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幼儿园道德领导

问题与思考

道德领导的内涵与价值分别是什么?如何在幼儿园管理中体现道德领导的理念?

一 道德领导理念的内涵

(一)道德与领导

1 道德

从词源上来看,在汉语中,“道”是指“(道)路”。 《说文解字》认为,“道,所行道也”,引申为“规律和规范”。 “德”是指“道德、品行、节操”。 在汉语中,“道德”一词兼有名词和形容词之意。作为名词的道德,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而作为形容词的道德,是指合乎行为规范的。

2 领导

《现代汉语辞海》对领导的解释为:“一是动词,表示带领并引导(走向目标或进行工作),比如‘带领群众奔小康’;二是作为名词,表示担任领导工作的人,组织、单位或集体的领头人。” 《教育管理辞典》认为领导是“由组织赋予权力的领导者,按一定的方向,为实现预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组织形式和方法,率领、指挥、引导、协调、控制被领导者完成预定任务的一种行为和活动过程,是一个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客观环境三方面相互作用的活动的完整过程。” 概括而言,领导包含了几项核心要素:一是领导者,二是领导者的影响力,三是共同目标。

(二)幼儿园道德领导

托马斯·J.萨乔万尼是学校道德领导思想最具影响力的著述者之一。我国学者冯大鸣教授根据他所著的《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和其撰写的相关论文,对学校道德领导理论作出了如下的归纳。

第一,探寻真正适合于学校组织的领导理论。与一般的工业组织不同,学校的本质是一种学习共同体,因此,需要重新构建一种真正适合于学校的领导理论。

第二,鉴别出更为丰富的领导来源。萨乔万尼认为领导的权威来源有五种: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理性权威、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现有的领导工作维度由前三种权威构成,而后两种权威扩展了传统的领导权威来源,也正是道德领导的工作维度。

第三,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倘若将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理性权威置于首位,组织追求的最高价值是效率。只有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才能在学校凸显忠诚、和谐、美、真理等价值。

第四,把树立目的作为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能。这与传统领导的“确立目标”不同,后者主要依靠领导者的个人才智,往往关注技术层面的元素(如绩效指标),容易出现教育功能与内容倒置的现象,并且确立的目标是静止不变的。

第五,领导角色的重新定位。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把员工培养成为各自工作领域内的领导者。

知识卡

世俗权威这一概念是指规章或法定(法规所表述的)的权威,也指科层体制的规则和规章。神圣权威是指来自宗教手册的权威、专业或共同体规范、共同目的的权威,以及民主理想或其他理想的权威。法典、规章、规则具有非永恒、客观和非个性化的品质;相比之下,宗教手册、规范和理想更多的是由个人决定的。

道德权威属于一种神圣权威。

资料来源:蔡怡.道德领导——新型的教育领导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6.

基于上述归纳可认为,幼儿园道德领导是指在传统的幼儿园领导方式中融入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使幼儿园园长实施基于正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行为,借助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治理幼儿园,构建幼儿园发展愿景,强化园所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信念以及成员的承诺,实现幼儿园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发挥领导效能,进而完成幼儿园从一般组织发展到学习共同体的转化过程,实现幼儿园发展的最终目标。

幼儿园道德领导的定义主要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德性方面,坚持公正和善的总原则,追求公正和公平,善待教职工和幼儿;二是在德性的基础上,园长用个人的道德人格来影响和感化教职工,并形成道德权威和专业权威,作为道德领导的基石;三是在伦理规范方面,倡导构建道德价值观,注重幼儿园组织文化的培育和革新。不同的道德领导会形成不同的幼儿园道德文化,体现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培养出符合幼儿园办园目标和园规的道德文化。

二 实施道德领导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立德树人

传统的领导观推崇价值与理性,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理性权威被放置在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组织管理的效率,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其实现具有长效性和难以测量性,离不开长期潜移默化的道德力量的引导。道德领导强调领导的道德维度的重要性,促使管理者思考什么是道德领导及如何在管理实践中实施道德领导,为幼儿园园长贯彻“以德治教”和“以德治园”提供了工作思路,以便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二)有利于园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常常带着错误的假设开展领导,这是问题之所在。” 道德领导理论重新定位了幼儿园园长的角色,认为教师是他们各自工作范围内的领导者,而园长是领导者的领导者,同时园长也是幼儿园共同体共享价值观的建设者。通过对园长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让园长和教师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事”以及如何正确地“做事”,从而更好地促进园长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专业发展。

知识卡

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正确。

——彼得·德鲁克

(三)有利于塑造幼儿园的精神文化

根据道德领导理论,幼儿园具有生产知识和教书育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其本质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追求。但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许多非叛逆道德现象,如道德意义的虚空化、德性的疏离等,使得一些幼儿园的精神日趋衰落,教育逐渐偏离其育人本质。实施道德领导可以增强幼儿园组织成员的道德感,有利于重塑幼儿园精神,帮助幼儿园回归教育本质。

三 园长的角色与职责

幼儿园园长实施道德领导的前提是厘清自身的角色与职责。园长在幼儿园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肩负着多种角色与职责,明确这些角色和职责有利于园长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地位,更好地实施道德领导。

(一)园长的角色

1 领导者

尽管园长具有多重角色,但最重要的还是领导者的角色,这也是园长职责的规定性。《幼儿园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我国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幼儿园工作由园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其领导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园长实施思想领导。在管理工作中,园长是教育战略家,具有独特的办园理念和先进的办园思路,要不断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总结、敢于开拓、依法治园及依法治教,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第二,园长实施行政领导。我国实行园长负责制,园长不仅是幼儿园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同时也是幼儿园的法人代表;不仅需要统筹幼儿园内部的管理工作,对全体教职工和幼儿负责,还需要作为幼儿园代表和主管部门交涉,对幼儿家长及社区负责。

第三,园长实施业务领导。优秀的园长要了解业务、钻研业务、精进业务和热爱业务,工作在一线,始终围绕幼儿和教职工开展各项任务,并学会在处理繁杂事务的同时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2 教育者

作为幼儿园的最高领导,园长不仅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更是一名教育者。园长的个人魅力、性格特点和自身素质对整个幼儿园的管理状态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知识与能力对领导职责的履行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好教育专家和好的教育者。作为一名园长,你应该像领头雁一样,思虑在前,行动在前,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带头做好教育工作。

3 管理者

园长不仅是领导者和教育者,同样也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园长作为管理者,对幼儿园的人、财、物等管理要素实施日常管理,即按照政策要求,通过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全面有效地调配和安排幼儿园的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以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教育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确保幼儿园的组织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园长的职责

“职”意为职务,是管理特定岗位的称号。“责”是责任,指身处特定岗位的人必须承担其工作岗位的责任。园长的职责,就是身处园长这个岗位应当承担的特定责任。我国由上级主管部门规定园长的职责,但园长的职责同时还由其所在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园长在外要对上级领导部门、社会、家长负责,在内要对教师、幼儿负责。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七章规定“幼儿园园长负责幼儿园的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1)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地方的相关规定,负责建立并组织执行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

(2)负责保育教育、卫生保健、安全保卫工作。

(3)负责按照有关规定聘任、调配教职工,指导、检查和评估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并给予奖惩。

(4)负责教职工的思想工作,组织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学习、进修、教育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

(5)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

(6)组织管理园舍、设备和经费。

(7)组织和指导家长工作。

(8)负责与社区的联系和合作。

四 道德领导理念的运用

(一)努力提升园长的领导层次

吉姆·柯林斯提出了“第五级领导者”概念,将领导力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领导者自身非常能干,能通过个人的才智、技能、良好的工作作风为组织作出突出贡献,使幼儿园管理更加优秀;第二层次的领导者是有贡献的团队成员,通过与团队的相互配合,将个人全部才干用于实现群体目标;第三层次的领导者是胜任的管理者,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高效率实现工作目标;第四层次的领导者是有成效的领导者,能通过激励组织成员精神力量的方式来激发他们更高水准的表现;第五层次的领导者具备非常强的执行能力,能用个人魅力感染组织成员,达到个人谦和与职业一致的对立统一,进而带领幼儿园从优秀走向卓越。 当前我国幼儿园管理者的水平一般都停留在第一层次到第三层次之间,有些园长虽然本身有才干,但难以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园长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各种常规事务的管理上,在管理过程中难以运用道德力量实现管理的道德使命。因此,园长需要树立明确的道德目标,牢记管理的道德使命,不断提升领导层次,实现从低层次的领导向高层次的领导的转变。园长还应运用道德领导来培育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构建积极向上、充满凝聚力的团队力量,从而使幼儿园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培育幼儿园良善组织文化

幼儿园园长要实施道德领导,就需要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组织的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培育良善的幼儿园组织文化。幼儿园组织文化体现了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这种组织文化的建设对于幼儿园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与规范作用、凝聚与激励作用。一个幼儿园是否具有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是否具有活力。重视和培育园所精神,创造良善的群体心态、人际关系和精神文化氛围是增强园所凝聚力的重要举措。良善的组织文化,尤其是共同愿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对幼儿园组织成员来说是一种无声的要求。其中,建立共同愿景,并不意味着排斥个人愿景,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了促使成员积极努力为组织目标奋斗,园长需要帮助教职工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将个人理想信念、价值观和幼儿园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充分发挥集体和组织对个人的影响与激励作用,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以促使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积极努力地奋斗。

(三)以“替身”来实现自主管理

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替身”,是指存在于组织中的某些“事物”,可以用来减少直接领导的必要性。园长很少需要以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作为交易,从外部来激励员工,以此换取教职工的服从。这不是说不满足教职工的需要,而是不用换取任何东西,教职工仍然会努力工作,从而达到提高领导有效性的目的。 为了减少直接领导,园长就需要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教职工认同的专业规范,增强教职工对专业理想的信念,激发教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以德治园,让教职工自己领导自己,使教职工在行动上自觉与领导的要求保持一致,在实现幼儿园发展的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实现教职工的自主管理。

(四)完善园长的考核评价机制

俗话说“没有评价就没有进步”。对于园长,需要有一套对园长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的机制,以确定其是否胜任园长一职。目前,比较常用的考核机制是园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即确定园长任职期限,制定园长任职期间园所发展目标,并以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考核园长工作和业绩的主要依据。考核评价要以人为本,由于幼儿园园长角色的多样性,对于园长的评价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充分考虑园长及其领导团队的工作成效,以及对教职工和幼儿产生的影响。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园长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此外,对于不同性质和发展状况的园长要实行增值性评价,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园长的工作贡献,不能实行“一刀切”的做法。可见,上述这些完善的园长考核评价机制,有助于促进道德领导理念的实施。 2U/Q9f4Ujdx++h38nyprp61Ixd/SF8J+GD+rcFgg0zqBEIJSwrBB+r31ZCk7SaV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