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化“教”为“学”成为教学常态生活

很多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生活时,总是反映自己职业生活的枯燥与乏味,每天重复着诸如备课、上课、批阅作业、考试等毫无意趣与创造性的工作,于是感叹自己命运的不济。时间久了,就开始厌倦自己的职业,不再思考自身思想的进步和专业的提升。

在中小学教师的心里,好像有一种牢固的观念,那就是:教师是他人思想和知识的消费者,有专家的研究成果,有现成的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有新课程理念和历史传留的教学原则等,自己不需要再去创造,在教室里复演并传递给学生就行了;认为读书是学生的事情,研究是专家的工作。

这是当下基础教育界盛行的一种极其令人担忧的思潮与行为,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就是“应试教育”的流毒。一旦教师生活的道路走错了,背离了正确的方向,教育就会产生众多意想不到的异端。如果不进行重建,来个彻底的思想革命,坚决实施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变革,我们的教育教学就难以出现真正的“教书育人”现象。

张华教授认为:“教学实践应该由传递别人的知识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它应该是实践自己研究成果的过程。其研究成果就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这才算是真正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叫研究,这才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应该具有的生活方式。

一、源于教学改进的勇气

崔金英老师自身的教学经历就凸显了教学思想转变的重要性,思想的转变会带来专业思维和行为的变化。从教开始的几年,崔老师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态度从事着语文教学,拼命地备课,积极地听课,教参上名家的分析都会仔仔细细地抄在课文的空白处,总是虔诚地借来老教师的备课笔记学习借鉴。日复一日的努力换来课堂上的所谓从容,不再磕磕巴巴、困窘不堪地经历一节一节的课堂了,可以像一名老教师一样,手拿教参或教本,胸有成竹地站在三尺讲台上大讲特讲:从字音到字形,从划分层次到概括段落大意,从课文内容到文章主题,每一篇课文都会被用三四节课的时间细细地筛过,慢慢地肢解。当时还以此为荣,四处炫耀,以此证明备课是多么充分,工作是多么努力。

教学中,崔老师一直信奉付出和所得成正比的道理。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她把所有的课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读教参、抄教案、选试题、批改作业上。课堂上口若悬河、口干舌燥地讲,学生们机械地记着笔记、背诵着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埋头做着一张又一张的试卷。在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身上,感受不到他们青春的朝气与生命的活力。现在看来,当时的教学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只有不停地“复制”与“粘贴”;复制了别人的想法,在课堂上再粘贴给学生,学生再把它粘贴在试卷上。师生间就像两滴互不相容的血,没有思想的交流与个性的碰撞,只有“呆板的演讲人”和“冷漠的听众”。无数的试题、高高低低的分数横亘在师生之间,夺走了本有的尊重与和谐。

崔老师的教学热情就这样渐渐被枯燥乏味所取代,思想也箍上了死板的标记。她越来越感觉到,教学生活逐渐走进了一片死寂的荒漠,是多么渴望营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教学中的胡杨林啊。

于是她四处寻觅着,每天思考着。

首先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给她注入了第一口新鲜的教改血液,她开始了教学变革的尝试。学生们在崔老师发出“大家先自己学”的声音后,茫然地抬头看着:“老师,您让我们学啥?咋学?”崔老师愣了,这两个问题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自上学到现在就一直没有享受过自学,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听老师讲,更不要说考虑让学生去自学。崔老师一个字都说不出,“还是由我来讲吧”,第一次“拿来”的经验以失败告终。

其次是目睹了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课堂模式,崔老师被那种“乱哄哄”的课堂场景震撼了:学生们竟然可以相向而坐,大声说唱,镇定自若地在讲台上演讲,旁若无人地在地上书写,为一个问题小组成员争论得面红耳赤,为抢夺一次展示的机会他们高举双臂,齐声呐喊!她的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鼓起了再一次实施课堂改革的勇气:“六人一小组,把读课文的感受相互交流分享。”学生们惊讶地抬头,呆滞的目光中充满了惊喜。他们兴奋地凑在一起讨论,穿梭在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崔老师心中涨起满满的喜悦。但这种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住失败的弊端。一个月的尝试,感到课堂效率低下,考试成绩下滑,崔老师不得不速速收拾残局,再次回归传统的教学。

两次教学改革的尝试都失败了,却也引发了崔老师很多的思考。那种原始的、靠拼挤学生的时间来提高学习成绩的时代已经过去,语文课堂不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改革不只是教师的事,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相当重要。

崔老师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会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尤其是如果没有学校的支持,没有学校提供的改革创新环境和机会,个人意义的独立改革会收效甚微,甚至会以失败而告终。崔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效性,在校长的带领和主导下,以作业改革为切入点,以“减负提质”为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有兴趣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

二、催生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学应做怎样的调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究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据调查了解,大多数学生不清楚自学的内容和方法,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引导。为此,崔老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为学生们量身定做了“单元自主学习指导纲要”,从“教材分析、知识构建、背景知识、问题展台和学习评价”五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学。其中“背景知识”板块,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而设计的。

下面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的背景知识为例,表述一下崔老师的设计内容与意图。

(一)写作背景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设计意图:好文章往往是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孔乙己》《变色龙》这类有特殊意义的文章,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丰富的背景知识也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名家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和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李欧梵: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设计意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孔乙己的不同评价,也告诉学生对小说人物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读者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这一内容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把自己与名家对人物的认识进行比较,以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创立于清光绪年间(1894年),是酒乡绍兴最负盛名的百年老店。因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而名扬海内外,并成为当地的旅游热点。“咸亨”之名出自《易经·坤卦》之“含弘广大,品物咸亨”,意为万物得以皆美,寓意生意兴隆,万事亨通。

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深入人心。酒店门前的“孔乙己”塑像也成为游客争相合影的“明星”。这个在鲁迅著作中多次提及的酒馆,已成为绍兴的旅游“名片”。

咸亨酒店之所以长盛不衰,靠的是鲁迅文化的影响力和酒文化的吸引力。到咸亨酒店的游客,更多的是出于对鲁迅这位伟人的崇敬,体验伟人作品中所刻画和打造的那种人情风貌。他们跨进咸亨酒店,“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或小酌浅饮,或吟诗作画,或对酒当歌,醉而忘返,体验到了一种浓浓的酒文化氛围。

【设计意图:孔乙己现在已经成了咸亨酒店的“明星”,咸亨酒店也成为绍兴旅游的“名片”。当学生了解到这些,就会对文章产生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阅读文章寻找答案。设计这一内容,主要增强学生对鲁迅及其《孔乙己》的认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四)鲁迅名言

1.“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

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3.踏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4.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5.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6.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设计意图:作为文化的名言,是一种动态生成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它们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学生们从名言中加深对作者的认识和理解,激起心灵的震撼。】

学生们对背景知识很感兴趣,常常边读边做批注。有的同学认同叶圣陶对孔乙己的评价,就在“潦倒”“不幸”“读书人”等词语的下面加上着重号,并写下这样的感受:苦读多年都一事无成,至死都没有落得一个功名,可悲、可叹、可怜!

这种简单的预习指导就像一座黑暗中的灯塔,给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学子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生们因为有了充分的预习,就会在“问题展台”一栏中提出比较有价值的疑难问题,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备课,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引发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有许多学生反映,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多,他们每节课只能呆呆地坐着听,时间一长就像木偶一样,不想说,不爱动。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崔老师设计了“课堂学习指导纲要”,它共分五个环节:目标定向、学生先学、合作探究、点拨拓展和反馈评价。每个环节主要通过活动或问题来解决学习内容,突破重难点,进行拓展归纳,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才提供必要的帮助。

如在分析《变色龙》这节课的主题时,设计以下活动并放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假设第1—4组的同学受赫留金的委托,作为他的律师,状告奥楚蔑洛夫“徇私枉法”,而第5—8组的同学受奥楚蔑洛夫的委托,为他的行为辩护。请小组合作,为各自的委托人整理出精彩的辩词。通过辩论,你认为警官奥楚蔑洛夫是否会受到惩罚?

学生们对这样的辩论很感兴趣。学习任务刚刚下达,他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三个同学负责搜集材料,一个同学负责整理发言。老师加入到两个小组进行必要的引导。正方的一个小组只搜集了一条(小狗咬到赫留金的手指,侵犯了赫留金的生命健康权,狗主人理应赔偿,但警官奥楚蔑洛夫却因为小狗的主人是他的上司,就把罪名怪罪到赫留金头上,实在没道理),然后就陷入了沉默。崔老师引导他们走进文本,阅读第8段和第12段相关人物的语言,他们很快找出关键的句子:“我要拿点儿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一名组员说:“这句话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放出狗乱跑是违反法令的。”另一名组员说:“从第12段赫留金的话(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中得知,当时法律上明确规定人人平等,既然将军的哥哥随便放出狗到处乱窜是违反法律的,就理应受到惩罚,但警官最后却没有让狗的主人承担责任,那就是徇私枉法。”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辩论开始了!每一个组推选一个代表,与其他组的代表组成辩论的正方或反方,采取陈述和自由辩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辩论。3分钟的自由辩论时间,学生们表现得异常踊跃,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将课堂活动带入了一个高潮。本来是指定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参加辩论,但随着辩论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站起来补充发言,结果这场本来计划3分钟的辩论又延长了2分钟。经过这场精彩的辩论,学生们理解了文章的主题。这样的课堂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而是促使学生真正基于思考进行探讨。

基于“减负”目标化“教”为“学”,崔老师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精彩,它像一眼清澈的泉水,涌动着创造与灵感,展现着学生的个性与思索。学生每节课都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崔老师也从以前僵尸般的生活中得到解脱,每天忙着读书,忙着与学生交流,看到学生自习课能够自主地预习,课堂上能够融洽地探讨交流,主动地表达,从容地展示,崔老师身心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浑身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儿。

是多年化“教”为“学”的教学变革转变了崔老师的生活方向,引领着她不断地学习、思考与创新,从此真正地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与伟大,感受到了教学变革给她的专业成长带来的力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0V/aNaKEkwJdrQab0YFaioD8g+R3jqx3adTCZuSTbG0oiFtiyH6V37fVgF3CA10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