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幼儿园生态管理?如何将生态管理理念运用到幼儿园管理中?
生态学与管理学两者之间联系密切。早在1865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就提出了“生态学”概念——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字面意思来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生态学所揭示的规律不仅适用于生物界和自然界,同样也适合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类世界。社会、经济、文化,乃至人本身和人性,都需要用生态学的整体性眼光来加以审视。 若将生态学的理念迁移到教育管理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生态管理,即要求通过优化各种生态要素和生态环境来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协调、持续发展。幼儿园管理工作同样需要秉持生态管理理念,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由“oikos”和“logos”两个词根组成。“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可能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沃勒提出的“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的概念。
资料来源:WALLER W.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M]. New York: Russell and Russell, 1932: 161.
幼儿园生态管理是以幼儿园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系统管理。它以幼儿园治理结构为基础,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措施,以综合协调为手段,坚持“关注‘客户’、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系统管理、过程控制、基于信息决策”的管理控制理念,实施以人为本的幼儿园管理。
事实上,任何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系统。幼儿园生态管理中的每一个要素,不仅各自是由不同因子组成的管理系统,而且都属于更大系统的子系统。幼儿园生态管理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必须以整体为主,局部服从整体进行协调,使幼儿园整体管理达到最优化。换言之,幼儿园生态管理要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使整体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 这也就决定了幼儿园生态管理的特征,即要用整体的、系统的思想开展幼儿园管理工作。
幼儿园生态管理不是激进和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包括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在内的多种管理工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以眼前利益、短暂的目标为追求,而是着眼于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将幼儿教育目的、园所管理目标融入当下的教育生活,以当下的每一个细微的改变为未来园所发展蓄势,从而积聚发展新动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幼儿园生态管理实现了从传统的“线性、理解性”管理向“循环的渐进式”管理的转变。
幼儿园生态管理强调更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到幼儿园管理过程中,追求生命内在意义的实现。幼儿园生态管理离不开每一位组织成员的参与,而每一位教职工和幼儿在参与幼儿园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丰富人生意义。与此同时,家长、教职工以及社会参与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决策过程可以使幼儿园的管理更加科学,因此,幼儿园生态管理不是一种保守的管理方式,而是一种民主多元化的管理。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是一个复杂的、多样性的系统,内部具有多个层次结构。实施生态管理可以更好地优化幼儿园内部管理结构,促进系统良好运行,发挥组织最优功能。幼儿园的管理层一般由园长、教学副园长、行政副园长、后勤副园长等人员构成。实施生态管理,一方面可以从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职、责、权进行要素分解,有利于建立职、责、权的分配系统,使之更为有效。
幼儿园管理系统由诸要素构成,实施生态管理可以在园所内部形成要素整体,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计划,采取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合理配置各项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园的管理效益。例如,从幼儿园管理的资源角度来看,幼儿园管理资源系统由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组成;从幼儿园管理的职能意义来看,幼儿园管理的职能系统由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创新等要素构成。幼儿园管理活动,表现为系统和要素的对立统一。 为此,优化幼儿园生态管理,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要素的有序流动,从而构建灵活、高效的幼儿园管理机制,促进办园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幼儿园是提供基础教育服务的公共组织,理论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与外界不断地进行“输入”和“输出”的交流。从幼儿园教育来看,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因科学文化的进步得到丰富与完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现代教育模式的变革。从幼儿园发展来看,幼儿园管理者越来越关注外部环境,幼儿园如何生存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等相关议题成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从幼儿园组织来看,跨园所、跨区域的幼儿园合作、联盟日益增多,当前幼儿园组织呈现出网络化的重要特征。 因此,幼儿园生态管理并不意味着只是内部环境的优化,还包括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坚持生态管理理念,有利于处理好幼儿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与条件,让幼儿园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进步。
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总指针与总方向,总体概括了国家的教育基本政策,解释了“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性质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人才规格问题,“如何培养人”的教育方法问题。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园工作规程》也对幼儿园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应当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的正面教育。” 教职工和管理人员应当始终坚持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自觉遵守幼儿园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行政法规,做好各自范围内的本职工作,不违法、不越矩,顺利推进幼儿园管理工作。同时,幼儿园管理人员也要积极采取激励策略,鼓励教职工接受并参与决策,做到群策群力,致力于实现幼儿园的利益。
公平与效率是教育生态系统中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公平优先”可以给予多数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多数人平等地享受接受教育的权益,但可能导致教育资源使用的效率低下。“效率优先”可以较好地应对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结构,但过度追求效率可能会使多数人的受教育权益受到损害,带来新的教育不公问题。另外,即使是“公平与效率并重”也并不能实现参与各方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推进幼儿园生态管理工作中,需要反复博弈寻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优战略组合,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和谐、联系的发展。 一方面,制定并严格执行幼儿园规章制度,加强流程管理、内部控制、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奖惩分明,实施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尊重和保障每一位教师和幼儿的权利,增强幼儿园组织成员的公平感,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问题,以构建幼儿园的良好生态环境。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公平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职工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指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作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作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资料来源:崔世英.心说——教育与社会心理效应杂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 256.
幼儿园生态管理需要追求管理的质量。20世纪80年代早期,“质量”一词的定义不再是“出色”,而是发展为“合理地符合目标”;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满足或超越客户的期望”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因此,幼儿园生态管理的质量与客户高度相关,幼儿园需要关注客户,明确客户的期望,并不断监控期望被满足的程度。幼儿园有许多客户,如家长、幼儿、社区、政府等,他们对幼儿园的期望标准会随着幼儿园的改进不断提高,幼儿园的任何倒退都会招致不满,且他们期望的方向和重点也会发生改变。 因此,幼儿园需要认真调查、准确识别、充分理解客户的期望和需求,尽力满足甚至超越客户的期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维持客户的忠诚度。
世界上一切物质财富的创造,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与管理。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而教职工参与是幼儿园有效管理的关键。只有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园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为幼儿园带来最大收益。为了实现全员参与,幼儿园的管理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每一位教职工都需要清楚各自的职责界限,了解职责内容,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努力奋斗。
(2)创造良好环境。园长积极争取编制,为教职工提供一个有保障的、安心的工作环境。同时,完善培训进修制度,为教职工的专业发展和自我实现搭建平台,增强教职工的能力,丰富教职工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和提升教职工的核心竞争力。
(3)实施多元评价。幼儿园对教职工的评价不能由园长一人实施单一控制,应建立由园长、教职工、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实施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
幼儿园面临的生存环境一直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变”是永恒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幼儿园组织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变”。因此,幼儿园不可避免地应当提高应对变革的能力,在日益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主动改进,不断增进对园所改进复杂性和渐进性的认识,逐渐由阶段性改进走向持续改进。 基于此,幼儿园应从发展战略出发,把持续改进作为组织的一个永恒追求,明确改进目标,掌握改进方法,从招生、教学、幼儿管理、后勤服务等多个方面持续改进,实现过程增值,进而提高园所的竞争力和办园质量。
将管理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幼儿园实施系统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良好的运作体系。不管幼儿园的性质如何,都需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建立一个良好的运作体系,是幼儿园实现管理目标的保证。
(2)减少职能交叉。幼儿园全体成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通过有效沟通减少或消除职能交叉或职责不清导致的障碍,提高过程管理的效率。
(3)实施监控管理和反馈调整。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依据测量和评估结果,采取适当措施来持续改进业绩,以此提高运作效率。
幼儿园管理工作过程中,将每个活动或者活动的某一阶段视为过程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高效率地实现期望目标。每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例如,幼儿园招生过程可以分为提出计划、简章拟定、宣传、录取、入学、分班、统计和总结等。幼儿园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控制,确保每一项活动都是朝向预期的质量目标前进。
幼儿园生态管理需要一系列的科学决策,而决策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幼儿园为了达到有效管理的目标,必须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幼儿园要基于信息决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幼儿园的决策者需要树立信息管理观念,培养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2)健全幼儿园信息管理网络,扩充信息来源渠道,确保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和适用性;掌握数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跟踪分析法等信息分析方法,对信息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分析和处理。
(3)完善幼儿园决策管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使管理决策系统朝着设定的目标运行。
理念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先导,与观念、信念不同,理念是正确的观点。幼儿园管理理念,是指幼儿园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幼儿园管理的价值追求。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指导幼儿园管理的观念体系。幼儿园的管理理念主要包括:人本管理理念、道德领导理念和生态管理理念。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人是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人本管理理念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职工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致力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实施教职工民主管理;二是幼儿方面,要坚持幼儿权利至上原则,充分挖掘幼儿个性优势资源,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传统的科层权威领导方式已不再适合现代幼儿园管理,道德领导理念为园长进行有效领导提供了思路。在幼儿园领导和管理中追求公平良善,为实现幼儿园共同目标以道德人格来影响和感化教职工并形成道德权威,构建符合幼儿园的道德文化,以此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园长、教师专业发展,塑造幼儿园的精神文化。为此,园长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和职责,通过提升领导层次,培育幼儿园文化,发挥领导“替身”功能,完善园长考核评价机制来实现道德领导理念在管理中的运用。
幼儿园是一个开放、复杂、动态的系统,要求通过优化各种生态要素和生态环境来促进幼儿园的安全、稳定、协调、持续发展。幼儿园实施生态管理有利于优化内部管理结构,发挥最优功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园效益;处理好与外部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运用生态管理理念,在宏观方面,幼儿园应当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微观执行方面,应当坚持关注客户、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系统管理、过程控制和科学决策。
1.什么是幼儿园管理理念?
2.理念对幼儿园管理实践有何意义?
3.在幼儿园管理中,如何落实人本管理理念、道德领导理念和生态管理理念?
4.当前国内主流的幼儿园管理理念与华德福教育理念有何异同?
华德福教育是鲁道夫·史代纳(1861—1925)根据自创的人智学理论创建的。华德福教育,简单地说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体系,主张按照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的成长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以便于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发展。华德福教育的创办者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于1919年在德国创立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如今华德福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非宗教的独立教育运动,华德福学校遍布各大洲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华德福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对儿童的身、心、灵、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与生俱来的智慧和独特的个性本质,进行深层意识教育,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
【办学目标】以学校为纽带,使学校建设参与者、志愿者、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形成有着共同理念的生活文化社区,成为一个共同学习,开放交流、互相帮助和不断完善自我的平台。通过华德福教育,帮助成人与孩子的身体、心灵和精神健康、平衡地成长,在学习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同时,丰富心灵情感,不断地探索人生以提升人文精神,成为精神意义上独立和自由的人。
【办学理念】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教育是基于对人的天性及本质全面观察和认识,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活动。每个人都是身体、心灵和精神结合的整体,华德福教育遵循人类发展的天性和规律,通过独特的方法和渠道,在深入地体验和审视自我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对每个学生的生命和本质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以学生的意志、感觉和思考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帮助学生的身体、心灵和精神平衡和谐地发展,最终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独立思维的人。
【学校组织】全球的华德福学校都是非营利机构,通过社会捐赠筹资和其他教育基金的注入,由教师共同管理,学校财产不属于任何一个人。
学校采用非营利机构管理模式,实现以教育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管理。学校财务公开透明,独立董事会监督,学校董事会由家长、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组成。所有校董不拿报酬,只负责学校法律、经济、发展和监督,不干涉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收入除去学校的运营成本和教职工的薪水以外,盈余不能分红,只能用于学校的再发展或奖学金;切实做到学校教育为公益事业,而不允许投资者谋求私人利益。
学校不设立校长和行政级别,而是实施教师委员会自治管理,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和专家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委员会代表由教师们选举或轮流担任,所有的行政人员以支持和协助教师为工作核心。
热心家长自发成立家长委员会,负责协调家校关系,监督学校的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1.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蔡怡.道德领导——新型的教育领导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谢斌.人本生态观与管理的生态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高志强,郭丽君.学校生态学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