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自由与全面/工具与目的

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第一要素,是人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是所有人自由的前提(被暂时或者永远剥夺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的刑事犯罪者或反人类罪者除外)。言行自由需遵律守法,思维自由要能超越局限。大学要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成长提供氛围和土壤

社会发展需要人,社会发展为了人;人不仅仅是社会的工具,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最踏实坚固的地基才能支撑起各式各样的塔顶;只有全人,才能支撑得起真正的英才。人不仅仅应有被使用价值,人本身就天然地具有崇高价值;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肩负使命、责任和义务,甚至敢于面对牺牲;同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幸福,每个人都不可替代。所以,每个人的成长都应该是各具特色的,在德智体美劳的育人氛围引导下的,在科技、人文、艺术方面健全发展。

马克思倡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倡导选择自由、兴趣自由、个性自由、思维自由,就是倡导在知识、思维、精神、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健全、全面,而这并不是指所有方面的十全十美、齐头并进。如此自由而全面的人才发展观,应该成为我们的育人观,要鼓励每个人对世俗制约性环境或者内心思维性桎梏实现“超限”。

要保证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通过“好似观察又不是观察”的、敬畏尊重的“微扰”方式,通过人工智能或大数据模型,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评估判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校园氛围、师资和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补充完善。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全面彻底的、单一思维的统一格式化,为未来发展预留空白、空间。

自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包括自由(个性自由)、自主(自己做主)、自然(生态)。许多中长周期的历史实践均表明,从自由出发,自由与平等容易实现;从平等出发,平等和自由有可能都失去;愿意放弃自由而获取保障的人,最终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所以,自由与平等不可拆解,自由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自由与平等是“大道”“真理”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如同“道”的“无有相生”,如同“光”的“波粒二象性”。

所谓自由,从根本而言,指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自由。每个人既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独立自由的人,尊重他人,自尊自爱;宽容他人,宽容自己。群体体恤个人,个人尊重群体。没有个人尊严和自由的群体会失去活力;拒绝了群体的个人,谈不上自由和独立,只剩下孤独。

所谓自由,在大学里,对学生而言,是指选择性自由与能力,个性化的潜能挖掘锻炼,思维性的自由而全面。自由不是超越法律规范的言行自由,而是让学生拥有大脑深处的思维自由、个性保持或者改变与发展的自由、各种取舍中的选择性自由、兴趣挖掘和发展的自由。所谓自由,也包括学生具有价值观方面的选择性自由和行动自由,如在短期功利(尽管不应该予以鼓励,但不能因此而禁止)、长期愿景、终生使命之间做选择的自由。

没有自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自由是教育必需的前提和内涵。大学教育以保障学生成长为心智、性格和理智全面发展的“全人”为目标,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获得狭隘的专业知识。100多年前,全世界许多教授群体就公认大学的三个原则: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比如说,制造机器就是依照图纸或标准的模具进行复制,在流水线上开展标准化作业,制造出毫厘不差、规格相同的产品。育人则根本不同,个人的资质千差万别,其内在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必须因材施教,提供自由的环境,尊重每个人选择的自由。

自由对师生而言,涉及幸福感悟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或者呵护,正规程式化、格式化的教育都必然有缺陷,无论如何努力,也只能提高群体的平均水平,减少出人意料的落差概率。而真正的创造型人才是非标准化的、个性化的,幸福感悟能力是因人而异、完全个性化的,由此可见自由对教育、对培养的重要性。这些就好像,所有程式化的标准化产品容易实现工业化和规模化,易于被替代,往往价格不断降低;而所有非标准化产品,都需个性化定制,难以规模化,难以被替代,往往价格一再走高。

自由的前提是独立。思维自由的前提是精神独立。所谓独立,就是拥有独立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对学生而言,起码拥有独立的精神,如:不依赖家长,不依附他人,自觉成人,顶天立地,独立判断;言行得体,自律自爱;独立规划未来,托起梦想,敢于面对选择和风险,独立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独立才有自由,而依附者会成为他人和社会的累赘和负担。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担当,才能成长为自由者,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并善于与孤独打交道,并深刻地知晓领悟自己并不孤立,因为有无形规律和根本大道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永恒地滋养着自己。

所谓全面就是健全,师生要人格健全,以至于能担当不同人生角色并实现发展。可以允许每个人在各要素上存在程度上的高低,但不可以留有素养修养要素上的缺陷;就像各种维生素在每个人体内含量因人而异,但不能缺乏。所以学生要获得健全的必不可少的素养教育、思维教育,并且其各种素养、能力达到相互补充与和谐。全面的前提是至少拥有三种不同知识要素、思维要素、精神要素、能力要素并互补融合发展。

大学里的每个师生个体均应拥有独立精神,其三要素是以质疑为第一要素的科学精神,以关爱为第一要素的人文精神,以使命为第一要素的信仰精神,否则,谈不上真正的独立;每个大学生师生个体要实现自由思维,至少需拥有三要素,即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格局思维,否则,谈不上真正的自由;拥有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者,就意味着拥有了幸福感悟能力;拥有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者,就意味着拥有了文明建设能力。

正如生命基因,即脱氧核糖核酸,其组成按尺度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碱基、分子、超分子,四种碱基(A/T、C/G)可以组成分子并互补组装成无数种超分子的生命基因。与此类似,健全的思维至少应该拥有超分子水平的、两两成对互补的四种思维单元,即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正如DNA两两成对互补的四个核苷酸A/T、C/G。健全思维是走向卓越的基础,是走向超限的起步。

因此可以这么说,卓越基因,其组成自下而上可以划为三个层次:单元思维、思维体系、超限思维。四种思维单元能组成无数种思维体系。拥有健全思维,才能实现健全的教育;拥有超限思维,才能走向超限教育。一所大学要改变师生落后僵化思维、缺乏幸福感悟力和创造力的状况,就需要从改变师生思维起始,不断迭代、永续发展。

总而言之,自由而全面是一个整体,在不同场合会展现不同的方面,但绝对不可被割裂,其犹如量子论的“波粒二象性”,互补相容并相对;犹如老子所说的“大制无割”“疏而不漏”。在我们的校园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实现个性自由、选择自由、兴趣自由、思维自由;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达到知识、思维、精神、能力方面的健全发展。

人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目的。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人的工具性,如同“养家糊口”“光宗耀祖”“保家卫国”,就是在表明你对自然、家庭、社会和人类的可实用性、可利用性、价值高低等。每个人都应当承担来自父母、家庭、家族、社区、单位的某一个方面的梦想、要求或者责任,需要做出必不可少的贡献或奉献,甚至是难以回避的牺牲,而这一切典型地反映了人不可回避的工具性。但是过度的、过多的工具性压力,会导致人的幸福感缺失,甚至自暴自弃、消极怠工并破坏工具。

人类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每一个人的尊严组成了人类的集体尊严,每一个人的幸福组成了人类幸福,每一个人的自由组成了人类自由,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被放弃的(反人类者除外,是反面教材),天下须“无弃物、无弃人”。呵护每一个人,给予每一个人以温暖,就是体现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的目的。不能奢谈人类幸福却无视个人幸福,每一个人的价值都应得到体现、得到尊重,人类的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地体现和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是所有人自由的前提”,我们需要呵护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的目的。我们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强调人人平等,而2500多年前,老子就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由此可知,老子思想已经超越了人人平等,且强调人与天、地、道同等,人也是道的某一种化身。

教育有育人、育才两个维度,毫无疑问,应该是“人”第一,“才”第二。强调先为人,后为学;首先关注的是健全的人,然后是某一方面的专才;先有健全的通识教育和允许每个人自由并个性化的自由宽容和谐的环境氛围,后有天才、奇才、偏才、怪才、鬼才等杰出创造性人才涌现的生动局面。

防止重“才”轻“人”,重“教”轻“育”。我国学生现状是知识和技能水平上均值高、个体差异小,简而言之,就其工具性而言,即就“才”的培养水平,我国总体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高位,培养规格整齐划一,低劣的和优异的比例都很低;就培育自由、幸福、尊严的“人”而言,我国学生在文明程度、素养水平、现代化水平方面,作为素养能力健全之“人”的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如,总体平均水平较低,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在素养和价值方面,均值低,个体差异大,目前尚难以大规模培养杰出人才。钱颖一教授曾建议,解决才的问题,要保持均值,提高效率,增大方差,鼓励差异;解决人的问题,提高均值,重在素养,重视通识,减少方差,坚持真理,恪守底线

思考题

1.针对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生涯,谈谈在自我成长发展中如何平衡“自由与全面”“工具与目的”。

2.比较以下两类大学所培养人才的特色和差异、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注重高水平通识教育的大学与注重职业专业教育的大学。 /h3Io7b1a+qnHuKTMP5g6y/DLz6icVSZYbLwdcxXMbLrH310N5Qnb4e7SRmeDco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