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谈个人的格局、使命与大道。
贪图安逸是人的天性,但如要成功就需要逆反这一人性;毁掉一个人、一个组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其足够的安逸,因为舒适区意味着熵增,而只有熵减才意味着勃勃生机。人性常纠结于利己还是利他。稻盛和夫说过,利己则生,利他则久,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双赢是最长久的谋利。与人相处,极致的利他,往往是最好的利己。
所谓格局,就是每个人首先以哪一种位格去看待天下或者事物。以物格或兽格、人格、“神”格中的哪一个“格”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再者,以哪一种时空尺度描绘天下或者事物:空间的局部、全局还是全域?以哪一种时间跨度看待天下或者事物:秒、时、日、年、百年?以哪一种深度程度去评估天下或者事物:高度、深度、广度?以哪一种视野去观察天下或者事物:县、省、国、民族、人类、宇宙生态?一个人的格局观常常决定了其使命观,一个肩负使命的人,能够经历千辛万苦察得规律的端倪,敬畏、服从、辅助大道,进而受到大道的眷顾。肩负使命者,会勇毅前行!
人生不是赌博,而是循道而行,遵道而进,得道多助,合道幸福。
有的人,想的是自己的家族福禄永恒,这是家族格局;有的人,想的是自己的国家是否能够发展或者繁荣,这是国家格局;有的人,想的是人类是否会在下一次星球碰撞地球时生存下来,而不是像恐龙一样灭亡,如何尽早在财力、技术上为移民火星等星球做好准备,这是人类格局。
全球犹太人口有1700万,只占世界人口数量的0.3%,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近25%是犹太人,截至2003年,犹太人名字在诺贝尔奖得主名单上出现了160次,至少有130人获奖。犹太裔的伟大者如耶稣、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达尔文、斯宾诺莎、维特根斯坦、波普尔、马斯洛、海涅、茨威格、莫扎特、肖邦、门德尔松、马勒、比才、毕加索等人。
人口很少但创新突出的犹太民族常常引领人类文明发展,靠的是与生俱来、自我赋予加冕的格局和使命,以及在此指导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一是不可动摇的使命感。犹太人自称被“上帝”选中的民族,担负着最崇高的使命。人为什么而活着?历史的价值在哪?人是否有区别于动物的崇高使命?只有极少数民族,如中国人、印度人、犹太人、古希腊人和埃及人等,对这些问题做过系统深入的思考并建立了其深刻和系统的思想体系。而其中,犹太人最简单明确和直截了当,毫不犹豫地相信自己肩负“上帝”创造人时所赋予的使命,进而创造并垄断了有关“上帝”的话语体系和解释权。二是彻底的探究精神。犹太人认为,人们永远在探索无穷无尽真理的道路上,永无止境。除了上帝,人类不可能掌握最高真理,也不可能发现所有真理,不迷信人世间的权威和神仙皇帝,不崇拜偶像,喜欢刨根问底,有不愿妥协的探究精神。三是自我激励和肯定。为完美地表现为不愧是上帝的选民,他们胸怀理想、面对现实、始终乐观。
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抗争、自强不息的使命感。如中国古代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这些神奇故事代代相传,明显不同于依赖神赐而趋利避害的西方神话故事,诸如普罗米修斯盗火、大洪水中的诺亚方舟。中华民族同样具有创新的基因,几千年前创立的大道学说,至今充满生命力,近几十年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突飞猛进,也得益于“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道“象帝之先”(好像上帝的祖先)之“神”(器)的恢宏格局,遵守“道法自然”(独立自主、自然而然),谦逊敬畏地开始从物性经过人性向“神性”的攀登,肩负建设天下“神州大地”的伟大使命,从而有了“不言之教”、学“不学”、学“绝学”、“因材施教”、“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的主要特征在于:一是“天人合一”的使命感。“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阐述的思想和言行规则以及技巧,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最伟大的德行就是遵从大道的指引)。二是化解束缚的超越性。坚信“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迷信过往的知识,就是固守大道的外表虚华而没有抓住本质,也就有了愚昧的肇始),善于把握“有无相生”“阴阳和冲”“三生万物”规律。三是迎接机遇并超能善成。明白“福兮祸兮”,而坚忍不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而善于抓机遇并采取行动,故而“大制无割”“善行无迹”“善建不拔”,达到“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治”的至高境界。
“上善若水”,水是什么形状的?保持本质,随形而形。人生的意义,就应该如同水的形状,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就是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或贵或贱,都是自我赋值、天道赋值。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华先哲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谦逊敬畏地随道而行,遵道而进,开始从自然物性经过世俗人性向大道“神性”的攀登。卓越之人的进步来自内驱力,而不是外界的压力和奖励,外界的压力如无法转换成动力,就会成为阻力、摩擦力和抑郁。奖励很容易强化每个人意识上的短期功利。一切进步的关键是明晰内驱力来自哪里。如何才能使人有内驱力?答案是,内驱力源自使命,自我赋予、自我加冕的天赋使命(人们经常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梦想)。此使命的形成,少量来自本身固有基因的影响,更多的来自后天的氛围和各成长因素的影响,当然,来自后天的影响显然更为重要。人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兴趣挖掘和自我定向强化,就会将使命视同大道对自己的启示和赋能!
其次是大学应有的格局、使命与大道。
大学应该肩负“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这是笔者多年前便倡导并推行的。
大学的“育人”使命,就是要通过教育模式的深刻转型,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对中国当代的大学而言,就是要通过超越知识点、超越单一思维单元、超越单一思维体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拥有健全的思维基础单元、思维体系、超限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拥有学习内容方式等的选择自由、个性自由、兴趣自由、思维自由,让学生拥有走向健全所必需的且程度各异的多样性知识、思维、精神和能力,从而成长为未来社会的新民和英才。
大学的“文明”使命,就是要创造并发展能引领时代前进的新的学科知识体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繁荣。对中国当代的大学而言,就是要参与建立融合中西、古今、文理,能走向世界的、源自中国的知识学科体系,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哲学和文化思想中的精华,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历史一再证明,影响至今的不是无数的战争和朝代,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升级。
大学的“发展”使命,就是要提供能改变世界的新力量源泉和新工具,推动实现全球人类在生态、社会等多重意义上的永续发展。对中国当代的大学而言,就是要通过改变大学自身的运行模式,超越各种时空和认知限制,创造新的机制和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力量源泉和新工具(如人工智能、数据能、生态能、绿色新能等);通过改变中国,进而改变世界,从而为人类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
1.查阅资料,了解你所知道的几所大学的使命、愿景和毕业生特点。
2.了解你所在大学的宏观发展战略,审视你个人的发展战略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