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卦爻辞诠释的困境

《易经》文本的复杂特征,使它成为一部非常难读的书,这一点古今中外人士都已形成共识。

朱熹说:“某不敢教人看易,为这物阔大,且不切己。兼其间用字,与今人皆不同。如说田猎祭祀,侵伐疾病,皆是古人有此事去卜筮,故爻中出此。今无此事了,都晓不得。” 又说:“易中言‘帝乙归妹’、‘箕子明夷’、‘高宗伐鬼方’之类,疑皆当时帝乙高宗箕子曾占得此爻,故后人因而记之,而圣人以入爻也。” 又说:“易难看,不惟道理难寻;其中或有用当时俗语,亦有他事后人不知者。且如‘樽酒簋贰’,今人硬说作二簋,其实无二簋之实。陆德明自注断,人自不曾去看。如所谓‘贰’,乃是周礼‘大祭三贰’之‘贰’,是‘副贰’之‘贰’,此不是某穿凿,却有古本。若是强为一说,无来历,全不是圣贤言语!” 这是说古今文字、俗语不同,古人卜筮的具体情境也已无从知晓,因此卦爻辞的确切含义变得难以理解。朱熹还指出:“《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若他书,则真是事实,孝弟便是孝弟,仁便是仁。《易》中多有不可晓处,如‘王用亨于西山’,此却是‘享’字。只看‘王用亨于帝,吉’,则知此是祭祀山川底意思。如‘公用亨于天子’,亦是‘享’字,盖朝觐燕饗之意。《易》中如此类甚多。后来诸公解,只是以己意牵强附合,终不是圣人意。《易》难看,盖如此。” 这是说《易经》文字多通假、多歧义,并且富含象征,这就更增加了理解的困难。

李学勤的看法与朱熹隔代呼应。他认为《易经》本是一部卜筮著作,可能从孔子开始,古人逐渐从筮法中悟出很多玄深的哲理,将占卜之《易》和哲理之《易》区分开来。《易经》成为儒家经典后,逐渐形成一套尊经的传统,历代很多学者的哲学思想,都通过解《易》和说《易》的方式衍变生发出来,这一方面固然增进了后人对《易经》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易经》的含义变得愈说愈繁,难以辨析。李学勤说:“我常常觉得,研究《周易》是很‘危险’的。《周易》文义古奥简质,又玄妙深邃,可以这样解释,也不难那样推论。如果是借《易》的词语表说自己的思想,姑置不论,要想寻出《易》的本义,实在太难。十分容易出现的结果是,在想象力的基础上,建造一座七宝楼台,由于檐宇崇岭,结构繁复,设计者本人也产生出自天然之感了。” 美国汉学家顾立雅(Herrlee G. Creel, 1905—1994)也指出理解《易经》的困难:“《易经》的语言非常精炼,甚至是隐秘难解,因此滋生各种理论,认为它包含一套隐秘的语言系统或神秘的象征主义。这不禁让人猜疑,《易经》成书的时候,周朝人是不是还没学会如何用清晰的汉语来表情达意?” 苏德凯(Kidder Smith)认为,《易经》由两种不同的材料构成,卦爻辞属于语言学范畴,卦画属于非语言学范畴,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符号系统,却又在《易经》中趋于一致,形成所谓的“互文性”。可以说,构成《易经》的这两套符号系统为它的解读开启了无限的可能和不可能,导致对它的解释往往陷入一片材料的汪洋。 司马富(Richard J. Smith)说:“对那些有世俗、理性和科学大脑的人,《易经》似乎是部‘超级晦涩’的作品,里面满是陌生的符号、隐晦的谚语,反映的世界观神秘又不合逻辑;而对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易经》缺乏建立在一神或众神有意志地行动基础上的宇宙观,这同样令人感到困惑难解。” 因此夏含夷回忆说,他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的老师、甲骨文专家吉德炜(David N. Keightley, 1932—2017)先生曾不止一次对他耳提面命:“一个汉学家如果喜欢上《易经》,几乎可以断定这个人的学问已经做过头了。”司马富也说:“多年来,我的朋友和同事一再告诫我,不要总想着去整理《易经》的前世今生。这个题目太大太难了,他们老这样和我说,他们是对的。易学研究就是中国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黑洞……一旦被它的强力吸住,那真是一辈子也难以脱身。” 《易经》文本如此难读难解,因此《四库全书》收易类文献158部、附录8部、存目文献317部、附录1部,合计484部,加上乾隆以来新出注解,可谓浩如烟海,对《易经》理解的繁复多异,于此可见一斑。俄罗斯汉学家舒茨基(Iulian K. Shchutskii, 1897—1937)总结了欧洲汉学界对《易经》的19种看法:(1)占卜文本,(2)哲学文本,(3)占卜兼哲学文本,(4)中国普遍主义的基础,(5)谚语集,(6)政治家的笔记,(7)政治百科全书,(8)释义字典,(9)大夏—中文字典,(10)生殖器崇拜的宇宙生成观,(11)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12)逻辑教材,(13)二进制系统,(14)代数方程的秘密,(15)线条的偶然解释和组合,(16)街头算命的把戏,(17)小儿科的东西,(18)胡言乱语,(19)汉朝伪书。 国外对《易经》性质认识的五花八门,此处也可略为证明。概而言之,《易经》之所以这样难以理解和解释,一是因为它的文本采用卦画和卦爻辞两套不同的符号表意系统,二是卦画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三是解释《易经》的古今情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四是《易经》解释过程中形成了各种重点、原则和方法都极不相同的传统,因此才会给中外学者造成较大的理解障碍。 osAcdxOTOJVDrT2hqnNu9NT4nHG2nT0sntJT6z1lcDxyCJETTdLlu0+XXrZSX7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