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至今,如果统计近年来教育话语中的高频词,“核心素养”即使不是排位第一,也一定能进前三。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甚至是关注教育的公共媒体,若言不及“核心素养”,似乎就有out或low之嫌。就个人视野所及,多年来还没有哪个教育概念能够像核心素养这样甫一亮相就吸引如此众多的眼球,着实令人惊讶!
在东方文化圈里,“素养”向来是一个好词,比起引译自英语中的skill、competence、literacy等词的“技能”、“胜任力”或“读写能力”,其所指的内涵着实不知好多少。“素养”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中,与国人心底深处积淀的文化心理传统高度吻合;它几乎就是“真善美”的另一种表达,代表了人们对人所应当拥有的品质的最高期望。作为一个人,得拥有人所应有的素养,作为某一具体领域的学习者或实践者,在这一领域的素养也就是其发展的最高目标。更重要的是,它是可教可学的,是后天发展的,是每个人都可欲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素养的发展而被“树”,促进素养的发展是“立德树人”的可靠途径。这也许就是“素质教育”历经多年争议才慢慢被接受,而“素养”刚一亮相就被热烈拥抱的原因之所在吧。
素养代表着人之所欲,因而它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概念,其内涵取决于它所根植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素养的内涵也即人们所欲的具体指向可能各不相同。尽管“核心素养”可以指素养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或具有统摄功能的成分,但也可以是——在当前的语境中它甚至应该是——我们所欲的素养列表中占据优先位置的那些成分,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价值选择的结果。不过,无论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一点是确定的,即素养比我们当今教育所关注的知识、技能等要更高级,是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的整合与提升,是能够在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中外显出来的行为;核心素养更是能够统摄我们所期望发展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重要观念”,其必然处于素养结构的最上位,处于素养列表的最优先位置。核心素养界定了学生发展最重要的和最优先的目标,也界定了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优先的目标。当“核心素养”作为一个育人目标观念出现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就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的学校教育为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做好准备了吗?
为了推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变革,学校教育所需要的准备必然是多方面的。若如美国课程专家波帕姆所言,课程、教学和评价是教育这一游戏中的三个最重要的竞技场,那么,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一定需要学校在这些核心领域做出巨大的努力。然而,学校教育所需要的准备不全然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教育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引,同样需要多领域学术上、专业上的支持。学界有责任有义务发展与核心素养框架下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相关的知识基础,以为学校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撑。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动担起了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知识基础的责任。在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后,我们主动调整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的研究方案,结合我们在课程研究上的传统优势,将9个重大项目纳入“核心素养与课程发展”的大观念之下,试图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课程领域的新的知识基础。这套丛书就是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做出的努力之一。
本套丛书所关注的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均属于开创性的研究项目。既涉及核心素养视野中的课程一般理论研究,如“儿童研究”“学校课程实施过程研究”等,也涉及课程实践研究,如“课堂评价”,还涉及课程政策的研究,如“高中多样化与高考改革”“学业负担监测与公告”“学校课程与教学质量监测”等;既涉及核心素养视野中一般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涉及具体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性、前沿性研究,如数学、科学、品德等三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模型和测评研究。总体上看,虽不是很系统,但都关涉核心素养教育中课程、教学、评价领域的核心问题。
这套丛书能够顺利出版,需要感谢的人很多!如果将本套丛书视为一颗待君品尝的果实,那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承担的9个重大项目的每一支团队就是辛勤的果农,没有他们的努力和辛勤劳动,这颗果实不可能如此硕大甜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焰社长、彭呈军分社长和王冰如等编辑负责对这颗果实进行深加工和包装推广,是他们的专业工作使得这颗果实得以走出果园,为更多人所知!当然,我们还要感谢在这颗果实培育和面世的过程中给予帮助的诸多奉献者,感谢研究过程中的诸多合作者!感谢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为上述研究项目提供资助!
崔允漷
2017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