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用活动为“教”与“学”搭桥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平常看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教师更容易关注、着重设计的是教学的知识内容,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忽视了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活动。我们常常提及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之所以盛行,其根源之一即在此,因为缺乏活动设计,“以讲为教”“以听为学”的课堂行为便成了教学行为的主流。下面介绍两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薛法根:怎样设计阶梯式教学活动

常见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活动,基本上属于教学的流程记录。比如“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个教学活动,设计成:

1.自由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2.指名朗读,点拨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3.分角色读,加深人物情感的体会;

4.齐读。

乍一看,这个朗读练习活动内容丰富、步骤清晰,很有操作性。但这仅仅是一个朗读练习活动的“流程”,有朗读活动而无朗读教学的实质性内容。试问:感情从何而来?喜悦的感情如何朗读?语气语调有何变化?如有读不出感情的,有何具体方法?出现唱读如何矫正?这些才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点,没有这些活动要点的设计,就不可能达成朗读教学的目标。

要使“流程”设计变成“过程”阶梯,需要判定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并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找到几个教学的落点,即教学活动台阶。教学的起点就是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与水平状态,教学的终点就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的教学目标,两者的落差就是教学活动设计的空间,也是学生学习的发展空间,可以设置若干个教学活动板块,呈现逐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这些台阶式的教学板块要遵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渐进规律,设计连续性的学习步骤,具体展开教与学的过程,可操作、可观测,便教利学。以《庐山的云雾》为例,我们进行了阶梯式的教学活动设计。

起点:①学生具有阅读景物类记叙文的基本经验,能领会事物的特点“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但对于一连串贴切的比喻手法缺少自觉的关注。②学生具有观赏云雾的生活经验,但缺少对云雾形态及变化的想象力。

终点:①能归类积累词语、诵读重点语段;②能理解并运用“准确与形象”的描述性语言。

根据起点与终点的“差距”,可以设置学生需要经历的三个学习台阶。

台阶一:归类,朗读并识记精美词语。

1.朗读并圈出文中描写云雾的词语。

2.将词语分类整理,体会云雾的特点。

特点: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姿态:笼罩、缠绕、弥漫、遮挡。

变化:随风飘荡、一泻千里、四蹄生风。

感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流连忘返。

3.朗读识记。

台阶二:引读,发现描述的准确与比喻的形象。

1.引读:(师)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生)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2.填表,区分描述与比喻。

讨论:(1)“笼罩、缠绕、弥漫、遮挡”与“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哪一组词语更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一说理由。

(2)删去“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还可以用哪些词语表达这样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

台阶三:练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与形象。

1.用恰当的比喻将月亮的姿态写形象。月初,弯弯的月儿斜挂在天上;有时乌云从月儿前面飘过;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

2.观看一段自然景观的音像填写表格,然后描写景观的姿态和变化。

以上设计理念突出两个重点,首先是活动要点的设计,其次是在教学活动空间进行台阶式板块设计。

二、崔成林:教学结果设计重心从“知识达成”转向“产品生成”

看不到成果的学习让人苦闷,得不到反馈的学习让人“茫然”。“产出导向”课堂遵循建构主义倡导的“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原则,在学习设计上要求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需求,二是建构,三是成果展示(交互反馈),四是学习成就(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基于任务的学习活动,起点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习活动围绕任务展开,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如新冠疫情期间,一位教师布置的在家学习任务。

写给抗疫前线“最美逆行者”的信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严峻。疫情来临,全民奋战,白衣天使请愿上阵,医院建设日夜鏖战,党员干部奔赴前线……这样一群人,被人们称为“最美逆行者”。“最美逆行者”既指那些前往疫区的人,也指在严峻背景下,依然默默坚守岗位维护基础服务功能的人,他们是铁路职工,是警察,是环卫工,是社区服务者等。虽然要求居民尽量少出门,甚至不出门,但是城市基础性功能还需要运转,病毒不能将一座城、一群人击垮,疫情早晚会过去,美好的生活还需继续,“最美逆行者”们就是让美好生活继续的一群人!

一场疫情考验,彰显新时代下我们面临困难所释放出的坚忍不拔的团结力量。病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坍塌,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终将战胜病毒。

面对这样的逆行者,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做法又是什么?请你写一封致“最美逆行者”的信。要求:自选角度,切合身份,表述得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一封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产品。学生是学习主体,指向明确,行为具体,符合可操作、可测量、可实现的“产出导向”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产出导向”,即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接受、内化现成的定论性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复演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任务(活动)设计和方法择取,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学习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产出导向”并不是一味要求学生原创“新结论、新产品”,而是智慧复演,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以上两种理念的活动设计,我建议在基于“磋商与论证”的讨论互动式课堂教学场景里进行尝试。(如下图所示)

这种学习活动是以参与行为为基础的学习,一般要比以讲授为基础的学习有效得多,如在做中、动中学习,在说中、听中学习,在观测中、动笔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思考中学习。核心任务(活动)一般具有真实情境,能够承载学习目标,能解决问题和迁移应用,需要凝练有挑战性的、有指向意义和价值的好问题成为学习和创新的导火索、催化剂,有一个用于自我评价、伙伴评价的量规。这也正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理念。 e/I3tmzsTOPO0D0LH/ylZP+mR0y7H9atJg5+oc6MMWNnlTaWgUuPiQqhRy1mwi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