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又称《周易》 ,自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以来,一直被尊为“五经之首”。现在流传的通行本《易经》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经》又称《古经》《本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如 )、卦名(如乾、坤、既济、未济)、卦辞(如《乾》卦的卦辞“乾:元亨利贞”)和爻辞(如《乾》卦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分为上经和下经两个部分(上经自《乾》至《离》共三十卦,下经自《咸》至《未济》共三十四卦)。《传》又称《易传》《十翼》,指《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等七种共十篇解释《周易》本经的文章。通行本《易经》有的将《经》《传》分开编排,如清代李光地编纂的《周易折中》,有的将《十翼》的《彖传》《象传》《文言》合并到经文里,如曹魏时期王弼撰写的《周易注》。无论是援传入经还是分经合传,自汉代以来,《易经》的《经》和《传》都取得了经典的地位。
自17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将《易经》介绍到西方以后,经过近四百年的流传,《易经》在西方也逐渐取得了文化经典的地位。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指出:“过去两千多年来,《易经》和《圣经》是阅读得最多、注解得最为频繁的作品。” 斯蒂夫·摩尔(Steve Moore)认为:“如果以读者之多、注疏之繁、版本及译本之众和千百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范围之广来衡量一部作品的重要性,那么有两部作品的位置一定遥遥领先:一部无疑是基督教的《圣经》,另一部则是《易经》。尽管这会让在西方学术文化传统中长大的读者感到惊讶,尤其是那些只把《易经》当成一部算命书的人。” 他们不约而同地将《易经》与《圣经》相提并论。
当今世界,文明接触日益频繁和普遍,文化交流在所难免,作为儒家群经之首和中国文化源头之一的《易经》如何走进欧美社会,如何被那里的人接受和理解,是21世纪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的前途和命运、关心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文化软实力构建问题的人都有必要去了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