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庄园》出版于1814年,是简·奥斯汀继《理智与情感》(1811)和《傲慢与偏见》(1813)后发表的第三部小说。加上1803年被出版商克罗斯比接受并支付稿费的《北怒庄园》,《曼斯菲尔德庄园》其实是简·奥斯汀的第四部完整小说。这是她自1809年定居乔顿乡舍后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开启了她作为成熟型职业作家的新起点。
《理智与情感》的写作始于1795年,那一年简·奥斯汀和汤姆·勒弗罗伊在舞会上调情,因为恋人的离去而泪如泉涌。《傲慢与偏见》和《北怒庄园》分别开始于1796和1798年。这三部作品均创作于奥斯汀刚刚步入20岁的时期,作品风格浪漫热烈,其中成为达西太太的伊丽莎白最受读者和简·奥斯汀本人喜爱 。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创作始于1811年。在1813年1月29日写给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简·奥斯汀说她“已经从伦敦得到我亲爱的宝贝”(指《傲慢与偏见》),同时说“现在我会尝试写点别的内容,将会完全改变主题,变成‘接受圣职’”。她在2月4日写给姐姐的下一封信中对《傲慢与偏见》评价道:“这部作品实在太轻松活泼灿烂:它需要阴影。”简·奥斯汀在当年7月3—6日写给哥哥弗朗西斯的信中说自己已经从前两部小说获得了250英镑的稿费,这只会让她想要更多。她接着写道:
我手上有一本书,希望能借助P&P的声誉而畅销,虽然那本书不及这本一半有趣。顺便说一下,你会反对我在里面提起大象号吗,还有你的另外两三艘旧船?我已经这么做了,但不会一直谈论,让你生气——它们是不久前才提到的。
大象号和另外两三个船名出现在《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第三卷第七章,这部小说于当月完成。
在1814年3月2—3日写给卡桑德拉的信中,简·奥斯汀特别提及四哥亨利对小说的评价:
亨利至今给予的赞许简直如我所愿。他说这和另外两本书很不一样,但似乎完全不认为不及其他。他刚读完拉什沃思太太的结婚。我担心他已经读完最有趣的部分。他喜欢伯特伦夫人和诺里斯太太真是太好了,还热情夸赞了人物的刻画。
亨利在继续阅读《曼斯菲尔德庄园》。他喜欢亨利·克劳福德:我说实话,这是一位聪明并且讨人喜爱的男子。我尽可能告诉你这本书的妙处,因为我知道你会多么喜欢它。
然而《曼斯菲尔德庄园》却让读者和评论家们陷入了持久的分裂状态,被视为简·奥斯汀最伟大或最糟糕的一部作品。许多反对者认为小说过于正统无趣,认为范尼完全不具备女主角的风采,而喜爱者们则认为这是简·奥斯汀最有深度的一部杰作。
沃尔特·斯科特爵士(1771—1832)曾对《傲慢与偏见》和《爱玛》大加夸赞,认为奥斯汀开创了一种新小说风格,却对《曼斯菲尔德庄园》无动于衷,让她忍不住在写给约翰·默里的信中表达了对此的遗憾之情(1816年4月1日)。英国杰出文学评论家与莎士比亚学者A.C.布拉德利(1851—1935)将《曼斯菲尔德庄园》和他更喜爱的《傲慢与偏见》相比较,认为《曼斯菲尔德庄园》是更伟大的作品,因为在深刻体现并严肃讨论行为准则的同时,小说依然很有艺术性 。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詹金斯(1782—1854)认为《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杰作,深刻的小说,近乎完美 。英国小说家与诗人金斯利·艾米斯(1922—1995)虽大肆抨击《曼斯菲尔德庄园》为腐朽的小说,声称其男女主人公在道德上令人厌恶,他本人却又赞同这是奥斯汀的最佳小说,而他讨厌的部分原因是一部邪恶的作品竟被写得如此才华横溢 。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风格从汉普郡剧作家玛丽·拉塞尔·米特福德(1787—1855)的话语中也可见一斑。她曾多次提及母亲对简·奥斯汀的变化感到的直言不讳的惊讶,说她从“最漂亮、最傻气、矫揉造作寻求丈夫的花蝴蝶,变成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作者 ”。
虽然《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出版时间紧随《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之后,然而创作时间相去甚远。当时简·奥斯汀已经三十五岁左右,几乎不再考虑自己的婚姻和爱情,却在享受亲情、友情与创作的过程中,在生活的各种经历与变化中,对爱情、人生与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比起前三部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女主角的成长。《北怒庄园》中17岁的女主角凯瑟琳,《理智与情感》中19岁的埃利诺和17岁的玛丽安,以及《傲慢与偏见》中20岁的伊丽莎白分别经历一年左右的爱情之旅后进入婚姻。然而范尼刚来到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只有10岁,她对表哥埃德蒙的感激之情逐渐转化为朦胧的爱恋,直至嫉妒与渴望,最终历经曲折走进婚姻的殿堂。范尼也是在六部小说中,简·奥斯汀唯一暗示即将成为母亲的女主角。
但与此同时,《曼斯菲尔德庄园》或许也是奥斯汀最缺乏喜剧感,最戏剧化,甚至最令人不安的作品。这部小说绝非“太轻松活泼灿烂”,也完全不缺乏她认为《傲慢与偏见》需要的阴影。小说的场景在宁静乡村中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索瑟顿庄园、喧嚣躁动的朴茨茅斯、时尚奢靡的伦敦以及从未直接呈现的埃弗灵厄姆和托马斯爵士在西印度的种植园中交替转换,将一系列紧张的家庭冲突置于即将变革的时代浪潮中。这部爱情小说恋人的数量和关系的错综复杂堪称奥斯汀作品之最,但只有范尼与埃德蒙表哥,以及茱莉娅和耶茨先生走进了婚姻,“让每个本身没犯大错的人回到尚可接受的舒适状态”。
范尼的母亲因为鲁莽的婚姻,带来众多的儿女和困窘的生活,只得向断绝来往的两位姐姐求助,并在大姐诺里斯太太的提议下,将九岁的长女范尼送到曼斯菲尔德庄园,由他们抚养长大。瘦小、胆怯又敏感的范尼被两位表姐嘲笑排斥,在曼斯菲尔德伤心又孤独,只在小表哥埃德蒙的关心与鼓励下才变得快乐起来,逐渐适应了新生活。
范尼十五岁那年,诺里斯太太的丈夫,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牧师诺里斯先生去世。范尼刚在埃德蒙的劝说下接受了要和诺里斯太太一起生活的变化,却欣喜地发现她的大姨完全没打算接受她。不到一年后,托马斯·伯特伦爵士带着挥霍散漫的长子汤姆前去处理安提瓜的事务。他无法相信懒惰怠倦的妻子,只因信任诺里斯太太的谨慎和埃德蒙的正直与原则,才能放心离开两位漂亮的成年女儿和他的家。伯特伦夫人完全不管家事,只在乎她的哈巴狗;诺里斯太太满腔热情地张罗着大外甥女的命运,很快让二十一岁的玛丽亚和拥有巨额财富却智力低下的拉什沃思先生缔结了婚约。
新任牧师格兰特博士和妻子进入牧师住宅,在范尼刚满十八岁时,格兰特太太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亨利·克劳福德和玛丽也来到此处。玛丽容貌美丽性情活泼,随时愿意进入有利的婚姻,却逐渐爱上了托马斯爵士的小儿子埃德蒙,而埃德蒙也被玛丽深深吸引。亨利相貌平平却充满魅力,赢得无数女人的爱慕,也很快让两位伯特伦小姐对他倾心不已。暗自爱慕埃德蒙的范尼伤心地抑制着自己的嫉妒,同时对克劳福德和两位表姐,尤其是玛丽亚的调情感到愤怒。
第二年九月,汤姆提前回到庄园,托马斯爵士打算在十一月返回。汤姆和众人在来访的耶茨先生的影响下,不顾埃德蒙的反对,打算在庄园排练并演出《情人的誓言》。这出戏成为亨利和玛丽亚公开调情的幌子,也让茱莉娅愤然退出,只有耶茨先生设法逗她开心。埃德蒙因为顾虑和诱惑,最终决定扮演牧师安哈尔特,在戏中和玛丽互诉衷肠。喜爱戏剧却始终反对演戏的范尼在最后时刻受到众人的压力,在她几乎要屈服时,托马斯爵士的回归终止了演戏,让生活重新回到安静、隔绝、令人压抑的状态。
玛丽亚带着对家庭与束缚的憎恶、失恋的痛苦和对所嫁之人的满心鄙夷进入婚姻,也带走了茱莉娅,让范尼成为家中唯一的少女。从巴斯返回的克劳福德因为范尼提升的容貌和冷淡的态度对她产生兴趣,决定在她的心里“戳个小洞”。不久范尼阔别多年,在海军服役的哥哥威廉在托马斯爵士的邀请下,来到曼斯菲尔德做客。克劳福德受到范尼对哥哥真情的感染爱上了范尼,设法通过宠爱他的叔叔克劳福德将军的帮助,让威廉如愿得到升职,并向范尼求婚。
托马斯爵士对范尼竟然拒绝如此有利的求婚感到震惊恼火,在软磨硬施都无法迫使范尼答应求婚的情况下,决定让范尼随同威廉回到朴茨茅斯的家,想让她在困窘的环境中意识到丰厚财产的价值。与此同时,玛丽虽对埃德蒙的牧师职位与收入极度不满,却依然爱慕他的正直。埃德蒙在接受圣职回家后意外得到玛丽的热情欢迎并重新产生希望,在范尼去朴茨茅斯后,追随玛丽前往伦敦,打算向她求婚却受到了冷遇。
范尼在朴茨茅斯的家中忍受着贫穷、无序、无爱的生活,克劳福德不期而至的来访和真诚体贴的表现让范尼感觉克劳福德已经变好了,并几乎认为自己爱上了他,不久却传来他和拉什沃思太太私奔的消息。当埃德蒙同父亲赶到伦敦后,又发现茱莉娅和耶茨先生一起逃往了苏格兰 。玛丽亚因为这桩罪行受到了父亲最严厉的惩罚。茱莉娅和耶茨先生勉强得到托马斯爵士的原谅和接受。玛丽对亨利和玛丽亚私奔的反应让埃德蒙心灰意冷,得知玛丽对他的感情可能受到汤姆病重的影响,他“自然而然地”“不再爱恋克劳福德小姐,变得急于和范尼结婚,正如范尼所愿”。自私轻率的汤姆在重病痊愈后改过自新,成了应该成为的人。留在伦敦的玛丽下定决心不再找个小儿子,却因为在曼斯菲尔德庄园培养的品位,久久无法在觊觎她的美貌和两万英镑财产的继承人中间,找到能将埃德蒙抛在脑后的人。
范尼与埃德蒙这对结了婚的表兄妹一定享受着尘世间最大的快乐,就在他们结婚一段时间,开始希望收入增加,感觉他们离父母的距离很不方便时,贪吃的格兰特博士之死使他们拥有了两份牧师俸禄并搬到曼斯菲尔德的牧师住宅,让范尼目之所及的一切在她眼中变得完美无缺。
小说透过范尼的经历与感受,对“家”的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呈现,显示了温暖的家庭是孩子心中最大的渴望。
年幼的范尼刚刚来到曼斯菲尔德时,感到害怕惶恐又沮丧。
房子的富丽堂皇令她吃惊,却不能给她安慰。房间太大,让她进入时总是小心翼翼。她无论碰到什么都担心弄坏,走起路来蹑手蹑脚,一惊一乍,常常躲到自己的小屋里哭泣。
当得知要和威廉回到朴茨茅斯的家中探望时,她心情澎湃,渴望再次回家能够治愈她在离别后的每一次痛苦。然而回到家后接踵而至的失望与失落,让她很快就开始思念曼斯菲尔德的小阁楼。而经历了三个月近乎苦修的生活,只能从妹妹苏珊那儿得到一些爱意后,范尼对曼斯菲尔德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当她就要来朴茨茅斯时,她愿意将此称为她的家,喜欢说她要回家了;这个词当时对她非常亲切;现在依然如此,但它必须用于曼斯菲尔德。那儿现在是家。朴茨茅斯是朴茨茅斯,曼斯菲尔德是家。
幼年被迫离家、寄人篱下的范尼,曾对抛在身后的那个家有着完美的幻想。即将回到朴茨茅斯时,扑面而来的所有快乐与痛苦的回忆带着全新的力量,让她渴望能够处在这样一群人中间,被那么多人爱着,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爱意;不用害怕,无拘无束地感受真情;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彼此平等。
然而回到了吵闹、无序、无礼的家中,几乎得不到一丝温柔的对待,又让曼斯菲尔德在她心中不切实际地变成了完美的典范。
她什么都想不了,除了曼斯菲尔德,它可爱的居住者们,以及它愉快的生活方式。她现在的一切和它彻底相反。那些优雅、得体、有序、和谐——也许,更重要的是,曼斯菲尔德的安宁与平静,让她每天的每时每刻都会想念,因为这儿无处不在的相反气息。
实际上,这是两个问题重重的家庭,而孩子们制造的各种麻烦几乎都能从父母的性格及教养方式得到答案。范尼为弟弟妹妹的无礼感到担忧无奈,除了对父亲的酗酒和粗鲁非常失望,更对她期待更高的母亲感觉失望至极。
她的日子过得缓慢又混乱;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总是拖拖拉拉又为此悲哀,却不改变她的方式;想要节约,却既不想办法又不能坚持;对她的仆人不满意,却没有能力调教她们,无论帮助、斥责还是纵容她们,都完全得不到她们的尊重。
托马斯爵士在女儿们犯下错误后,意识到她们母亲的无能、自己的严厉以及诺里斯太太的放纵对女儿们性格的培养极其不利。同时他发现在教育计划中最可怕的错误,是忽略了她们的内心,其实她们从未得到过适当的教育。
在优雅和才华上表现出众——她们对年轻的既定目标——却对原则方面毫无影响,没对头脑产生任何道德效果。他想要她们好,可他只关心理解力和礼仪,而非性情;至于必要的自知之明和谦虚谨慎,他担心她们从来没从任何能帮助她们的人那儿听说过。
他为现在都觉得毫无可能的错误深感心痛。他很伤心,他急于让女儿接受昂贵的教育,花费了许多钱财和心血,却使女儿们长大后不懂得她们的首要责任,他也不了解她们的性格与脾气。
不过,经历痛苦的思考与悔悟,并意识到自己在女儿的婚姻大事上犯下的错误后,托马斯爵士却坦然让女儿独自承受最严厉的惩罚。最终诺里斯太太主动提出陪伴玛丽亚住进一个偏僻的小屋,从此与世隔绝,或许成为彼此永远的折磨。这不仅证明了始终恼人的诺里斯太太“能为自己真正在意的任何人做很多事”,也让读者不禁同情这个永远无法被任何人喜爱的人。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北怒庄园》之外的另一部互文小说。《北怒庄园》中17岁凯瑟琳的恐惧和幻想源于安·拉德克里夫夫人(1764—1823)创作的《尤多尔弗之谜》(1794)以及当时流行的其他言情与哥特小说,背景的缺失会让读者无法理解文中的一些情节与感受。然而《情人的誓言》是《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穿插的一段戏剧表演,看似只是个增添的概念,不影响阅读和理解,但剧本中的人物关系与现实生活交相呼应,也影响和暗示了小说的结局。
已经订婚的玛丽亚·伯特伦设法得到了合适的弗雷德里克后,又被亨利·克劳福德巧妙地选为阿加莎,让他们有了公开调情的最佳理由,也为日后的丑闻埋下了伏笔,然而剧中的母子关系预示他们注定无法成为恋人。因为失意愤而退出演戏的茱莉娅沉默不语,任由耶茨先生向她献殷勤。剧中的维尔登海姆男爵几乎把意外相遇的托马斯男爵打翻在地,以及现实生活中耶茨先生和茱莉娅的私奔,共同挑战了男爵的尊严。愚蠢的拉什沃思先生和放荡的卡斯尔伯爵同样遭到了抛弃。埃德蒙和玛丽没能像剧中的安哈尔特牧师与艾米莉亚那样订下婚约,然而双方都曾克服性格的巨大差异和习性的缺陷,产生了真诚的欣赏与爱恋,让读者在接受最终结局的同时,不免为二人感到遗憾。汤姆扮演了多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也暗示着他不会像父亲那样独掌曼斯菲尔德庄园。
亨利·克劳福德无疑是最好的演员。刚听到演戏的提议,他就兴奋地表示自己“什么都能演,样样都会演”,而在两姐妹中选择阿加莎时,亨利就显露了他擅长演戏的本质。范尼因为剧本的各种不得体而担忧退缩却喜欢看戏。她厌恶克劳福德的为人,却真心喜爱他的表演。她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各种逼迫诱惑与压力下依然拒绝演戏,在几乎要屈服的最后一刻,因为托马斯爵士的突然回归得以逃脱。
亨利·克劳福德在两位伯特伦小姐离开后故态复萌,打算和范尼调情,在她的心里戳个小洞,以此得到乐趣,却在范尼的吸引下坠入了情网,并向范尼求婚。范尼坚定不移地拒绝着亨利,直到他对莎士比亚《亨利八世》一段精彩绝伦的朗诵令她着迷。
她早就习惯了好的朗读,她姨父读得很好——她的表哥表姐们都很好,埃德蒙特别好——但在克劳福德先生的朗读中,有着她从未遇见过的一种出色。国王、王后、白金汉公爵、沃尔西、克伦威尔,全都轮番上场。
然而亨利八世绝非忠贞的情人。他一生有过六次婚姻和无数情妇。在这幕剧中,亨利国王不惜脱离罗马教廷,只为废黜凯瑟琳王后,迎娶情妇安·波林。
亨利·克劳福德求婚被拒后在曼斯菲尔德的得体表现,让托马斯爵士和埃德蒙都成为他坚定的支持者。托马斯爵士让范尼回到朴茨茅斯的家,只为让范尼的头脑清醒过来,答应亨利的求婚。
范尼在朴茨茅斯的家中艰难地生活了四个星期后,克劳福德一次完美的来访不仅让范尼“相信他的文雅和对别人的关心,比以前好得令人惊奇”,想到“对于这门让她痛苦的亲事,他无需坚持很久”,甚至幻想着能让苏珊妹妹在邀请下住进克劳福德先生的家。
亨利的来访当然不乏真心。不过在安东尼·曼达尔看来,这是“针对范尼,完全针对范尼”做出的一番应有的表演,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他把自己扮演成埃弗灵厄姆穷人和被压迫者的朋友。亨利能根据环境随时成为完美的表演者,而范尼却恪守严格的宗教原则,理解他的所有表现。
因此,几乎紧随其后的亨利与玛丽亚私奔的消息虽然让范尼感到难以置信的痛苦和战栗,却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让“情人的誓言”点燃的希望再次化为泡影,也让范尼在几乎就要答应求婚的时候躲避了很可能带来痛苦的婚姻。
亨利与玛丽·克劳福德这对兄妹活泼、开朗、礼貌、迷人,能够拥有真挚的感情,欣赏美好的品格,却同样因为错误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原则、迷失了内心,也失去了真心欣赏与爱慕的人,让奥斯汀忍不住在小说末尾对此表达了深深的遗憾。
《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北怒庄园》不仅是简·奥斯汀仅有的两部互文小说,也是两部以庄园命名的小说。从她的书信中可以看出《北怒庄园》最初名为《苏珊》,后更名为《凯瑟琳》。评论家普遍认为《北怒庄园》的书名是在她去世后,由安排小说出版事宜的亨利做出的决定。《曼斯菲尔德庄园》显然是简·奥斯汀自己选择的书名,在名称、风格和内涵上都是她作为成熟型职业作家的一次新探索。
“庄园”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封建时代皇室﹑贵族﹑大官﹑富豪﹑寺院等占有并经营的大片土地。在英语中“庄园”对应的概念更加细致:比如“北怒庄园”为“Northanger Abbey”,而“曼斯菲尔德庄园”是“Mansfield Park”。
“Abbey”原指由寺院、修道院、教堂等组成的建筑群。北怒庄园是宗教改革时期一座富足的女修道院,在改革消亡时期落入蒂尔尼家族的一位祖先手里,这座古老建筑的大部分地方成为了如今的住宅。17岁的凯瑟琳得知要去一座修道院变成的古老庄园做客时,便兴奋地想象着长长的潮湿过道、狭窄的地窖、破败的教堂,期待着古老的传说中关于受伤的可怜修女的悲惨故事。她对庄园现代奢华的陈设毫无兴趣,却为正踩在曾经的修道院回廊而兴奋不已,并幻想着重现《尤多尔弗》中可怜妻子的悲惨遭遇。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也有一座“Abbey”,即拉什沃思先生的索瑟顿庄园。它建造于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执政时期,即1558至1603年期间,是拥有民事法庭和领地法庭的古老家族庄园大宅,也是他最近才在村里最好的地方继承的一笔巨大的财产。“Abbey”是封建制度的代表及延续,愚蠢的拉什沃思先生很可能因为限定继承权而得到这座庄园。细心的读者也不难看出索瑟顿庄园和《爱玛》中奈特利先生的当维尔庄园(Donwell Abbey)在布局上的相似之处。
曼斯菲尔德庄园周长五英里,是一幢宽敞的现代住宅,位置优越、密林掩映,气派得足以被任何英国私宅版画集收录在册。当范尼终于从朴茨茅斯返回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她的眼睛饱览着草坪和种植园里的新绿。托马斯爵士的财富主要来源于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很可能和奴隶贸易有关。他应该是从殖民地获得巨额财富,并因此加封爵位的新贵。
在《傲慢与偏见》中也有一座新式庄园,即凯瑟琳夫人的罗辛斯庄园(Rosings Park),是一座漂亮的现代建筑,柯林斯先生曾说房子正面的窗户玻璃花了刘易斯·德·布尔爵士很大一笔钱。凯瑟琳夫人告知伊丽莎白,达西先生和她女儿“在父亲那边,源于体面、荣耀、古老——尽管没有爵位的家族”。达西先生的父亲继承了古老的彭伯利,后传给儿子达西。彭伯利庄园也可称为大宅(House),即富裕乡绅的世袭宅邸。而德·布尔小姐的父亲并未继承家族产业(也许并非长子),很可能因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或从海外殖民地获得财富,新建了这座庄园,因此凯瑟琳夫人认为她有权将这座庄园和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女儿,尽管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极其罕见。
以“曼斯菲尔德”命名托马斯爵士的庄园,是简·奥斯汀首次以隐晦的方式,在她的小说中提出奴隶制这样的社会问题。从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初,奴隶制是在英国社会极具争议性的话题。1772年6月22日,作为萨默塞特案的执行法官,曼斯菲尔德勋爵威廉·默里(1705—1793)虽有勉强,却最终宣布“任何主人都不允许使用暴力,将失责的奴隶售往国外 ”,成为英国禁止奴隶贸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07年,英王乔治三世签署了国会通过的《1807年奴隶贸易法案》( Slave Trade Act 1807 ),在自己当时的领土和属地范围内禁止奴隶贸易。然而在简·奥斯汀的有生之年,英属殖民地的奴隶制都完全合法 。
奥斯汀通过对曼斯菲尔德庄园主人托马斯爵士的刻画,暗示了奴隶制的残酷。托马斯爵士表面看来彬彬有礼、令人尊敬,是这样的家庭应有的主人。他要求埃德蒙离开舒适的家住在桑顿·莱西,和教民们共同生活,体现了他虔诚的宗教信仰。但与此同时,也不难看出托马斯爵士性格的暴戾。他的离开是对孩子们巨大的解脱,而他的回归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惊恐和压抑。起初满不在乎的耶茨先生打算和托马斯爵士好好理论一番,“但他这辈子从未见过谁像托马斯爵士那样刻板得不可理喻,专横得令人发指”。即使活泼随意的玛丽也觉得“他的性情举止让人只能顺从”。他视利益为婚姻最重要的因素,虽明确看出拉什沃思先生的愚蠢以及玛丽亚对他的厌恶,却在稍作尝试后,以自欺欺人的方式为这桩极其有利的婚事感到欣喜。他在小说末尾对长女毫不留情的放逐,彻底剥夺她此生的希望,同时心安理得地每天享受着范尼的陪伴,也让读者依稀看到作为奴隶主的托马斯爵士残暴的性格和道德的缺失。
相比于前三部年轻时代较为简单纯粹的爱情故事,简·奥斯汀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展现了更复杂的亲情与爱情关系,更出色的人物刻画,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以及对伦理道德更深刻的探究,同时保留了轻松幽默的语调,以无处不在的讽刺风格逗人发笑且发人深省,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成熟杰作。
本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语系作为访问学者,师从弗雷泽·伊斯顿教授(Fraser Easton)进行简·奥斯汀研究。访学期间,我遇见时任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周敏教授,在她的指引下走上了奥斯汀翻译之路。感谢群岛图书出版人彭伦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许静老师和陈斌老师的帮助与认可。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我的信任,感谢我在此工作二十年,温暖如家的大学英语教学部,同时感谢给我帮助、支持与鼓励的师长、家人、同事、学生和朋友们!
译文的章节、段落划分与黑体着重标记(原版为斜体)以“牛津世界经典丛书”的“Mansfield Park”(2008)为标准,文末注释也以此书为重要参考。希望此译本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与认可。
最后,愿《曼斯菲尔德庄园》能让亲爱的读者们享受美好的奥斯汀世界!
汪燕
2022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