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培养未来人才、培养止于至善的未来人的地方。大学的类型不同,所培养的人才也不同,有的培养大学入学3~5年后的社会急需的人才(现实人才),有的培养10年后社会需要的英才(未来人才),有的重点培养20年后人类需要的英杰(未来领袖)。
古代欧洲大学的设立是为了传经,中国古代太学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官员。那个时期,培养可供神权宗教和世俗专政使用的喉舌和工具,成为大学的最高目标。欧洲的近代大学有了师范、医学,后来出现了农科、工科、商科,以培养社会所需的职业精英为主要追求;当代大学主要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培养未来社会的新人。未来的大学,应该是跨越各种分割壁垒,超越学科专业培养“超人类”的殿堂。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学问殿堂。所谓学问,就是学中问、问中学。所谓人才,先是健全的新人,后是青年才俊;首先是“人”,健全的成人,然后才是“才”,面向未来的才能、能力。现实中人们常聚焦“才”,而忘记“人”;严重的问题是,常常只视“才”为“工具”,忘记“人”是天生尊贵的“目的”;如若落入“工具性”人才培养的陷阱或者怪圈,就既没有培养“健全的人”,也难以培养出肩负人类希望的“英才”,遑论真正能引领人类发展的“领袖”或者“天才”。
宇宙(世界)在英文中是universe,英文为母语的大学叫university,这就告诉人们,大学是一个探索宇宙(世界)的地方,是一个能容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求取学问、获得能力的地方。大学校园喜好总结并反思过去,重点准备服务或者引领未来,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并理解当代。大学既是出世的地方,也是入世的地方;大学是从宇宙看生态,从生态看社会,从社会看人群,从人群看个人的地方;大学也是从内心观察自我,由自我观察人群,进而观察社会、生态、宇宙的地方。
在大学校园里,对当代学生而言,必须经历的完整教育包括基本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跨学科跨专业教育。其中,学科专业教育包括本科、专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
大学的学制一般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笔者认可并推荐的大学专科和本科的年限布局是:入学后1~1.5年为公共课和通识教育的主要阶段,但通识教育应该覆盖整个本科教育阶段;随后的1.5年是专业基础和专业前沿教育阶段;最后1年是研究设计或实习实践阶段,同时也是跨学科跨专业教育阶段。大学生毕业后攻读学术或者专业硕士,需约2年,其间从事基础研究或者创新性的实用研究开发;之后攻读学术或者专业博士需5年,其间从事有一定难度的基础研究或者创新性强的实用研究开发。学术学位,强调的是研究的纯粹学术价值和哲学意义;专业学位,强调的是专门化、职业化的实际应用价值。
授课方式一般分为理论、实验、实习。授课空间一般分为课堂内、课堂外、校园外、线上、线下。研究实践范围分为实验室、实践基地、产业行业。大学硬件空间布局为教室、实验室、研讨室、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剧院、网络。群体布局有社团、学生会、教授会。
学科专业通常划分为:
一是支撑所有人健康全面发展的、面向健全新人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文理部分(即科学和艺术),包括基础自然科学的数理化(数学、物理、化学)和天地生(天文、地理、生物),基础人文学科的文史哲(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学科的音乐、美术。
二是专业性或职业性的应用文科(法、商、教育,含体育、公共管理、新闻),人文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心理)。
三是专业性或职业性的工程科学(机械、电子、土木、化工、材料、生物工程、信息、通信);
四是专业性或职业性的医学和农学(基础、临床、公共卫生、康复、牙齿,动物、作物、园艺、食品、土壤、兽医)。
宇宙无垠,大道无限。因为每个人生命时长是有限的,而人类整体追求长远,就要让每个人以有限应对无限,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精通世界的有限部分,从而实现人类了解把握整个世界的渴望,所以大学不得不按照知识技能学习而划分成学系、学科、学部,课堂内、课堂外,虽然这些分割划分方式在不同大学、不同国家各不相同,但大同小异。这种人为划分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些划分本身就违反了大道的“大制无割”,所以所有的划分只能被视作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趋近,一种有明显缺陷的趋近。
真实的世界是不可分割的,真实的问题及其解决往往需要多专业、多学科的融合与“会诊”,因为整体永远大于部分之和。大学理应为每个人展现不可分割、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在学科专业、授课空间、实践领域,为学生提供不可分割、无限拓展的可能性,这就是未来需要强调“超限”的重要原因。
全人培养与系科分裂存在天生的矛盾,“健全成人”的养成和“学问专才”的培养也存在天生的矛盾,这两者均需要兼顾和融合,进而具备大道特质的“浑然天成”。所以,校内有形无形的划分在刚性结构上要尽可能少,各个部分的交叉、融合、超越要尽可能多。在刚性结构上无法融合的分割,必须通过柔性机制加以弥补。判断一个大学的布局是否合理,依据就是其是否具备分合有序、融合的机制,让学生在短短几年里能同时体验多种学科专业的多种人生。
1.面对一个社会或者人类的重大挑战,如新生儿数量减少与应对措施、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探讨其可能涉及的学科专业以及人才培养。
2.针对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如房地产严重过剩,探讨“大楼垂直菜园”“大楼养猪场”“大楼垂直工厂园区”这些设想可能涉及的学科专业以及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