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社会与情感能力关乎终身幸福

一、教育成果与情感能力紧密相连

通常认为,认知能力会决定学习成绩、最高学历水平等,殊不知社会与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在动态互动中紧密相连。低水平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可能会阻碍认知能力的发挥,相反高水平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会对认知能力的发挥起促进作用。 无论是对于小学生 、初中生 ,还是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困生” ,几乎所有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和学业成绩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相较于社会经济背景、父母教育与家庭收入因素,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更大 ,有时甚至超越智力的影响。某些时候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学术和工作环境中取得成绩的关键和先决条件。在一项探究一般智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间关系的元分析中,研究者发现语言智力与开放性和外向性之间呈正相关,与焦虑呈负相关。 除此之外,社会与情感能力特别是责任心,是个体受教育年限,即最高学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责任心水平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而不是逃避或拖延,这预示着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 责任心是学习成绩的最强预测因子。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最为关心的内容,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在一项对瑞典高中生的纵向研究中,在控制了学生认知能力后,其责任心与三年后的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波洛帕特(A.E Poropat)的元分析也发现,责任心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几乎与认知能力(智力)等同,开放性和宜人性也与学业成绩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减弱。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社会与情感能力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还因科目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在科目上,情绪稳定性可以预测数学、科学和外语成绩。 在性别上,尽责性和外倾性对女生的学业成绩起着积极的预测作用,而这种积极作用并未在男生群体中发现。 尽管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子维度上有研究呈现出不一致的结果,但总体上可以肯定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业成就的积极影响。

社会与情感能力对个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下,还具有延迟效应。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研究发现,根据成年后个体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可以预测其在63岁时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劳动收入水平。 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就业结果,如个人收入、职业地位等。同大部分人认为的认知能力是学业成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样,在职业成就领域也存在相似的误解。其实不然,在决定职业成就的影响因素中,社会与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地位等同 ,甚至在预测收入水平方面,自我效能感、自尊等代表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比阅读、数学等认知能力效果更好。 在一项纵向研究中,在控制认知能力之后,青春期时更外向的男性在成年早期失业率较低。 职业倦怠的本质是一种职业中的情绪疲倦 ,是影响工作表现和职业成就的重要方面。作为积极的情绪认知和管理能力,社会与情感能力和职业倦怠显著负相关。 如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教师内部从教动机和社会与情感能力负向显著影响职业倦怠感。 可见,社会与情感能力对个体的影响是长期的、持续的,可以从学龄期延续至成年。

二、社会与情感能力是欺凌的保护性因素

欺凌是青少年问题行为代表之一。它不仅仅出现在校园中,在网络环境中也比比皆是。欺凌是威胁校园安全的全球性隐患,全球有近40%的青少年曾遭受欺凌,约15%的学生遭受过网络欺凌。我国校园欺凌发生率高达33.36%,经常遭受欺凌的学生占比达4.7%。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可能因遭受欺凌正在忍受着心理(抑郁等)、生理(躯体症状)、社交(社交困难)等多重折磨,甚至会出现创伤后应激症状,从而产生自伤、自杀等行为。鉴于欺凌带来的巨大且不可逆的危害,探索欺凌的防治策略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的焦点。大量证据证明受欺凌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欠缺密切相关。经研究发现,缺乏情绪调节能力的人更易被欺凌,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更易情绪失控,激怒他人,从而导致被欺凌。 受校园欺凌者也同时表现出较差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和交往能力。 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自控力和抗压力是预测学生不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关键因素,信任能力是受网络欺凌的保护性因素, 即有较高水平的自控力、抗压力和信任能力可以降低个体遭受欺凌的可能性。社会与情感能力除了对防治欺凌有直接作用外,还可以通过调节学校归属感从而间接发挥作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发现: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顺利地融入社群,善于协作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交中主动寻求认同进而获得归属感,这极大地帮助他们避免社会排斥。即便面临欺凌,他们也敢于借助外界支持,遏止或减少欺凌行为。

三、社会与情感能力为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在宏观的社会与情感能力领域——人格经过多年的发展,几乎没有人能否认人格特征与身体和心理健康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寿命是衡量身体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后,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都与长寿呈正相关 ,但相关性较弱。这提示研究者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相关行为产生的间接影响,如宜人性较高则吸烟的可能性较低 ,责任心较高则预示着吸食毒品、危险驾驶、自杀等危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身心健康的常用指标之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生活状态的评价即生活满意度、情绪质量、社会行为特征和社会参与。 通过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发现社会与情感能力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即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越强,其生活满意度越高 。一项针对新西兰儿童的纵向研究表明,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关系比认知能力更强 。社会行为和社会参与是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直接反应。反社会行为层出不穷与社会参与不足有关。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社交距离增大,导致社会参与度降低。另一方面,社会参与也和个体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有关。个体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责任心越高,情绪稳定性越高,其社会参与度越高;而社会参与较低水平者的宜人性、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都是攻击、违规行为的诱因。 元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能显著减少辍学、旷学、扰乱课堂秩序、药物滥用等问题行为,可增加积极的社会行为。

四、社会与情感能力促进形成高质量社会关系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功或更具幸福感?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9年的大样本研究发现,成功或幸福的关键评价标准并不是坐拥多少财富或掌握多大权利,而是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与高质量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有所增加,孤独成为了困扰人们的普遍问题,而社会联系不仅可以降低人们的孤独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减轻人们的压力和焦虑水平 ,大大地提高情绪质量。要想形成稳定且充实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就对个体的同理心、信任和与他人合作等多项社会与情感能力提出了要求。研究发现,对于学生来说,信任是建立和维持与同龄人和老师的高质量关系的最重要技能。 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元,家庭生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存在,这其中包含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亲密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亲密关系比宽泛的社会关系更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情感能力与夫妻关系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关联。 在亲子关系上,孩子的情绪控制、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对其与父母的关系起预测作用。 其中情绪控制是最强预测因子。 能否合理地表达情绪与有效沟通是亲密关系是否能够维持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社会和情感能力对个体来说是一个需要终身塑造的能力,无论是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是获得充盈的内心世界,社会与情感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驱动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将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21世纪学生在多元化社会取得成功的关键能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自2015年OECD发起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以来,学界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开始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培养“高分低能”的人,而是意识到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促进儿童福祉、适应和学术成就的手段。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皆视社会与情感能力为21世纪人才的核心能力,并将其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点。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合作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已将社会情感学习(SEL)项目纳入正式课程,研究者调查发现,接受过SEL项目干预的学生,其社会与情感能力水平更高、社会行为更积极、情绪困扰更少,这些改变直接减少了学校内的欺凌行为。

然而,要培养学生这一关键能力首先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何为社会与情感能力?社会与情感能力可测吗?如何有效测评社会与情感能力?这其中最大的困难之一是对社会与情感能力下一个统一明确的操作性定义。在不同的文献中出现了对它的多重描述,如社会和情感智力、情感素养、社会和情感技能等,不同术语的使用容易造成混淆和困惑,因此有必要对以上术语进行区分和澄清。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与情感能力和“大五人格”(Big Five Theory)的相似性,有研究者提出疑问: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是否提供了任何在现有结构中不同或独特的信息,如人格特征和一般认知能力? 也有研究者认为不同类型的测评意味着不同的潜在结构。 可见基本的问题不能被忽视和否认——如社会与情感能力定义、测量和效用概念的不一致等需要进一步探索。

五、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助力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深入

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对于了解我国学生相关能力的现状、改进培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测评对于提升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水平来说既是基础又是载体。对于学生个体来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能力,这为学生做好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同时“测中学”的研究趋势也为学生在测评的同时提升自我、补足短板提供可能。在学校文化层面,前文提到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以欺凌为代表的问题行为的保护性因素,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能够帮助学校精准把控问题学生,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构建欺凌归“零”的校园环境,还学生一个阳光、温馨的成长空间。在社会层面,通过测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不足是许多公共健康问题(如药物滥用、生理健康问题和犯罪)的原因 ,因此测评有助于从根源上遏制妨碍公共安全的行为。

2019年,我国颁布文件《教育现代化2035》,该文件提出了要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思维、合作、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国家培育具有担当、勇于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1年,中共中央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于同年7月正式印发。这一系列文件均提出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并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政策在倡议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也为未来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学科教学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学科以外的多元文化将被纳入了教育培养目标之中,这是教育对人的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表现。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培养在成长过程中需具备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

在复杂且多变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学习者将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提升都有助于他们顺利参与学校、参与社会。从个人上升到国家层面,个体社会与情感能力对于社会发展亦十分重要,这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本质量的基线保障。2015年,OECD发布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技能: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力量》报告,该报告指出,为更好地应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儿童和青少年需要具备一套平衡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才能在现代生活中取得成功。 基于此,OECD 2017年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国际比较研究,开发了跨文化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量表。2019年,其再次发布《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评估框架》,详细介绍了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项目首轮国际测评的相关情况,测评在9个国家有序开展,中国是其中之一。中国的人才培养战略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都指向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回顾我国社会和情感教育现状可以发现,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但学界仍缺乏可靠的评估指标。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出多年,但重“智育”轻“德育”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仍然是主基调。开展有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不同于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学业成绩等标准化测试结果直接反映,软技能的测评更依赖于自我报告或观察者报告,因此合理的报告指标显得尤为重要。本章拟通过比较已有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整理总结各个年龄段所需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为各个年龄段编制有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框架,这是本章之于测评的首要目标。作为学习培养的重要前提,测评是手段而非目的,回答好“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否可以进行本土化评估?如何评估能够最真实有效地反映社会与情感能力?”等系列问题,是了解我国社会与情感能力现状,以便培养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关键因素,从而在宏观上推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国家重点教育议题,这是本章之于教育实践的最终目标。 h1YPdjb4E5MsU/pFYqSzlppx7xxneFehbGvo1UklkqLzZznpJU55qBOklQkJJt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