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历史教师依据历史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及相关的客观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在提供精选的优质的历史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完整的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撰写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呈现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如何评价的过程。

一 教学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照教学活动开展的顺序,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三个系统,课前准备系统、课堂实施系统和课后评价反思系统。

课前准备系统主要是做教学分析,教学分析又由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及教学条件分析三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分析要分析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的内容与特点,分析教材内容及知识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距,理清重难点,从而确定目标。教材内容分析包括分析单元主题、目标要求、历史学习材料、活动以及难度、课程育人价值、主题、主线、叙述逻辑等。学情分析可以先从已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兴趣方面分析,甚至可以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思维特点进行分析。教学背景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情况和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物质条件主要指学习资源、学习设备、空间、设施等。非物质条件包括校园文化、班风、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城市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条件涉及学生的部分也是宏观的学情分析的内容。

课堂实施系统包括教学目标设计与调试、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以及作业设计。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与微观目标、显性与隐性目标、三维与五大素养目标。教学策略设计包括教学媒介的选择、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技巧的利用、教学技术的运用及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导入、准备、呈现、练习、应用及评价、课堂小结等,还包括任务型或项目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考虑什么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参与?什么样的活动能够帮助达成学习目标?还要考虑活动的层次梯度、学习目标的差异性、活动的多样性、活动的真实性,包括活动的目的、人物角色、形式、语境要真实,语法形式要与功能、情境、任务相一致。关于作业设计在后面章节会有专门论述。

课后评价反思系统一般是对教学设计实施效果的评价和反思。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评价设计要以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标准,检测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可以是形成性评价也可以是总结性评价;可以是过程性评价也可以是目标达成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理解也可以是表达。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教学设计是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教学是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规划,因此这些环节和内容并非在每一个教学设计中都要面面俱到。

二 基于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从战国到秦朝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影响及秦短命而亡的原因,全面、客观地评价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3.通过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客观地理解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上述制度的演变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4.通过理解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影响,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学生社会担当的使命感。

二、教学活动
(一)导入设计——情境体验,培育时空思维

通过播放秦兵马俑的剪影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闻名世界的人类杰作?兵马俑这一奇迹又与秦短命而亡有什么关系?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视频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秦朝的历史进行时空定位,并由此引发其内在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责任意识。

(二)过程设计——由因及果,深化历史思维

1.统一天下开新篇

学习任务一:秦实现统一的原因。

通过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分析秦国实现统一的历史因素。

设计意图:深化学生对秦统一的原因的认识。从客观角度分析,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主观角度而言,与秦朝自身的条件有关。重点是引导学生基于唯物史观理解秦朝的统一,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理论,同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深化学生的历史思维。

学习任务二:秦朝巩固国家政权的措施。

通过展示秦朝疆域辽阔图片和视频、音频、文字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让学生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设计意图:深化学生对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三大政治制度的系统把握,感受制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调整创新的,体会制度创新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强化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学习任务三: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中认识制度变化对时代变迁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使学生对其理解更有深度,并能结合唯物史观体会制度创新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时空观念体会郡县制在中国古代对加强地方治理的积极作用,理解时代发展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的,进而从宏观上理性审视制度的发展变化,增强制度自信。

学习任务四:结合秦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其他措施,整体把握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构建秦朝巩固统治的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秦朝“立国虽二世,遗制越千年”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秦朝开创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相当长时期内华夏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在,增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危机萌动起烽烟

结合秦朝长城图片,引出秦朝衰亡的话题——暴政和农民起义。提供关于“阿房宫”的不同类型史料,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并作出历史解释,助力其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材料二 秦阿房宫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综合所给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表2-2

设计意图: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和万里长城同样作为秦朝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关于它的修建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阿房宫史料的引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和现象坚持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渗透历史学科思维。

以气势磅礴的背景音乐辅助,总结秦朝的制度创新及其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归纳对秦朝迅速衰亡的历史思考,升华情感,提升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设计意图:制度变革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以更好地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通过对秦朝历史的系统学习,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同时引导学生以史为鉴,结合我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社会现实,理解学习和探究历史要充满人文情怀,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以“秦朝兴衰之思”为题,撰写一篇历史论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秦朝的开创性和二世而亡的历史是值得后人深思的,学习秦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把本课的学习以论文的方式予以落实,培养其思考、梳理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和提升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结合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机渗透到历史的学习过程和总结回顾中,把历史学习与当今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案例评析:该设计案例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较为全面。通过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体现了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从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到秦朝二世而亡,学生体会到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发生、发展的,体现时空观念素养。通过提供阿房宫的不同史料,学生学会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增强实证意识,体现史料实证素养。秦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其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向前发展,要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体现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当然,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同一节课就全部实现,每一节课有不同的侧重,最终形成综合素养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案例: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表2-3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 如何进行说课

“说课”是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等,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一般在授课之前,要求说课者就本人对所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和分解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包括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采用,学法指导等诸方面观点的简述。说课最重要的就是告知听课者:你要如何上课,你为什么这么上课。说课过程要简短精要,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说教材

说清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教材内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说教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什么”;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知道“如何教”。说教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一是理清楚课标和教材的关系。要说明课标对所教内容的要求。二是说明所教教学内容在节、单元、年级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三是说明教材编写的思路与结构特点。

(2)说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包括能力和情感的重点。教学难点,是那些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或过程比较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要具体分析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

案例:说教材

【教材地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选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这一单元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建设和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整个单元展现了新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教师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落实家国情怀的重要单元。本课承上启下,涉及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及成就,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二)说学生

说学生,就是分析教学对象。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说课必须说清楚学生情况。这部分内容可以单列,也可以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起说。说学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这里说明学生学习新知识前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这种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说学生的技能、态度、习惯。就是分析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技巧,以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态度。

(3)说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风格。说明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由于身体和智力上的个体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

案例:说学生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古代中国的外交及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对于外交的基本内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对周恩来总理了解比较多,便于本课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解相对抽象的历史概念、探究比较复杂的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他们看问题还不够全面深刻,还具有求新鲜、求趣味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依靠形象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标的规定、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以及学情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说教学目标至少也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尽管现在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已经过时。实际上三维目标恰恰是在具体课时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桥梁。除了三维目标之外,还应该说清楚本课所着眼涵育的核心素养。

(2)目标的确定依据。需要说清楚,确定目标的理论依据,目标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之间的关系。

(3)目标的可行性。教学目标需要符合课标的要求,切合各种层次学生的实际,目标要具体、明确,能直接用来指导、评价和检查该课的教学工作。

案例:说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材料,结合教材中所给的地图和图片(过程方法)(史料实证素养),知道中国的外交政策,能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简单过程和主要内容、作用(时空观念素养),掌握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及“求同存异”方针(知识)。分析新中国的外交态度,提高识图、解图的能力,以及归纳、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历史解释素养)。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分析我国的外交成就,增强爱国热情(情感态度价值观)(家国情怀)。

(四)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方法就是说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说教法组合及其依据。教法的组合,一是要考虑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二是要考虑师生的劳动付出是否体现了最优化原则。一般一节课以一二种教学方法为主,穿插渗透其他教法。说教法组合的依据,要从教学目标、教材编排形式、学生知识基础与年龄特征、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学校设备条件等方面说明。因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教法和学法同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还要说明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教法相对应的是学法,学法指导也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说教学法,切忌只罗列教学法的名称。有些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下文。

(2)说教学手段及其依据。教学手段是指教学工具(含传统教具、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要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具的选择一是忌多,使用过频,使课堂教学变成教具或课件的展览;二是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学科特点;三忌教学手段流于形式。除此之外,还需要说明是怎样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设备条件、教具的功能等来选择教学手段的。

案例: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比较古希腊民主制度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营造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就是介绍教学过程设计,这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教学过程通常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教学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及师生双边活动的安排。教学思路要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说明教学思路设计的理论依据。

(2)说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体现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精力最大、付出劳动最多的方面,也是教师的教学深度和教学水平的标志。因此教师在说课时,必须有重点地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要从知识结构、教学要素的优化、习题的选择和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强化等方面去说明突出重点的步骤、方法和形式。

(3)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联系实际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方法等说出各个教学环节时间安排的依据。特别要说明一节课里的最佳时间(20—25分钟)和黄金时间(15分钟)是怎样充分利用的。

(4)说教学设计及其依据。说板书设计,主要介绍这堂课的板书类型是纲目式、表解式、还是图解式,什么时候板书,板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板书的展现形式是什么,等等。板书设计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与简洁性,文字要准确、简洁。说依据可联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本身特点等加以解释。

(5)说教学效果的预测。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的归宿和体现。教学效果的预测,既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期望,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自我把握程度。教师在说课时,要对学生的认知、智力开发、能力发展、思想品德的养成、身心发展等方面作出具体的、可能的预测。

说教学过程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说课不等于介绍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二是要区分说课和讲课。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说课就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工程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案例:说教学程序
环节一:导入新课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因此我采用设置情景的方法进行导入,我会和学生玩一个知识竞猜游戏。由我说4个关键词:江苏淮安、南昌起义、总理、外交家,同学们猜人物。学生能快速猜出来是周总理;然后带领大家通过课文学习,一睹周总理的外交才能,然后切入到新课学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设计意图】知识竞猜游戏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这一环节,我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背景

我会在课件上展示漫画《清政府和八国联军》,请学生尝试用几个词来归纳近代中国外交的特点,并阐述其原因。学生可能会回答: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等特点,原因是中国国力的落后与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之后,我会在课件上展示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对外宣布的一段话: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请学生思考:这段文字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并用几个关键词来进行概括。学生这时可能会回答:独立、自主、和平。我会给予学生肯定,请学生仔细观看我播放的视频——《建国初期外交形势》,思考这时新中国面临的是什么外交形势?学生可能会回答:外交形势比较严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点拨讲解,以便学生更加明晰这时候我国所面临的外交形势,明确这时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制定的背景。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会请学生们制作表格并完成填空。在学生了解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史实之后,我会顺势提问: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学生回答后,我会强调:五个原则是一个整体,“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是基础,“和平共处”原则是目标,其他原则互相影响着。因为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在强权政治盛行的时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显示出了中国自古以和为贵的传统和诚意,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

【设计意图】在师生互评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几点。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说课的关系。备课和说课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教学课题展开的,二者有着并列、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其表现内容不同。备课是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心编写教案的活动。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有板书设计和检测试题等。而说课,则是教师在总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说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环节具体操作的想法和步骤,以及这些想法和采用这些步骤的理论依据。简单地说,说课主要是回答自己为什么这样备课的问题。因此,说课教师不能只按照自己写好的教案把上课的环节作简单概述。

二是说课应重视新课程标准。重视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所以课标本身既是说课的内容,又是说课内容的依据,它是教师的执教之纲。它对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安排与要求,为教师掌握教学内容规定了必须达到的标准、具有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三是加大学法指导的力度。俗话说“授人以渔”,学法指导是转变教学观念的突破口。所谓学法,即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所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告诉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或技巧。我们倡导的由模仿性学习到独立性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由被动性学习到主动性学习再到积极性学习,这种学习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平时的学法指导。所以说课中学法指导应该作为一个重点。

四是说课应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活动。新的课标“新”在何处?一是要彻底改变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讨、发现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同时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的教学设想、教学过程,都应该有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活动。

五是说课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说课的灵魂。说课的性质明确地要求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说课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要做到说做法,明道理;说教学整体思路,明教学指导思想;说教学目标,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理论从何而来?一是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二是学科知识理论,三是大纲和课标,四是近年来的教改经验和成果。要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理论太少,就会降低说课的水准;理论空洞无具体内容,就会有骨无肉,显得虚张声势。

四 如何设计板书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巧妙结合语言媒体等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能提纲挈领地勾画出教科书的脉络,突显教科书的重、难点,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综合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板书的作用日益被忽略,但它在落实知识点、构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板精练优美的板书无疑是一件艺术品。

(一)设计板书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认为历史教学板书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每一个板书都要体现教学目标,有着特殊的教学任务。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科书的重、难点进行设计。

2.科学性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的板书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表现,更是对教学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和升华。

3.概括性原则

板书不是教科书的简单重复,而是画龙点睛,应该提纲化和概括化。

4.启发性原则

板书要富有启发性,能够引人深思。比如有教师在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板书(图2-2):

图2-2 “太平天国运动”板书示例

(二)设计板书的案例

1.板书设计的主题要突出历史核心素养

板书主题是历史板书设计系统中的起点,在板书设计中发挥核心作用。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板书主题设计应满足以下三方面的要求:其一,主题的选择应该与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将教材上专业抽象的历史知识与真实的历史情境相互结合,让专业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提升探究、合作、参与、学习的兴趣。其二,板书主题要有明确指向性,有历史学教学的学科价值与情感价值,主题设计应紧密围绕历史学科素养,从而实现板书功效与历史学科知识学习、素养发展、情感升华的有机整合,而非支离破碎的片段性知识。其三,所选主题应具有探索性、开放度,有持续探讨的意义和价值。

2.选择板书设计模式(提纲、表格、图示、对比)的依据是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提升可以借鉴的板书模式为数轴版。在确定好研究主题后,我们可以先作一条时间数轴,然后根据历史发展演变,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主题历史事件标识在时间数轴上,并做好相应的历史解释。

这种板书模式,对于孤立单一的课题来说,既可以追踪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通过时间轴的展现,更易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发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使孤立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有条理,形成具有逻辑的知识体系,更容易提炼出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规律。这种板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提升了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我们以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例,板书可以做如下设计(图2-3):

图2-3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板书示例

本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基本沿着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整理,便于教与学同步进行、推进且有机配合,可贯穿课堂始终。同时我们可以根据时间轴的特性,对于关键的时间点进行标记诠释,这样就避免了历史时间概念的误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历史学科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这五大核心素养有着不同层次的区分,唯物史观是统领历史核心素养的灵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实现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而家国情怀则是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德育目标。就整体落实历史学科素养来说,总分式板书是可以借鉴的一类板书模式。总分式板书是体现历史课题整体和局部之间联系的,它能充分强调教材的重、难点,发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的体系。

优秀的总分式板书设计首先需要教师研究历史知识联系,从时间、空间、逻辑几个维度上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它要反映出教师授课的过程,能体现教师要点把握、概括剖析的能力,也能够理顺教学思路,启迪学生。在唯物史观的统领下,通过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历史综合素养大大提高,在完成历史课堂的智育的同时也可以达到课堂德育的目的。如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罗斯福新政”,按照总分式板书模式,可以做如下设计(如图2-4):这节课的核心主题是“罗斯福新政”。将“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措施和作用意义作为并列的层次,板书总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能尽可能地通过板书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可以作为提高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的手段,而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则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历史解释。当上完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帮助学生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实质的学习,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提升家国情怀,用以达到历史学科的德育目的。

图2-4 “罗斯福新政”板书示例

3.完善板书设计的过程,要体现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考量,意在使学生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品格和核心素养。所以我们在设计板书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科课题特性,让学生参与进来,要求教师把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板书设计时教师把学生置于板书设计的主体,倾听他们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指导他们围绕所在的课题,自行设定学习板书体系,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板书的书写中。这种方式能够将学情与板书紧密结合,发挥板书的最大效用,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总之,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历史教学板书设计虽然是一个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仍然是一个有效途径。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板书这一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9a5PuiCZv7SXXUp5I3Q/BIARexaGdD/bhy4F3+HAjGH+KCC+CBxPP00JXzFwWB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