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扪心自问或者判断,什么是自己心中向往的理想大学?理想大学到底是什么模样?因为大学包含众多不同的类型、学段、阶段,任何笼统或者单一的回答都可能会以偏概全。要想简洁清晰地回答这一问题,势必非常困难。所以,笔者尝试从最基本的本科阶段切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与读者共勉。
毫无疑问,在理想大学里,学生理应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理想大学存在的重要意义,是能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青年时段实现顺利起步。每个人成年后的仪态,源自其童年所打下的基础:童年时获得的幸福感悟和被关爱的体验,能使人心中充满阳光而敢于面对成年后遇到的许多苦难;而不幸的童年,却往往需要用成年后的漫长岁月去弥补、去偿还。同样,一个人成熟岁月的气质、品格、仪态,源自大学青春岁月里的磨炼和沉淀;青年时代的自由阅读和理想探索,让他(她)保有人一生的精神财富,一直保有可以唤醒的心中光明,以度过未来岁月可能遇到的困难或者黑暗;而空虚、荒唐、颓废的青年时光,需要用一生的岁月去悔悟、去救赎。
世界本是一个整体,学科分割使得人们难以窥见真理的真实容颜。所以,在理想大学,学科本不应该分成文科、理科,应该至多按照功能分成学术和应用;如果分成文科和理科等,那么文科生必须了解理科,理科生必须欣赏文科。真理与自由密不可分,明了真理而不逾矩,言行举止自觉服从真理,就如让个人自我与真理融为一体,真正的自由才会降临。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目的,特别是低年级通识教育阶段的目的,不是使学生成为专家,而是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素养和能力,践行自由的思考和选择。
理想大学本科阶段给予每个学生的是:点亮灵魂,唤起好奇,开阔视野,激发思考,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检验设想,审视价值和信仰。理想大学倡导教育文明,能够消弭和矫正每个人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不良或者负面的教育影响、教育惯性或者教育伤害,能够消除原生家庭或者社区的消极影响。
需要关心大学新生的家庭教育,关注其原生家庭的状态。一般而言,弱者好逞强,强者懂示弱。思维认知(而非经济财富)层次不高的家庭内部矛盾多,金钱财富常成为矛盾的导火索。因为思维认知层次低,会导致理解、表达方面的障碍,为一句话能争得你死我活;心里尖酸会语言刻薄,认知浅薄故做事刁钻,不懂得为人处世上的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一个新入学的大学生,理应在其婴幼、儿童、少年时代就完成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不能以升学和就业为单一的最终目标,不能用作业和考试填满所有时间。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成长,让学生有独自思考的时间空间,才能使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感受思考的魅力,进而因热爱而激发出兴趣,为大学时代的教育和成长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违背基础教育规律的许许多多急功近利的做法,如视人为工具而非目的的种种扭曲,都需要我们大学去弥补,从而恢复学生自由而纯真的天性,以保证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理想大学呵护兴趣、鼓励兴趣、激发兴趣,兴趣是幸福或创造的源头活水。兴趣只能在宽松的土壤中产生并生长,兴趣需要在学生的自主选择中得到确认。兴趣只能自然产生,任何勉强压迫都会导致兴趣的变形或者消失。兴趣是学习和创造的最好的老师或者伙伴。兴趣由自我内驱产生,可被外界激发,但无法外来移植。每个人必会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只是常不自知而已。兴趣与职业结合而如一,会造就幸福而有创造性的事业,天才可能由此而产生。兴趣可从广泛的阅读浏览和实践经历中去观察和培养。培养兴趣从每天的自问开始:今天的阅读浏览和实践经历中哪个最重要?为什么它最重要?其历史背景和未来愿景是什么?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对自己的兴趣所在就会了如指掌。
理想大学有“大师、大爱、大道”。
理想大学的校园具备“大师、大爱、大道”三个要素。大学的背后、大学的底层逻辑就是大道,道法自然
。大道是理想大学的唯一权威,是能够接受质疑并且经得起质疑的权威。
“大”,核心是恢宏而有担当。大学是见识老子所说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地方。在这里,师生感知“道”的宏大、天的宏大、地的宏大、人的宏大;师生从所对应的大道、大天、大地、大师那里感知到大德、大善、大慈、大信、大爱。
“学”,核心是在疑问中前进式的不断的“学问”,而不是简单、重复性的“学习”。孔子告知人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们不能忘记“大学之道”源自“大道之学”,不能任意地把“大学之道”简约为“人性之道”或“人性之学”,不能把大学降格为完全的世俗社会,即使现实点,也要保有理想,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理想大学在哲思和学科结构层面,强调蕴含在宇宙和天下林林总总背后的“大道之学”。
教师借助“大道”善行“育人之学”,学生践行“大道注我”之学。过去,人们认为“宇宙之学”就相当于大学;实际上,“大道之学”高于“宇宙之学”,高于“大学之道”“人我之道”。因为大道融入一切,包容一切,又超越一切。大道是终极永恒的真理、道路和方法,是人生的终极关怀。大道更是关于“无”和“有”、“明物质”和“暗物质”“暗能量”之间的转换、重叠、不确定和纠缠的一切。
理想大学意味着真正地拥有真善美,拥有自由而达至健全。理想大学是人类的灵魂殿堂、精神家园、良心的庇护所、新文明的摇篮。理想大学以优雅的言行和道德风范,影响着社会和每个人的发展。理想大学是由一代代独立思想者、独立的思想型实践者形成的师生群体。师生具有慈爱悲悯的批判精神、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拥有自我加冕的使命精神或者自我职业的担当精神,有着为家庭、周边、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类的福祉尽己所能,并在此过程中完善升华自己的大爱情怀。
在理想大学的入门处,新生第一次离家独立,用“我的梦想”激励自己,尝试开始一场人生的梦想旅行,憧憬在这里自由而全面地成长,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以及超越知识和技能的思维与精神的提升,将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灵魂;教授感动于“大道至上”,源自于、超越于、回馈于自然和社会及产业行业的需求或者问题,通过探究高深的学与问以及实验实践,托起科学和教育的理想。
理想大学的师生,坚信以德配天,上善若水,趋近大道,追求成为最好的自己。理想大学能让人通过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能力和技术而趋近真理,提升人性光辉,遇见更好的自己,让大学成为至善自我的美丽花园。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崇尚真理、大道,立志成为健全的人才和英才,乐于批判和创造,媚俗之气和空话、大话、套话、假话、官话没有立足之地或者存在的市场。
理想大学的师生坚信,凡事凡物均有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大道。育人传授和研究探索的重点是“大道”。因为各行各业的方法、道路、规律的背后,总隐藏着具有最根本掌控能力的哲理大道(时至今日,许多国家或者大学仍把学术博士称为哲学博士,Ph.D.),从而能够将育人和育才、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以此提升学生的境界和能力,而不是拘泥于、陷于细枝末节,甚至最终迷失。
理想大学拥有与其定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即卓越育人的“大师”。
他们以卓越的方法育人,培育卓越的人。普通教职员工和学生是流动的,既从校外流入校内,又从校内流向校外,只有优秀、杰出、卓越的教师可以终身在校园任职。概括地讲,教师要具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特征。一是师道尊严。唐朝韩愈说“师以传道”,教师要能传授人类的,包括中国的优秀文化文明和理想信念,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激发引导学生创新创造,如此教师才能列于“天地君亲师”的地位。二是亲近真理。教师应该能够授予学生若干学科专业的真知、理论、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三是育人为纲。教师的一切活动,包括教书、科研、创作、服务、管理等活动,都奉献于育人这个核心,用心呵护学生的兴趣和自尊。师与生之间亦师亦友、亦亲亦朋、互尊互爱。总之,大学教师应该是人类思想的载体,不仅仅是思想传播者,更是思想生产者和贡献者;大学教师是敢于直面未来不确定性并奔赴理想的火炬手。
理想大学是空气中弥漫着“大爱”的理想和梦想的花园。
在一生中,每个人都有迷茫、困惑、艰难、痛苦的时期,在那个时候,我们都应该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地方: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理想大学,能让我们相信未来无限,梦想可能实现;理想大学是让自己的伤口得到慰藉、自己的成功和经验有人共享的人间天堂,是让所有人享有独立、自由、平等、尊严、光明的梦中花园。
如用“原子模型”比喻理想大学,作为学校主人的杰出教师和学生就是其核心,是组成校园之核的双核心(如同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校园里的其他一切,犹如围绕原子核的数目不等的电子,围绕拥有理想和梦想的上述双核心而配置,并体现在体制结构、运行机制、待遇、服务、福利等方方面面。
理想大学是师生相见恨晚、互相启发、激发欣赏的互助家园,是师生思想生命得以延续的花园,是新的技术和社会模式得以运转的乐园。师生近距离自由平等探讨、实验实践而实现共进。师生间的距离感和权力等级差异得以消除,人与人友好链接,协作多于竞争,劳逸结合有序,内省与反思、探索与试错成为日常习惯。
理想大学提供“读世界一流经典,与天才大师为伍”的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完整的软硬基础设施,让一切“不言之教”的“大爱”语言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时空,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大爱”。这些时空包括理念与设施先进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室内外体育场馆等。比如,教室尽可能地缩短教师与学生的物理间距(大型公共课除外),消除师生间、教师间、学生间的距离感和权力等级暗示。此外,理想大学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
理想大学注重健全的人格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面向前沿的职业化的专业培养,注重面向一专多能的跨学科专业和跨界超能的超学科培养。理想大学的教务管理部门,如教务处,绝对不是布满排片表的影院剧场、球赛场馆的售票处,而是教育教学调控中心,是点亮灵魂的魔法屋;理想大学的教务管理者不是售票员,而是教育家。当学校拥有最多的教育家时,就一定是同类大学中的理想大学。在这样的大学里,用思维导向的开放考试或者实践考核,逐步替代布满填空、选择题的单纯知识点考试。这样的思维考核只分等级,不赋分数,以现场开卷的方式考核学生,学生可随时查阅电子文献。
本书在每章节的结尾处均列有思考题,希冀读者能通过答题来加深对相应内容的理解。为训练相对应的思维能力,请读者采用人工智能、门户网站、微信搜索、图书查询、引文索引(SCI、SSCI、AHCI)等信息工具,充实、修正、完善答题。后续章节与此类似,不再特别说明。
1.以下列不同时代的学校为例,探讨校园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学生时代人才辈出的湖南第一师范、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2.请查询文献,分析如下案例,并思考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欧林工学院的探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传统、密涅瓦大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