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儿童模式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有时也会有孩子般的举动,但在不恰当的场合中,我们大都能控制住自己,不做出孩子气的行为。而当我们对周遭的环境与人产生了同孩子感知环境的方式方法相近的时候,我们将其称为儿童模式。比如,儿童在情绪激烈时通常难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一个处于“儿童模式”的成年人在同样的状况下也会如此。另外,在儿童模式下,成年人对身处的环境及环境中的其他人做出的应对,也会和儿童相似。这通常表现为头脑失去了对行为的控制(失控行为)。举例来说,在儿童模式下,有的人会在与领导的谈话中因为压力过大而失声痛哭,有的人会在与伴侣的争吵中产生无力感,随之夺门而出。

当我们正在感受某些无法仅用目前所处的情况来解释的强烈又紧张的情绪时,儿童模式就会变得活跃起来。而实际上,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印象,这些悲伤、愤怒、羞愧和孤独感其实都是被夸大了的。尽管如此,身处儿童模式的人却无法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

我们会在被拒绝、被孤立或承受压力时激发儿童模式。处于这些情况下,人性主观的基本需求(参阅下文对“基本情感需求”的释义),如亲密感、安全感或自主性会感受到威胁。比如,当朋友拒绝与你共赴一场你期待已久的电影之约时,你可能会感到失望、不被爱、被抛弃,或许还带着些许恼怒。这些不好的情绪甚至会强烈到让你忍不住躲进被窝里痛哭,即使朋友给出的拒绝理由很合理,客观上看也没有什么抛弃或想要背弃你的倾向。如果你确实有这类反应,那就说明朋友的拒绝行为已经伤害了你在社交中对他人有安全依恋这一基本需求。

基本情感需求:

虽然呈现出来的方式大相径庭,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情感需求。在图式疗法中,基本需求共分五个领域(杨,2008):

1.对他人的安全依恋:包括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安全性、稳定性,是否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以及是否被他人所接纳。

2.自主性、判断力和身份认同感:这里指代的是了解是什么使你成为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以及你擅长的是什么。

3.表达正当需求和情感的自由。

4.自发性、娱乐和玩耍。

5.现实边界。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到他们的边界和极限,而这通常由他人设定。

心理健康的人会发现,通过“大体上”满足这些情感需求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更为容易。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就越易频繁陷入儿童模式。那些客观而言的日常琐事常常会让他们倍感压力——比如上班时穿了一件新衣服却没有得到同事的赞美。这极有可能是同事正忙于其他事情,压根没注意到这个细节。但对当事人来说,这触发了他强烈的孤独感和不被爱的感觉。在本章的课程中,你将了解为什么对某些人来说,儿童模式能被迅速“启动”。

儿童模式的三种类型:

儿童模式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与沮丧和悲伤的情感相关,如羞耻、孤独、恐惧、悲伤或者被威胁。我们称这种模式为脆弱型儿童模式。

第二种类型的情绪特征是愤怒、生气、冲动和逆反等,因而被称为愤怒型或冲动型儿童模式。这里的冲动指代的是一个人对所产生的情绪即刻采取行动而不去考虑其行为造成的后果。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上司的批评言论而生气,感到受伤,以至在回家的路上危险驾驶。

第三种类型是儿童模式的健康部分,这类人也被称为“幸福儿童”。在幸福型儿童模式下,人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玩乐,获得各种新奇的体验。

如果你现在感到自己时而处于其中某个模式,那为这个模式取个自己独有的名字是颇有帮助的。比如,脆弱型儿童模式可以被称为“弱小的丽萨”,愤怒型儿童模式可被称为“固执的叛逆小子”。这种方法有助于你更容易将自己和这些模式联系起来,并在它们出现的场合中更好地识别它们。

注意!每个人都会悲伤和愤怒。如何来判断一个人是处于对应的儿童模式,而并非单纯处于“相对正常”的情绪中呢?

事实上,当自身儿童模式被触发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儿童模式的触发原因往往并不显眼,看上去与它引起的情绪程度也不成比例。通常具有某种显著儿童模式的人会深陷于这种激烈的情绪里出不来,并因此难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此外,典型的儿童模式指的是当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难以应对周遭环境时的一种状态。

第一节 脆弱型儿童模式

脆弱型儿童模式伴有各种不同的感受。许多人能准确地指出哪些感受对他们来说问题严重。当然,各种感受交织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以下例子虽然不能包罗万象,但可以让你大致了解到如何从自身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书中所举的案例分析应该也能帮助你发现脆弱型儿童模式会在哪些情况下出现。

孤独感: 感到被他人遗弃,或者害怕很快被人抛弃。这类人在与他人社交过程中,甚至在与亲近的人在一起的当下,也会感到孤独或者被遗弃。我们经常发现,以孤独感和被抛弃情绪为主的脆弱型儿童模式的人群,通常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期就有被重要的亲人遗弃的经历:可能是父亲弃家不顾,重要亲人离世,或者当事人辗转于各种寄养家庭,被人送来送去。

案例分析

凯瑟琳(Katrin M.)是一名34岁的中学教师,患有急性焦虑症,内心深处对外界有极强的陌生感。尽管在如今居住的城市不缺朋友,可每当她回父母家中长住一段时间又再次离乡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明显。在治疗过程中,她说她几乎无法与别人亲近,她的所有社交关系都是松散而疏离的。然而同时,她又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感到非常伤心,觉得没有人能真正陪在她的身边。治疗师认为,这些感受与她曾两次失去母亲的经历有关。凯瑟琳的生母在她2岁时去世。而与她关系很好的继母也在她16岁的时候突发脑溢血,离开了人世。

被排斥(社交孤立或疏离): 有些人会特别缺乏归属感,总觉得被他人排斥,好像被隔绝在了世界的另一端。这些感受的根源通常与他们曾有过的“无法找到归属地”的相似经历有关。比如频繁地搬家、无法融入某个异教团体,甚至早年的家庭关系或者兄弟姊妹关系不洽,都可能造成糟糕的甚至创伤性的心理阴影。一些对他人来说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聚会上某个座次的安排,都会在这类人成年以后激活他们身上的排斥型儿童模式。

案例分析

朱迪斯(Judith P.)童年时经常随家人四处搬家。无论到哪里她都是那个“新来的”“哪儿都没她份儿”。这总是让她感到四处受冷落。大学期间,她也交到了朋友——但当同学们约着见面而没有明确地说要带上她时,她仍然很容易地就觉得自己遭到了排斥、受到了冷落,尽管客观事实并非如此。

不信任: 缺乏信任或是长期感到受威胁指的是某类人对暗含威胁的迹象反应很敏感,或是从根本上就对他人持怀疑态度。这类人总有种为了自己不至于受伤而必须时刻保持戒备的心态。

如前面所述的两种感觉一样,害怕受到威胁的原因通常也源于童年和青春期的重要经历。例如,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遭受过性虐待,那么仅仅是听到钥匙在门上发出的声音就能引起她全身警觉。再举个例子,当一个人曾在上学路上被同学欺凌和取笑过,那么成年后,他可能就无法接受别人紧跟在他后面走路。

案例分析

埃米莉(Emilie F.)很怕黑,通常都开着灯睡觉。遇上丈夫不在家的日子,她一般去朋友家过夜。一旦听到外面陌生的声响,她就会在一瞬间变得浑身僵硬,内心充满恐惧。街上的每一个影子,都能让她感到害怕和无助。脾气暴躁的父亲曾给埃米莉的童年带来极大的痛苦。一旦有什么事让他情绪低落,他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殴打埃米莉和她的兄弟姐妹,而他们的母亲根本无法在那时保护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家暴受害者之一。

羞耻/自卑: 羞耻感包括感觉自己有缺陷、差劲、没有价值或不受欢迎,好像自己不配获得别人的爱、关注和尊重。这类感觉往往伴随着对自己这整个人的存在而深深地感到羞愧。有这种感觉的人是典型的幼年时期遭受语言侮辱和欺凌行为的受害者。

案例分析

塞巴斯蒂安(Sebastian E.)在念综合中学时是他们班德语老师不怎么喜欢的学生之一。老师总能精准“狙击”塞巴斯蒂安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那些不自信和笨拙的行为,并将这些行为在聚集的同学们面前反复曝光。同学们随之而来的哄笑声常让他感到极度羞愧。二十年后,塞巴斯蒂安成了一名成功的信息技术顾问。一次团队会议中,他被一幅挂图绊倒了,引起了同事们的哄堂大笑。他心里立刻涌现了强烈的羞耻感和任人摆布的无力感。他慌忙逃进厕所,过了好几分钟都无法让情绪平复下来。

情感剥夺: 遭受情感剥夺的人大多自幼年时期就被告知“迄今为止,一切都挺好的,没什么问题”。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被很好地、充满爱意地照顾着。他们缺乏被关心、被保护乃至被爱的感觉。作为成年人,他们也许根本没觉得自己遭受了什么特别的痛苦,因为基本上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可能错过了什么。这类人并不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什么不好的对待。反之,他们也从来没觉得自己对别人来说很重要,值得被爱。

案例分析

米歇尔(Michael K.),38岁的银行职员,一个普通的“正常人”。他能处理完所有的工作,让领导满意,也拥有一段不错的婚姻,交到了一些朋友。但是,他却没有在其中任何一段关系中感到真正与人亲近,或者被谁喜爱。他相信,通过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和对朋友以及家庭的专注投入是可以得到大家的喜爱的。事实上,他也确实得到了。他只是常常无法感受到这些喜爱。米歇尔的童年“一直都挺好的”。然而,事实是,他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常常无暇顾及他。这让他一度感到,照顾孩子对他父母来说是要求太高了。

如何识别自身的脆弱型儿童模式?

以上的描述与案例分析可以让你大致明白脆弱型儿童模式是什么样的。你也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自查,看自己是否可能出现了脆弱型儿童模式。如果这些描述常常与你的情况相符,那么这就提示你,某种儿童模式出现了。如果它们不太符合你的情况,那你就属于虽然已经基本了解这些感受,但并未让它们给你带来特别严重的问题的那类人。

●在这世上我常常感到孤独。

●我觉得自己弱小又无助。

●我觉得没有人会爱我。

你是否同意这些陈述中的一项或者几项?如果你时常毫无缘由地感到悲伤、被抛弃或者恐惧,那么这可能就是脆弱型儿童模式。通常这与当事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想要对自己的脆弱型儿童模式更了解的话,请解答以下这些问题。这些是很有帮助的。

●脆弱型儿童模式的典型触发因素是什么?它们经常出现在哪些情况下?

●处于这种模式下,你通常会有哪些最具代表性的感受?

●处于这种模式下,你通常在想些什么?

●当你思考它们的时候,内心会浮现哪些画面,它们会勾起哪些回忆?

●处于这种模式下,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你通常怎么处理这类状态,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

稍加关注这些,你将更好地识别并了解这个模式以及它再次出现的原因。

如何识别他人的脆弱型儿童模式?

察觉他人处于脆弱型儿童模式的迹象可能使你发现,他们会因为微小的事情激动,情绪不稳定,容易哭。另一种迹象是,他可能会反复地和你确认你们的从属关系,比如:“你是否真的愿意今天和朋友见面的时候也带上我?”还有一种极易辨认脆弱型儿童模式的典型思想误区就是“非黑即白”,即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例如,你的朋友会因为你在她与伴侣的纠纷中对她的行为提出轻微的责备,就认为你站在了她的对立面。

那么,你是否记得你的朋友、熟人或者亲戚曾出现脆弱型儿童模式的状况?你是否能领会是什么触发了他们的儿童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他们有过哪些行为?而面对这种情况,你当时是什么感受,做了些什么?

也许当时你有过共情,并明确向他表达了。也许你感到不知所措、无助和焦虑,因为这类人当时也听不进理性的劝说和安慰。两种情况或许都有发生。如果你清晰地记得你当时的反应,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当你处于儿童模式时别人的感受是怎样的了。

第二节 愤怒型/冲动型儿童模式

此类模式下的人常有不成熟的表现。这类模式经常出现在当人感到自己的需求没有被充分顾及的时候。其中比较外露的情绪就是我们所谓的“热感”情绪,比如生气和恼火。当事人自身的感受要么伴有明显的怒火,要么伴有气恼,兼有执拗、散漫,乃至任性放肆的行为出现。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模式下包含了好几种感觉和行为方式——愤怒、气恼、逆反和任性放纵。它们各有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其中最重要的相同之处在于需求的过度表达或不合时宜——要么是情感上过于激烈、怒火冲天、极度烦躁,要么同时或者交替表现得过于放肆、逆反和冲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的原始需求是正常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生气的后果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太恰当的只是生气之后在这个模式下表现出的行为。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先引入“愤怒型儿童模式”的概念来总结以上所有的感受。稍后我们再详细地介绍它们各方面的区别。

愤怒型儿童模式和前文所述的脆弱型儿童模式时常同时或者先后出现。例如,在朋友拒绝和你一起看电影后,你先是会生她的气,接着可能就会伤心,觉得自己被否定,感到孤独。在这个例子中,愤怒型儿童模式首先被激活,接着就是受伤和排斥型儿童模式。当然模式的前后顺序也可能正相反——你首先因为被拒绝、被“抛弃”而感到伤心,然后变得气急败坏。许多人在与他人交往时,非常明显地体会到这两种模式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当你下次有机会想和朋友倾诉你的这些情绪时,这些复杂的情绪可能会再次涌上心头。而在提及你当时的恼怒心情时,你反而会先开始哭泣……就在这个当下,愤怒型儿童模式和脆弱型儿童模式再次在你身上同时出现。

愤怒型儿童模式涵盖了好几种不同的情绪。这里非常重要的是,要准确地去了解愤怒型/冲动型儿童模式哪个表现得更明显。只是纯粹感到愤怒,还是更偏向逆反和“固执”?是因为遭到不公平的对待而感到愤怒,还是因为本身被太过溺爱,而无法接受那些对所有人都该有的社交边界?以下几种可能出现的情绪和感受旨在让你了解这个模式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同脆弱型儿童模式一样,这些不同的感受也会同时交织出现。

生气: 因为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不被理解或不被关注),有些人会恼羞成怒或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在这种情况下,生气是最显著的感受。当事人也许会通过使别人感到被冒犯的激烈方式将情绪表达出来,比如要求或责备他人;或许他会先“咽下这口气”,但这种感觉始终都在,只是它没有外露得那么明显。

案例分析

哈拉尔德(Harald P.),41岁的软件工程师,平时非常勤奋,会为圆满完成任务、让所有人满意而努力。但同时,他也很脆弱,容易感到自己被嫌弃,进而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对待。因为幼年时期缺乏关心和爱护,时常遭受来自家人的批评和责备,这使得他在这一点上非常敏感。因此成年后,即使别人只是想给他一个善意的建议,他都会气愤不已,撰写无礼的电子邮件讽刺对方。

愤怒: 当愤怒主导个人感受的时候,当事人的情绪一般都非常激动,甚至可能是无所顾忌的。在愤怒型儿童模式下,当事人可能会直接把事情搞砸,或攻击和伤害其他人。这就跟处于完全失控状态下的暴怒的孩子一样,会打架、叫嚣,对(假想的)对手猛烈攻击以保护自己。生气和愤怒十分相似,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情绪的强烈程度——愤怒比生气更激烈,更难以控制。

案例分析

亚历克西娅(Alexia P.)是名护工助理,主值夜班以便于照顾她的三个孩子。高强度的工作和照顾一大家子人的琐事早已压得她喘不过气。

下班回家的时候她常常已经筋疲力尽,心力交瘁。所以当她打开家门,看到满地都是孩子们乱扔的衣服和鞋时,她常会大发雷霆,摔门咒骂。她丈夫经常劝她,让她放松些,不要反应过激。但这没有什么用。每当下一次又有什么小事发生时,她依然会火冒三丈。

幼年时期的亚历克西娅非常孤独。母亲忙于工作,父亲重度酗酒,几乎从不照顾她。尤其父亲喝醉时还常常对她发脾气。聪明伶俐的亚历克西娅很早就学会了独立应对生活——然而,她还是常常会对不公正的事情感到愤怒,因为这对她来说太难了。

逆反和抵触: 逆反或者执拗都是指人在生气时却并不直接表现出来的情绪,但他们通过“执拗”的退拒行为,让别人被动而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生气。这类气恼的情绪往往与他们感觉到别人并不认可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关(比如:“没有人会再来问问我……”)。处于这类愤怒型儿童模式下的人最明显的感受是自己遭到了极其不公平的对待。

冲动: 冲动行为指代的是那些只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及他人,也不顾及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不良后果的行为。例如,在购物时,有些人就是无法控制地去购买那些他们明知并不必要但当下特别想要的东西,哪怕账户上已是入不敷出。另一些冲动行为包括吸毒、无计划或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暴饮暴食等类似的举动。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对需求的“无限制”满足。旁观者可能会对这类行为摇头,认为没必要或不合适。也许后来,时过境迁,当事人再回头反思,也会觉得当时的行为太过冲动。冲动型儿童模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顾一切、必须满足自己当下的所有需求。

案例分析

莫娜(Mona K.)今年21岁,刚刚开始享受她的大学生活。她特别热衷于频繁参加各种聚会、喝酒,然后和刚认识的人上床。再次清醒的时候,她常常会被自己吓到,因为有时候她没做任何防病避孕措施。然而,当她再出去聚会时,她又是毫无顾忌,一心只想玩得开心。长此以往,这些便都成了问题:她几乎很少去上学,花的钱已远超过她所能承担的。

莫娜成长于一个混乱的家庭。父母很少约束管教孩子的行为,他们觉得小孩和年轻人总要什么都去尝试。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不在家。莫娜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而她姐姐的生活也跟她过得差不多。

任性、放纵: 任性和冲动在很大程度上互相重合。但与事后反思自己太过冲动的情况相反,具有任性型儿童模式的人会认为,他们与其他人的责任本身就不同。事实上,这类人在小时候就被宠坏了。有时候,任性型儿童模式并不一定伴有强烈的情绪。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当他们感到被冒犯的时候,被约束和限制的时候和要求没有被接纳的时候。

案例分析

曼努埃尔(Manuel P.)和女朋友玛丽娜(Marina)的感情原本一直都很好。玛丽娜很善解人意,会为曼努埃尔的快乐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感到高兴。作为回报,她当然也希望他能和她一起分担一部分的家务活。但曼努埃尔总是在逃避责任,例如修理一下早就坏了的洗衣机。每当玛丽娜提醒他修理的时候,他就表现得很抵触,要么玩电脑以回避问题,要么好几小时不跟她说话。这种拒绝沟通的状态,让玛丽娜既无法就他的抵触行为也无法就洗衣机的问题跟他进行正常交流。

直到认识了曼努埃尔的母亲,玛丽娜才更理解了男友的这种状态。曼努埃尔小时候母亲对他太过溺爱。她能从儿子眼里读懂他的愿望并总是给予满足,却从来不要求他的关心,或承担任何责任。反过来说,她也不会未经允许干涉儿子的私事。这就能解释曼努埃尔以上那些抵触情绪和任性的性格特征了。

散漫、缺乏自律: 这里所定义的是当事人因为事情太过乏味平淡或者烦琐而无法坚持下去的问题。履行日常生活中常规的责任和义务对这类人来说尤为困难。其结果就是,重要的事情可能会被搁置,当事人无法实现其生活中的某些目标。当然,缺乏自律的人也并不都是极端任性地让别人代替他们做事——虽然这完全有可能发生。我们每个人偶尔也会对处理麻烦的琐事感到吃力,但对那些处于严重缺乏自律型儿童模式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他们长期存在且无法被忽视的问题。他们从未学会忍受处理乏味事宜所带来的失落感。这种情况我们也称之为“延迟障碍”(科学术语:拖延症)。

案例分析

曼努埃尔(参见以上“任性、放纵”词条下的案例分析)发现自己也很难坚持去完成一些对他的前途很重要却平淡乏味的事情,其中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特别是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即使他已经计划并保证会花上一整个下午撰写论文,但在那个下午,他最终依然会在打游戏、上网和看电视中度过……他的女朋友玛琳娜曾好几次跟他说,也许中学的学业太过容易对他来说不是件好事。因为在那个时候,他没有学会坚持不懈,并对自己的学业负责。

如何识别自己的愤怒型/冲动型儿童模式?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是所有的愤怒或者冲动行为都该被视作一种障碍模式。生气是人的正常情绪,我们每个人都常常会生气。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生气,那也是个问题!让人合理生气的原因有很多。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对于某些必要但让人感到讨厌和反感的事情,我们通常会拖之又拖。除此之外,大多数人在累了或者饿了的时候都更容易变得暴躁——这个也不能强行归为愤怒型儿童模式。

在愤怒型/冲动型儿童模式的图谱里,我们首先要指出的是,这些反应方式都会频繁出现,并且会一再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影响工作岗位、危及伴侣关系等,因为身边的人都无法理解这些人表现出来的过激反应。下面的描述可以帮你确认哪些符合你的想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下列问题并不代表着“全部的真相”,你自己的评估也很重要。

●我只要一生气就控制不住自己,会失去理智。

●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我不遵守规则,但事后会后悔。

●我有种感觉,就是我不用像别人一样遵守规则。

在第二章第一节(脆弱型儿童模式)中,我们讨论的是关于悲伤、弱小、孤独或是自卑的情绪。这说明,处于这种模式下的人的经历通常是消极的,是让人非常难受的。但处于愤怒型/冲动型儿童模式的人却往往很强势,他们会感到自己很强大,或是有“终于可以狠狠教训他一顿”、限制别人的感觉。不过,他们往往事后就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或者,在愤怒爆发的前后他们也会感到难过和孤独。

特别是具有任性型或冲动型儿童模式的这类人,他们当下的情绪通常并不激烈。因为他们就像孩子那样,只接受或是放任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者不做自己没兴趣的事……),并自我感觉良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人往往也会遇到其他问题,比如银行负债、不和睦的伴侣关系、学习成绩差等(参见方框中的“问题行为”和术语表中的条目)。

另外,对具有愤怒型/冲动型儿童模式来说,身边的人可能会比当事人更不堪其扰。比如他们会告诉你,他们觉得你的行为不正常,过于任性,逆反得让人头疼,或是你太过唠叨。特别是当你从不同人那里听到了相似的描述时,你就得敲响警钟了——因为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

问题行为

在心理学中,当某个特定的行为方式短期内让人感到愉快,但长此以往会带来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将此称为“问题行为”。与之相反,“健康”行为指代的是那些短期并不令人愉快或让人感到压力,但长期来看会有回报的行为。

一些问题行为方式的例子:

吸烟:吸烟能在短时间内让人放松,但从长期来看,它是有害的。而与之相对的“戒烟”则是在短期内极难实现,但长期而言,却是有益健康的行为。

暴饮暴食:食物能让人获得一时的享受,但长期的暴饮暴食会引发身材和健康的问题。“适度饮食和适量运动”在短期内可能让人无法坚持,但从长远考虑是非常值得的。

你不妨试着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延迟报税”“不看牙医”这类行为。

具有冲动型、任性型、缺乏自控型儿童模式的人身上通常会出现这类典型的问题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在每个场景中,行为在短期内并没什么不对,它们引发的都是长期性问题。

除此之外,是什么触发了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具体是什么?可追溯到的与之相关的童年经历是什么?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这类儿童模式来说也很重要。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相关问题:

●什么是你愤怒型/冲动型儿童模式的触发器?它们出现在哪些情况下?

●你最显著的感受和情绪是什么?沮丧,生气,愤怒或是抵触?这些感觉让你感到自己变得更强大,还是更弱小?

●你是在愤怒型儿童模式之后又陷入了悲伤型儿童模式,还是两种模式的情绪在你身上并存交织?

●处于这类模式下,你在思考些什么?人们通常会感到自己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那么,这个不公平的点在哪里?

●当你在思考这些的时候,哪些回忆和心中的画面也掺杂其中,或被触发了?

●处于这种模式下,你有哪些典型的行为举动?你对他人以及他人对你的反应是如何的?你还记得哪些童年时期的人或情景?

以上问题可以帮助你清晰地认识这个模式,你也可以通过它们更清楚地了解到过往经历中引发这个模式的源头是什么。

如何识别他人的愤怒型/冲动型儿童模式?

从逻辑上来说,识别这类模式主要通过生气或者愤怒的情绪。其重点在于,他人的这些生气或者愤怒在你看来是否太过夸张。可能你理解某人的沮丧或气恼,但其程度超过了你所能接受的,其生气的表达方式也超过了合理范围。其中一种类型可能是有人因为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而大发雷霆。另一类也可能是有人不断地对同一件事或情景生气恼怒,久久不能平息。作为旁观者,你会想:“反复为了这个生气毫无意义,他必须真正克服它。”然而,当你把这个想法告诉对方的时候,他可能会指责你或者开始流泪哭泣。

你可以从他人的行为方式上了解对方更倾向于哪类儿童模式,是冲动型、任性型、抵触型,还是缺乏自律型?你或许会因为对方理所当然地以为自己是“被伺候的那个”而感到生气;你或者会发现,尽管在简单而客观地讨论一个问题,可你的伴侣却抱着不可思议的抵触的态度在回应。当你感到“这也太幼稚了!”或是“这一点也不像成年人!”的时候,儿童模式通常就出现了。当一个人处于脆弱型儿童模式下,周围的人大多会报之以同情。但当一个人处于愤怒型/冲动型儿童模式下,其他人也会迅速被激怒或者感到沮丧。因为当你打算理智行事的时候,对方却保持着愤怒且不合时宜的行为,以至于无法正常沟通。

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可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模式。当然,如果与对方足够亲近,比如他是你的伴侣或是好朋友,那么将这些问题提出来,直截了当地与当事人商讨也很有用。不过,这类讨论不妨在对方处于健康成人模式下(参见第五章)进行。

●你是否了解这类模式在当事人身上是如何被触发的?

●你认为当事人“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这通常同时发生在他们表达怒意的时候。比如当一个人因为被排斥而生气时,他实际上需要的是沟通与关心。

●你如何应对这类模式?情况发生的当时,你是什么感受,有怎样的反应?

●处于愤怒型儿童模式下的当事人的“真正的需求”与其所处环境的反应有多匹配?当事人的需求是否真的可以被满足?

●特别针对任性和缺乏自律型儿童模式:

你认为当事人这种模式的成因是什么?是否他/她的父母或者其他重要的人同样是任性或者冲动的?或者他/她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所受的管教太少?

●特别针对冲动型和愤怒型儿童模式:

你认为当事人这种模式的成因是什么?是否因为他/她的监护人同样是易怒和好斗的?还是因为当事人常常遭到恶劣的或者极不公平的对待?

一方面,当一个人处于愤怒型/冲动型儿童模式时,对方也会因此心烦意乱或是感到沮丧,并把这些情绪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出现的是,当一个人感到无力无助的时候,他/她会任由对方生气或者任性。

第三节 幸福型儿童模式

如果你具有高度幸福型儿童模式,那你真的是位“幸运儿”。幸福型儿童模式包含着乐趣、愉快、随性、活力和轻松。在幸福型儿童模式中,我们都会做一些有趣和让人觉得舒服的事情,例如玩游戏、从事竞技类体育活动。而无论是游玩主题公园、看马戏、看电影,还是参加狂欢节化装舞会,或者只是和朋友打牌,都能让我们感到愉悦。在这类模式下,我们感到自己和他人都是相互熟悉、相互联系着的,并不会有孤单的感觉。

高度幸福型儿童模式能保护我们远离心理问题。因为大多数至今所知的脆弱型和愤怒型儿童模式的行为方式正好与幸福型儿童模式相悖。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处于重度脆弱型儿童模式中,那么他常常只拥有微弱的幸福型儿童模式。反之亦然。

这意味着,大多数阅读本书的读者应该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需要去完成,那就是构建和增强自己的幸福型儿童模式,并让它日渐替代内心的愤怒型或脆弱型儿童模式。当然,我们并非要毫不间断地一直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小孩”,而是要追求健康的内心平衡。事实上,没有重大心理问题的人在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健康成人模式(参见第五章)。重要的是,当你感到负担过重、精疲力竭或是产生任何想要“好好玩,能放松一下”的需求时,你能找到那些让自己重回幸福型儿童模式的活动。这种方式可以缓解你在工作中或与他人的社交关系中出现的精神压力,平衡或调剂沮丧的心理状态。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安妮(Anne R.)是一名研究所的化学研究员,和丈夫共同抚养三个孩子。她的日程表排得很紧,常常工作到深夜。幸运的是,安妮有一些能让自己恢复到幸福型儿童模式的解压活动,其中包括和闺蜜们一起尽情欢笑,玩放松嬉戏的双头纸牌游戏(Doppelko-pfrunde)。周末,她会带着孩子们去游乐园玩过山车,看精彩的表演。在此期间,她几乎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每天承受的压力和责任。

如果没有这些幸福型儿童模式的调剂,安妮大概会受到心理疾病的威胁,比如情绪崩溃(职业过劳)。而如果她偏向于惩罚型家长模式(参见第三章第三节),那就不会允许自己去做这些有趣的事情,情绪的平衡会因此被完全打破,她也会陷入心理上的“螺旋式下降”。

案例二

马库斯(Markus G.)在完成教育专业培训后又在大学里修读了社会教育学。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他就在各种培养课余兴趣的马戏活动中工作,和朋友们练习了不少杂耍技巧,还排练了歌舞演出。他把幸福型儿童模式干成了他的工作。夏天里,他和朋友们会作为杂耍艺人和艺术家在节日活动和剧场里表演。他最爱的就是随性地在街上来一段表演。幸运的是,马库斯的妻子是个教师,也是公务员,所以,工作性质带来的经济上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并没有给马库斯造成真正的威胁。他自己也知道,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他很有可能必须去做些别的事情,给自己找另一份工作。

案例三

罗斯玛丽(Rosemarie L.)是一名60岁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单身,没有孩子。不过,因为她非常喜欢孩子,所以经常和许多侄子侄女以及朋友们的孩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孩子们来说,在罗斯玛丽这里度假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因为她总会带大家去玩具店,一起做些好玩的事情。罗斯玛丽自己也很快乐。和孩子们逛完玩具店后,她会和小天使们一起拼装新玩具。常常和孩子们去动物园里寻宝、去徒步也能让她感到身心愉悦。

如何识别自己的幸福型儿童模式?

或许你能很容易就辨识出自己的幸福型儿童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你会感到幸福、轻松、有活力,甚至笑声不断,而且觉得,这世间的一切都很美好。你带动着别人远离任何嫉妒或妒忌。这个世界和你的生活充满着多姿多彩的颜色,散发着快乐的光芒。以下问题都归属于这个模式:

●我感到被爱,被接纳。

●我很满足,也很放松。

●我信任大多数人。

●我比较随性和顽皮。

而那些觉得自身的幸福型儿童模式比较弱的人,需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在什么情境下,什么人或是哪些活动引导你进入了幸福型儿童模式?

●上一次你处于幸福型儿童模式是在什么时候?回想一下上周,想想你什么时候是感到特别幸福、快活和轻松的?

●你的幸福型儿童模式是怎样的?什么对你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是特定的某些人,某些活动,还是某些特定的场景条件(比如周末、好天气等)?

●哪些事物能引导你更易进入幸福型儿童模式?例如,很多人在经过耐力训练后会觉得轻松,这帮助他们能更好地彻底放松自己或参加竞技类活动。

请记住,生活鲜有完美!即便你相信你从来没有处于强幸福型儿童模式中过,但一定会有某样特别的事物引导你越来越接近那个状态。最主要的是,我们首先探寻其在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然后逐步将之扩展和加强。

如何识别他人的幸福型儿童模式?

这一部分通常比较简单。当你觉得对方很有感染力、很有趣或很快乐时,当你在与对方相处时总忍不住笑时,你有可能已经感受到了对方的强幸福型儿童模式了。脆弱型和愤怒型儿童模式中常会发生的是它会让当事人身边的人越来越有负担或是感到害怕,因而造成恶性循环。但幸福型儿童模式则恰好相反。那个总处于幸福型儿童模式的人会把幸福感和轻松快乐的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影响他们,让他们觉得和他相处是舒服的。也就是说,这类模式的影响与恶性循环正相反,其意义在于“分享快乐,就会产生双倍的快乐”。那个经常笑、经常处于幸福型儿童模式的人会感染其他人,最终受到大家的喜爱,与他人的相处更为融洽。从长远来看,它也能帮助人们保持精神和情绪的稳定,从而体验到更多幸福型儿童模式中的快乐。

案例分析

克斯廷(Kerstin U.)是一位成功地把幸福型儿童模式深植在她的生活中,令人羡慕的女性。她的工作是管理培训师和团队治疗师,事业非常成功。不过她也花了不少时间陪她女儿一起参加活动,例如运动、玩游戏、去儿童剧院看戏。她身上散发的快乐很有感染力,很快就能让周边的人都感受到。特别是她的笑声,非常引人注意。当克斯廷和一群同事或朋友晚上走在街上的时候,有她在的时候的气氛总比没有她的时候更有趣。因此大家都喜欢和她在一起,也经常邀请她参加社会活动和各种派对。公司同事们很喜欢和她一起工作,经常向她推荐合作项目,因为和她在一起时气氛总是那么好。 s7Tq6dJ7SGamvvbkDqiL15x1FPvBO6E+sOTNyPKRYjF6U+GN8TZQNy3zo4X4Xb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