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了青少年的积极成长

黄嘉仪

从学校到工作

由学校过渡至工作几乎是每个青年人必经的成长历程,可惜香港社会在这方面的支持似乎不多,当中以15—19岁刚离校的青年人尤其被忽视。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字,15—19岁青年人的失业率,由2008年4月的8.9%急剧增加至2010年5月的18.9%。这群离校的青年人,在会考“失手”辍学,学历明显未达到社会要求;投身职场都离不开从事快餐店、零售业等低技术服务性行业。 由于年纪与心智不成熟,在待人处事上未必能妥善处理,所以对雇主来说,他们成了学历低、技术低、可雇性(employability)也低的职场弱势群体。

近年香港政府开设“展翅计划”和“青少年见习就业计划”,期望增加15—19岁青少年的就业机会;加上“生涯规划”的概念渐渐普及,新高中课程引入职业导向教育,务求全面提升青年人投入职场的适应能力。可是各种训练计划,着眼点都是工作的实务技能,未必能顾及到青年人的人生价值观或态度的建立。参与训练的学员可能掌握到实际的工作技能,但他们的工作态度、人际相处、个人责任感等都未必得到足够的培育。

从做人到做工

MA作为职前创路课程,目的是为低成就青年人提供全人培育,装备他们为个人前途创路;同时期望能试验一个由学校过渡至工作的新学习机制。

在110位参加课程的青年人中,大部分均能在训练过程中得到启发,引发他们继续寻索自己的人生方向。个别青年人不仅找到职业方向,甚至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带来全人改变。当然也有部分完成课程后仍然一片迷惘,对继续升学亦或投身职场,还未确立清晰的方向。不论青年人的状态如何,他们或多或少在性情上、待人处事上都有一些转变,这些转变正切合MA“先学做人,再学做工”的理念。

MA着重“人”多于“工”。对这群低成就或低学历的青少年而言,职业技能训练只是外在的装备,要让这些技能维持及延续,启发青少年的内在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启发内在动机,则不得不从“人”的培育入手。

计划理念

MA的计划理念及训练设计是参照社会认知事业发展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Lent, Hackett, and Brown, 1999)发展出来的。理论指出,人的兴趣、发展目标与行动三者关系密切,而这三者又受个人的学习经验、自我效能感及预计成果的影响(如图1)。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及预计成果(outcome expectation)一同孕育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会增加参与相关活动的机会率;然后个人会慢慢将兴趣收窄,发展出一个较明确的方向,逐渐建立起个人的长远发展目标,目标会导向相应行动。由于行动是这个人的兴趣与目标所在,以至相关的正面成功经验会随之增加,形成一个回馈循环(feedback loop),让个人不断从经验中检讨及学习,改善这个人的表现与成就,更臻完善,如图1所示。

图1 兴趣、发展目标与行动关系

我们将上述学习循环落实到MA的训练中,分阶段实践这套理论的内涵。

MA是一个倡导个人成长的训练,我们相信每个青年人均有美丽却隐藏了的真我,因此训练首要发掘他们的潜藏特质,加以肯定及培育,让他们成为一颗颗闪耀的美钻。在十个月的训练中,青年人必须经历一个由发现自己到工作体现的过程。过程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修复——自我效能感,提升——预计成果,实践——升学及事业发展目标,如图2所示。

图2 个人成长的训练路径

修复与自我效能感

修复(remediation)就是要帮助青年人建立较完整的“我”的概念,修复自我层面,重新认识、发现自我,然后知道区别自我(self differentiation)的独特性,最终找到自己的独有身份(self identity)。这样他们对“我”、自我能力、能力判断,都有较切合现实的理解与掌握,提升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对自我能力的掌握,对个人行为或能力上的判断,这个过程正符合社会认知事业发展理论中自我效能感的理念。

MA作为“另类学堂”,训练过程运用了指令任务(command tasks)、经验活动(experiential activity)、问题解难(problem solving)等,让学习变得有趣味及生活化。这些训练活动最重要是为青少年缔造了“我可以”的成功经验,期望这些经验能成为引线,点燃青少年潜藏已久的能耐,给他们正面和建设性的意义,凝聚成创路前行的动力。

我们相信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一个人的根基,若这根基埋藏着负面情感,容易造成裂痕。面对压力时,这些裂痕是最大的致命伤,小则动摇建构在上面的自己;大则把“自我”摧毁,跌得粉碎。因此,我们相信在修复的过程中,青年人必须寻回自己的天赋能力及兴趣,最终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接触这群低学历、低成就的青少年时,我们发现他们大部分缺乏自信心,语言能力及人际技巧薄弱,对自己的想法及行为不太清晰,面对生活及前路显得无力及无目标。整体而言,他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能够找到一份工作糊口已经很满足了,根本没有前途可言。

我们尝试以“修复”作为训练的起点。不期望能完全抚平他们过往在学校、家庭、朋辈间的伤痕,但期望他们认识、明白、建立自己,最终提升自我效能感。若没有经过修复历程,他们建立的自我效能感、“我可以”的感受不过是短暂的、虚假的。只有他们真实认识自己的爱恶,分辨哪些是父母的期望、哪些是自己的期望,才能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身份。有了这个身份,所建立的自我效能感才真实及持久。青年人唯有修复自我,才能寻回自我,预备进入“提升”阶段。

提升与预计成果

经过修复阶段,青年人的自我身份意识已被强化,也建立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效能感;此时进入“提升”(inspiration)阶段,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身份意识(sense of identity)。当青年人在“修复”阶段,开始修复自我时,我们期望到这个阶段他们能提升个人能力及自我价值,产生积极进取的志气(aspiration awakening);包括提升他们对未来的期盼,引发开创未来的动机。这个过程与社会认知事业发展理论中的“预计成果”吻合,当人建立自我效能感后,就敢于为个人发展的成果做某程度的预测,敢于想象将来。“提升”阶段便可以帮助青年人对自我有要求,修补从前破落的自我形象,成为一个站立得稳、渐渐成形的“人”。

如前所述,大部分低学历、低成就的青年人都因为学业成绩不理想,长期感到被贬低,以至于自信心偏低,甚至不信任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有梦想、有能力去达成梦想、可以改变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他们预计自己做事的结果多是负面的,以为自己做不来或不可能完成任务,更不用说订下人生目标。

提升阶段的训练会强化青年人的信念,改变他们过往的思考模式、生活习惯及情绪表达方式,建立及培养健康的身心灵,让他们在认知层面察觉自己是可以改变的,从而引发他们前行的内在动机。当他们能改变生活习惯及思考模式,获得“我可以”的成功经验及正面信息时,就能建立他们的内在动机,并提升对自我的预计成果。

实践与发展目标

在“实践”(practice)阶段,我们会帮助学生订立及实践目标,建立他们的创路身份(vocational identity)。创路身份不仅指从事哪一种工作或“做好一份工作”的单一概念;而是青年人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掌握,愿意承担前路各种风险与责任,做每个选择都朝着自己的人生方向迈进。我们会安排青年人进入真实的工作场景实习,让他们对工作世界有较深入及真实的认识,从中体验因个人的参与、介入而出现的相应变化。青年人在最后的训练阶段达到创路体现(vocational realization)——开始明白个人的行为与工作场景及人生目标的关系,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未来及人生订立长远目标。这与社会认知事业发展理论中由“升学及事业发展目标”到“表现与成就”的发展效果互相配合。

在这个阶段,动机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没有动机,青年人容易重回昔日那种目光短浅的生活模式。目标要有行动配合才能达成,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要求青年人订立短期及长期目标,从而建立青年人订立目标的习惯及朝向目标前行的动力;当他们在工作实习、毕业设计等训练中发现目标与现实有距离时,就不断检讨、不断修正,使目标更贴近内在动机及信念;有时甚至要大大修改个人的内在信念,使其变得更确实、更具体,然后才能继续前行。

在实践过程中,青年人经历不同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会在不同的程度上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创路效能感,将他们的预计成果推向更实在更能实行的层次。这种由修复到提升再到实践,实践后再进一步修复、提升、实践的过程,形成循环,持续强化青年人的内在动机,推动他们的创路历程。

写给活动带领者

MA一直强调“先学做人,再学做工”,人的素质是我们培育的重点,工作者的个人生命素质同样非常重要。近年社会福利界在人才吸纳上有一些转变,为提升青少年的就业率,一般青年中心都增设“青年大使”、“活动助理”等职位。这些职位原意是让社工在带领活动时有足够的人力支持,也让一群有志投身助人行业的青少年能亲身体验。

有部分“活动助理”若已有一定活动带领的经验,甚至会被委派带领小组活动。带领活动虽说不上是很专业的工作,但有些活动助理实在太年轻,才刚离开校园,心性还未发展稳妥,可能会影响活动的效能,使参与者的收获大打折扣,有活动助理甚至与参加者发生感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有些活动带领者只专注于活动带领技巧,努力营造活动的气氛热闹好玩,务求令参加者尽兴而归,但却忽略了活动背后的信息传递。以参与者角度来评论,当然期望活动好玩、指示清晰;然而,活动缺乏了信息的渗透及传递,则与一般集体游戏没有区别。另外有些活动带领者没有认真思考活动可引申的信息及意义,只简单总结为沟通技巧或人际合作等较显浅的主题,浪费了参加者在游戏中的丰富经验。

不管是哪类型活动,带领的技巧都很重要;指示清晰、气氛控制等都影响参加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学习经验,良好的学习经验能流畅地带出活动背后的信息。“游戏”或“活动”只是辅助工具,能够借此转化成活生生的学习经验,其实与工作者个人的生命内涵大大相关。因此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及对生命的态度,便成为影响活动信息的重要元素。青年工作者本身也必须经历修复、提升、实践这三个历程,重新检视自己的生命。只有不断反省、持续成长的生命,才可以陪伴及激励青少年成长。生命同行拼凑出的支持与承托,总比单纯一个体验活动来得真实及持久。体验活动与工作者的生命应该相辅相成,让青年人从活动的经历中建立生命,并从工作者的身教中目睹生命的真实。

青少年不是在寻找一些完美无瑕的导师,他们要目睹一些对生命投入、对青少年有信心、有爱心、有盼望的同行者。 yYPYsC0qr+VeTGsrdrRD3a/k3qNDkjkQFwdMZH2jb2tnDvjjbU4FyN2ol51r8K0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