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来到大学校园里,经常相互确认的是自己属于某个专业或者某个学科,执着于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内容成为天经地义,难以认识到自己是人类整体文明的传人,很容易忘记英才、专才的基本前提是全人,即在宽松自然环境下健全发展的人。
专业学科是人为划定的并不停地在演变重整,如果陷于某个专业学科,就会形成古怪的专业学科性格,甚至某种习得性的偏执,难以实现知识思维方面的健全,难以有更高的创造力和发展。当今社会在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越来越快,专业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融合并突破已成为常态。学科交叉、相互融合、跨界启发、超学科发展将是年轻一代面对的未来。
通识教育重在看似“无用”但实际上长远有用的一切,包括可能一生有用的知识、技能、思维、价值和精神,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幸福和尊严以及“学以成人”的目的;而专业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功能性、工具性、可使用性、可度量性,主要方式是通过批判与创造而走向创新,重在“有用”,特别是近期有用的知识、技能、事物,而这些大多是阶段性的,从长远来看可能是无用的。刚毕业的头几年,人们可能觉得计算机最有用;而毕业20年后,人们会觉得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最为有用;而在退休之际,开始人生的银发岁月而适应新的工作生活方式时,人们会发现人文艺术类课程,特别是有关终极之问的天文学、哲学类课程最有用。
大学理应注重师生生涯期望的长期愿景,如终身追求、终极价值、终极关怀,可是,仍然避免不了短期功利主义。人们会功利性地把知识分成“无用知识”和“有用知识”,而不知道的是,其毕业后,有用的知识会变为无用的知识,而无用的知识可能成为有用的知识。大学阶段的学习研究训练不仅仅是为毕业后找工作而设置的,也是为人的一生在做准备,更是为人类文明的接续长存做铺垫。不同于人类思维的有效寿命长达数千年,知识本身的有用时效不会太长,比如一个时期的电脑软件语言等,几年以后就更新了。越专业的知识越容易过时。专业设置过窄,不利于创新,也不利于人的健康全面成长
。
在育人过程中,定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平衡好“工具性与目的性”,须经过五个步骤,可以由“大学”起始而亲近“大道”。具体步骤是:通识——专业——跨界——融合——近道。
重视通识教育,就如同建造大楼需要打好地基,宽广厚深的地基可以支撑各式各样大楼的建造,即使后期修改大楼设计并更专门化。专业教育,就如同建造专门化的大楼,如写字楼,如果地基的普适性不强,那后期想修改建筑设计为承重的或有特殊要求的“大楼工厂”或者“大楼农场”,则困难重重。人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和更多的不可预测性,过于强调精确的预先设计将阻碍甚至扼杀人的发展,所以应该兼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相互补充。大学本科阶段应该以通识教育为主,专业教育为辅;而研究生阶段,则应该反过来,以学科教育或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此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研究和训练,如此才能培养格局意识、格局思维能力和超学科或超专业的把控力。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不会成为新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反而更可能扰民(如学工程的学生不学工程伦理,不重视环境生态伦理)。而跨界更多地强调融合和超越。
在重视前沿的学科专业教育的同时,需要更多地强调通识教育和跨学科专业的教育,因为人类思维与学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转型时期。在人类学科发展史上,19世纪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时代,在那以后的一百年里,人类知识生长、呈现出各门学科扇形扩散的局面,最终分化出了在认识论上差异明显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大门类。1959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小说家斯洛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讲演,提出“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的分立造成英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困境和问题难以解决
。这就是所谓“斯诺命题”。毫无疑问,学科分化是现代科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有力地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精深探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科过度分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世界现实整体性和复杂性的割裂认知,阻碍了学者、研究者、专家们的思维方式的转换:从“分析—综合”的还原论到“联系性—系统性”的整体论。这阻碍了学科专业本身的不断颠覆创新发展,因为许多变革来自外领域对本领域的影响和冲击以及相互移植。未来社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裹挟下,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并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
除此之外,许多人包括斯诺,仅仅关心社会和学科专业受两种文化的影响,还没有充分注意到两种文化本身的差异或者某一缺失,乃至两种文化各自内部的某个、某些学科专业文化的差异或者缺失,包括长期的潜移默化和偏执强化,会导致个人在认知心态、情绪、表达方式、后天养成、学科或者专业性格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某些情况下是特点,在不少情况下甚至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缺陷。例如,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会出现偏执于几何思维般精确的数学家,僵化地面对生态和社会问题。又如,在行政管理中,会出现充满浪漫且随心所欲的美术家,随意地面对严谨的程序和问题治理。要弥补人为的学科专业分离所导致的学科专业性格、人格偏差或者缺陷,以及教育导致的“残疾”,不仅不能忽视还要大力提倡通识教育和跨学科专业的教育。
1.了解“纳米科学”“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的跨学科性、跨专业性、跨行业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了解“思维教育”“智能教育”“计算教育学”“金融物理”“社会物理学”的跨学科性、跨专业性、跨行业性,及其针对的问题或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