
我只需回应一个表情包,他就领会了意思,于是我们约一个地方“把酒论教育”。这似乎是心照不宣的默契,每一次我们都相谈甚欢。
我知道,他在山东利津县北宋镇实验学校做校长时,就通过“‘零’作业下的教学改革实践”将一所薄弱的乡村学校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这一成果后来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待他到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做校长时,我去看望他,在那里看到了一所薄弱学校快速崛起的另一种样态。在这里,他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支持多样化学习的教育模式,即“全学习生态系统”——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丰富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与终身学习”,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带领教师读书、写作,做课题,他和学校不少教师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19年,“‘全学习’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研究”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那一次,我以“‘微改革’的胜利”为题,采写了一篇薄弱学校崛起的报道。
因为李校长总能让薄弱学校快速蝶变、转身,因此在业界有人称他是“改薄校长”“改薄强人”,而我更愿意将其定义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他对教育心怀热情,且自带改革者的勇气、胆识和智慧。李校长做教育不是“在低空里飞行”,有时候他是诗人,用诗歌为教育注入浪漫,有时候他是“学人”,用理论观照实践,但更多时候他是“达人”——化解困难的达人,遇到困难时不是被困难定义,而是集智攻关,做复杂问题的解决者。毋庸讳言,他的“改薄之路”,就是他的“为学、为事、为人”之路,就是他用真诚唤醒团队、用写作塑造共识的治校之路。
说完我眼中的李校长,再来说说他的新书。《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不仅有好课的课例解析,有承载新课标理念的经验呈现,也有课堂变革里的故事与思考。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成为课堂高手至少要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处瞭望。所谓高处瞭望,就是用好“望远镜”看课堂,能跳出教学看教学,能站在育人高度审视教学,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能以育人为导向,以课改为方法,把人置于教学的核心地带,通过课堂看见人,通过教学发展人,以“爱人”之心,做“育人”之事。当教师眼中有人时,许多问题都会有另外的答案。正像顾明远先生所言,“从育人着眼,做的事再小,也是教育;反之,做的事再大,也不是教育”。
所谓高处瞭望,按照李校长书中所阐释的,还指向“跳出教来审视学”。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教”的逻辑里难以自拔,迷恋“教”,遮蔽“学”却不自知。正像书中第一章给出的建议,学校要把教室变学室,教师的职责是“导学”,而不是“教学”,要化“教”为“学”。我想,只有站在高处瞭望,才能减小教学落差,进而通过教与学的变革回应育人模式之变。
二是深处实践。所谓深处实践,就是用好“显微镜”看课堂,不断降低课堂教学改革的颗粒度,从粗放到精细,从浅表到深刻,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迭代、不断纠偏、不断深化,让教师贯通地教,让学生深度地学,让课堂体现出“低结构、中温度、高生成”之美。书中谈到的倾听的细节、提问的细节、合作学习的细节等,无不体现了缩小颗粒度的意义,即“颗粒度越小,呈现的细节越多,教学的能见度越高,改革则越深”。伴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印发,“深处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是宽处漫溯。所谓宽处漫溯,就是用好“广角镜”看课堂,对教学要有全景视野。课堂教学改革只有向更宽处漫溯,才能使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地。李校长提出的“全学习”理念就是全景视野的体现。除此之外,书中的不少篇章同样彰显了其视野之宽。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东庐中学、北京十一学校等改革典型都是他观察研究的样本;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所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普拉卡什·奈尔的《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等书都是他信手拈来的素材。就像“所有读过的书,在未来都会成为心灵的血肉与灵魂的骨头,成为你未来的样子”一样,李校长所有涉猎的信息,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支持着他课堂改革的行动。
课堂高手的修炼当然不止以上三点。在李校长眼中一定还有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这一点是我从他的后记读出的。在后记中,李校长借用了菲利普·W·杰克逊在《课堂生活》中一句充满诗意的话:“教育进步的路径更像是蝴蝶的飞行轨迹,而不是子弹的路径。”这句话启迪我们,教育进步不是线性发生的,要时刻保持对教育复杂性的敬畏之心,因为敬畏教育比热爱教育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理念之书,还是行动之书,因为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携带着现场感。一位优秀的作者不仅能基于“信息差”“认知差”来写作,还能基于“行动差”来写作。李志欣校长就是这样,认知在不断迭代,理念在不断更新,又极具行动力。因此,书中所提供的不仅是有思想的方法,还有更多有方法的思想。
读书就是读人。我以我们20年的交往向读者交付一种信任,李志欣校长是一位值得走近,且容易走近的人。这本书也一样。
如果说成长的本质是相遇,那么,我期待有更多读者能遇见这本书,也期待读者在这本书里有更辽阔的遇见。
褚清源
《中国教师报》编辑部副主任、《现代课堂周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