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方兴未艾,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国家振兴、社会发展的制胜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谋划和发展的背景下,科创教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科学”是发现客观世界的活动,“技术”是发明手段、方法、技能的活动,“工程”是造物的活动。工程不仅是连接科学和技术的桥梁,而且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重大工程往往会牵引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促进科学发展——科学、技术、工程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工程教育能够把科学和技术糅合、联结、集成起来,使科学和技术有机统一于其中,成为科创教育的有效形式。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科高校,上海理工大学一直关注青少年科创教育,不仅大力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更将工程教育的理念与思想向外辐射,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培养科创人才之路。

2003年11月11日,在杨浦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上海理工大学与杨浦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附属高中的协议;2004年2月,上海市延吉中学正式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时至今日,大学与附中两校牵手,一路共行,将近二十年。

二十年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在特色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学校以工程素养为切入点,以特色课程为突破口,以“大学-附中合作办学”为重要资源保障,全面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校于2019年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成为在全市颇有影响力的一所特色高中。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有着丰厚的理工教育教学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赋能附中的特色建设和发展,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大学-附中合作办学”机制,是两所学校一直以来共同思考、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对此,上海理工大学立足大学系统建设,在教育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大力加强对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支持。

上海理工大学组织相关学院和部门支持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工程素养特色课程群建设;组织学科领军人才在附中开设工程素养培育通识导论课程并计入教学工作量;面向附中学生开放大学所有的通识课程;吸纳和组织附中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作业”;与附中共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直通车”,参与并完成大学“创新创业大作业”的附中优秀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可直接加入“荣誉学位”和“项目课程”体系。学校组织优秀教学团队与附中教研室结对,组织大学和附中教师进行课程研发、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帮助附中教师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还全面支持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平台建设工作。学校组织“未来光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三大国际实验室指导附中创新实验室建设,并与附中创新实验室建立互通关系,定期吸收优秀中学生到国际实验室了解和学习前沿科学;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研究院、沪江学院、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训练中心4个部门和附中“厚德人文中心”“尚理实验中心”“艺体教育中心”“学生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4个中心构建对口合作关系,指导4个中心建设。

我很高兴看到这些支持和努力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育人的土壤上开花结果,比如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共同指导的项目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萌芽赛道“创新潜力奖”。《像工程师一样学习——指向高中生工程素养培育的特色课程群开发研究》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所附中在特色化办学方面强大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一批批具备工程素养和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高素质、复合型的高中生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对于一所大学与其附中如何建设互利互惠、相互适应的创新育人机制,形成特色化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这本书也给出了值得借鉴的答案。

相信在未来,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共同建设的这套“创新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能让更多优秀高中生在特色高中的培养下,充分发现自己的天赋,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丁晓东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2023年6月15日 ZLHlfrGTDavJqbMQmc5beGkuOpJDKnv1Yqw6SZjmkY3MbqaTZPPr3JCAw9kdrO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