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大学的普遍规则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随着历史和引领者的思想及实践而不断演化、进化的。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是独立、自由,并体现在对文明的使命担当中。

从哲学高度看,实现大学目的主要有两种途径 :偏重认识论的观点认为大学目的是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发现与创造,偏重政治论的观点则相信研究深奥知识是因为它对国家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如此产生了强调两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分野:一种重视学科(即高度专精的学术分科,重视学术自由)教育导向的研究与知识创造;另一种强调专业(即现实需求的专行职业)教育导向的应用拓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近代大学发端于15、16世纪的意大利,接着是16、17世纪英国开启了具有文理书院特点的大学自由教育传统,随后17、18世纪法国形成了以工程师教育为核心的精英化的大学专业教育传统。到了19、20世纪,德国建立起教学和科研融合统一的研究型大学制度。在20世纪前期,苏联探索并实施了专业职业导向型的大学。最近一个世纪(20、21世纪),美国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将知识变成金钱财富)导向,并创生了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创新型大学制度。这些国家所开创的教育道路和经验,不仅奠定了这些国家在当时成为教育大国、教育强国的思想和制度基础,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知识生产和流通方式,提高了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当然不同的模式、规则既有突出优势,也有其缺点。

大学人才培养划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大的阶段。应用性的专业教育,大多体现为面向社会大众需求的本专科教育;强调研究和知识创造的学科教育,更多指研究生教育。西方传统大学的本科教育阶段强调通识教育和以发展“全人”为目标,其研究生教育兼有强调学科性和专业创新性的两种培养模式;第一个将人造卫星和人送上天的苏联,为服务于“全面计划”控制的工业社会,在本科教育阶段就特别强调专业性、职业性。总体而言,依照“学科性和专业性”与“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维度四种组合模型,可以进一步衍生出专深、广博、纯粹、应用等众多不同方式的大学教育培养模式。

归纳古今中外不同的教育模式,有几条原则是长远有效的:

其一,育人过程强调通识健全、专业前沿、跨科融通,把培养或健全一专多能、跨界超能的人才作为大学追求的目标。这样的人才,应该在人文、科技、艺术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健全通识,掌握最新前沿的专业知识、能力、技术,拥有跨领域的、在交叉学科或者交叉专业从事工作的能力和技术。

其二,注重教书育人、研究创造、创新应用的融合。在大学教育中,课堂教学与探索性研究相结合以实现卓越育人,学会有依据的质疑、有礼貌的提问、有仪态的言行,学会严谨规范地创造知识、创新知识的实用价值。

思考题

1.探讨大学和师生如何处理平衡好育人中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具和目的”“学科性与职业性”。

2.查阅资料并调研你所在省市的大学类型、校训和主要育人特点。 JUhwD09yswyEGoRGx3VQ9tmNeyOjMjO7mLHiIukixUdxfK/loEsdqrtvAIbsJD1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