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凌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副教授
拿到这本书稿,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足见其简明扼要又引人入胜。无论是作者的阐释还是译者的表达,都在降低读者认知负荷的同时又触发情绪体验。三言两语间,你会感觉被深深地看见、理解并共情到,而且,还有出路的指点。
本书应用图式疗法的最新发展“图式—模式疗法”,类化出四种我们内心的典型模式,并条分缕析地描绘了各个模式的概貌图谱和来龙去脉,基本能涵盖我们日常关系中的大部分心理体验和行为模式,相信读来会时不时心有戚戚,套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说:“你在我家装了摄像头吗?!”而且,想到如是感受和境遇,并非独我一人,是不是也会得到些许安慰呢?当然,也可能更绝望——人/人生怎么会这样!好在作者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出路:我们可以觉察、了解、理解、重新选择……
说来有趣,就在这篇序言诞生的过程中,我自己内心就发生了一系列同频反应,我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把从模式觉察,到模式分析,再到模式调整这一图式—模式疗法的心路历程和神奇效用,分享给大家,算是现身说法。
收到艺捷编辑的邀约,我第一反应是有点受宠若惊。感谢信任的同时,我对她说:一篇好的序言,需要吃透书的内容,还需要去了解书和作者的相关背景,才不会成为想当然的妄言,也不会误导读者。显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但如此想来,它就变成一个庞大而沉重的工程,足以让人退缩、拖延甚至想放弃——可不就是下意识地想婉拒——我惯用的“回避”的应对模式!这时候就启动了一个“苛求型的家长模式”;希望尽善尽美,而且把书对读者的可能影响都揽责到自己身上。这的确是严谨和负责的体现,应该也算美德,是赢得别人尊重和信任的保障(不简单地以一种否定替代另一种否定,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真诚地欣赏,这也是真正理解的开始)。但,过度了就可能变成限制甚至压迫,让人束手束脚。认真的同时还可以更轻松些啊,就像这本书,它再好,也只是一家之言,我的推荐序同样也只是一家之言,读者自然是带着自己的头脑、身体、感受和经验来的,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当然可能有曲解可能会偏差,但这不是必然的吗?犯错是人类的天性,试错是成功之道。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承认和包容可能的不足,然后再慢慢在实践中去纠偏、完善。所以,此刻,我只是也只能分享我初读下来的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的体悟也会常读常新呢),也许和有些读者有共鸣,那就是它的价值;也许另外一些读者会读出很不一样的感触,那不更加多元丰富了吗?如此想来,我就可以更愉快地迎接这个挑战、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然,让我完全举重若轻也绝非易事,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冰融化岂能指望一蹴而就(小步渐进地改变也是作者的提示)。但当我带入觉察,我的既有模式就可能会松动一点,我习惯性的反应就可能暂停一下,我就可以腾出点心力稍微回望一下自己,安抚一下因不确定而生出的忐忑;我就可以往外多看一点,就会升腾起更多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我的感受就会开阔和平和一点,我也可以更加笃定和相信我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我可以有自己的贡献——我就往“健康成人模式”迈进了一步!而且,我也相信,当我放松了,我也可以把这份轻松传递出去,“幸福型儿童”的模式就活跃起来,那是比较吸引人也更易打动人的状态。当然也要谢谢艺捷对我的信任并给了我犹豫和盘整的时间与空间,她说不急让我先看看,这是一种抱持和支持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我们走出消极模式至关重要!此外,我想,除了对我,艺捷的坚定,大概也源自于她对这本精心挑选的小书的信心,也是她喜欢这本小书的原因。谢谢她推荐给我,我也真诚地想推荐给你。
这本书你也可以倒着读,先挑故事看,去翻一下书中最后一个莫娜的案例,那般有序且从容,是不是真的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呢?现在看来,她、你、我,都可以有。而往前翻,我们会知道莫娜曾经的不易与混乱,一如我曾体验到的慌张可谁又能一直做顺风顺水的幸运儿呢?更重要的是,书中具体呈现了理解和安顿的过程,我也身体力行,果然,莫娜可以,我们也可以。
来,开始你的实验,我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