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在学校开年会,主题是“文本解读”,形式是“专家报告+研讨课+评课”。上海语文特级教师张广录执教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课很有新意,他一反常态,不再是对鲁迅文章思想内容做鉴赏性的分析评价,不再是干巴巴的贴标签式的教学,而是带着学生在做真实的研究。他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作为切入口,研究鲁迅语言表述的特征,具体做法就是把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拆散成一个个的句群,让学生重新组织这些句群,引导学生去发现鲁迅文章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关系,但评课的专家和听课的老师大都不太看好,特别是上台评课的专家基本上都采取回避态度,对张广录老师的课不予置评。
张广录老师是这样上课的:带着学生发现鲁迅作文的秘密,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研讨,学生了解到鲁迅文章句群之间的关系是——否定,再对否定加以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然后再对此进行否定。概括地说,鲁迅文章的句群连缀方式就是:A, -A, A, -A……这么一直下去,曲曲折折,构成了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因此鲁迅作品的意思总是比较难懂,他总是在文章中不断地自我否定,导致读者不知道他到底想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这也是鲁迅文章的独特魅力所在。应该说这样的研究是很有意思的,当然这样的研究学生刚开始也是不太适应的,因为从来没有老师这么教他们。但是随着张老师不断地让学生尝试去做研究,学生慢慢进入一种研究者的角色,自己去研究鲁迅的句子,渐渐产生了一些颇有意思的研究心得,渐渐体会到这样研究的好玩、有趣,体会到这种语文课的意义和魅力。值得肯定的是张广录老师始终让孩子置身在自然的研究状态中,而不是一种介乎表演状态与上课状态之间的样貌,用简单的话来表述,就是张广录老师是在自然地上课,而不是作秀,不是表演,是真切而朴实地上研究课。
但是我们的专家、教师为什么不认可张老师这样教学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所谓的专家都是这个行业从业良久的资深人士,每个专家都在自己的长期职业生涯中形成了教学习惯、审美图式,都有自己的评课框架或者叫评课图式,都有自己关于课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都有自己的评课习惯。比如,有的人就是习惯于上课必须有头有尾,假如有的课没有结尾,他就感到不舒服。评课图式是长期形成的,一般不容易改变,如果课的基本特征、基本呈现方式符合他的评课标准,符合他关于课的习惯认知,也就是在他的评课图式中,他就会有一种愉悦感、舒适感;当有一种课不在他的评课图式中,他就会有不适感,于是就会产生出一种本能的不快、排斥、拒绝、否定。又如有的语文教学专家习惯于语文课应该有语文的味道、语文的学科特征,他的语文评课图式就是要着眼于字词分析、文章鉴赏,如果有的课没有,他就感到不舒服;如果语文课走的是研究的路子而不是他习惯和喜欢的鉴赏的路子,他就不爽。他不想也不愿意去分析这种课,不想去深入理解这种课的存在意义,不想去探究这种课的创新价值,只是感觉不舒服,但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出非常确切的理由来理直气壮地否定这样的课,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回避,不予置评。于是,这种充满创新意味的课的意义就被轻易地忽略了。
课程创新难,课堂创新难,难就难在大凡课堂创新都或多或少会与许多人的审美习惯、教学习惯、评课图式不一致,而人的审美习惯、教学习惯、评课图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创新就不容易被认可、被承认。但是社会生活是在发展的,而发展就是要靠创新驱动的,课堂教学毫无异议也要发展。语文教师可以也应该对文本做鉴赏性的评价,语文教师可以也应该指导学生对文本做鉴赏性的分析,但语文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实实在在地研究文本的语言,研究句群,这也是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现在我们的理科教学时兴一种STEAM课程,就是一种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就是一种面向具体问题的研究型课程,其本质特征就是主张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地面向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理,为什么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语文专业研究者一样去思考语言现象?去研究语言现象?为什么带着学生去研究鲁迅文章句子连缀的特征就不能出现在语文教学中?为什么我们要把语文课做封闭式的界定?为什么语文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模式?为什么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标准?为什么语文教学不能有别样的探索?
语文教学不能自我封闭,基础教育不能自我封闭,固步自封一定会阻碍教育的发展,一定会导致教育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