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经营与管理伦理的内涵是什么?幼儿园经营与管理的伦理功能有哪些?
乐者,通伦理者也。
——《礼记·乐记》
英文ethics源于古希腊语的伊索思(ε'θos),原意为习俗、风尚等。现译为伦理(学)、道德。
“伦理”一词在我国出现得很早,至迟在汉初已经使用。《礼记·乐记》云:“乐者,通伦理者也。”这里的“伦理”一词,既有伦类条理的一般意义,又指当时的道德关系。“伦”是指人的关系,“理”是道德规律和原则;“伦”和“理”合用,便有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类别应该遵循不同的行为规范、道德礼义的含义。儒家认为,伦理规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根据。在西方,英语和俄语的“伦理”或“伦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伊索思(ε'θos),含有风尚、习俗、品质、德性等意思。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人的德性和善的问题。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伦理比道德更近一步,它是道德现象的概括。简而言之,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教育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教育管理也蕴藏着伦理内涵。幼儿园经营与管理伦理是关于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善恶意义、能用来对幼儿园活动进行道德评价的尺度和标准。教育离不开人,幼儿园的经营与管理不外乎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因此必然需要伦理规范。
价值依赖于功能,功能是价值实现的基础。伦理之所以具有教育管理价值,乃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教育管理功能所决定的。伦理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基本样式,所指向的是人类自我的内在世界,是主体内在精神的自律。因此,其本质上是人类对自我的一种内在管理活动。而“人类对自我的内在管理,不仅针对个体,而且必然延展至集体、群体,延展至社会”,从而使得伦理具有特殊的社会调节功能、管理功能等。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自然也包括其中,成为伦理调节和控制的对象。因此,在幼儿园经营与管理中,伦理具有教育管理功能是毫无疑问的。
伦理是人们“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不仅给管理者提供管理的“实然”知识,而且提供管理的“应然”知识;它不仅描述“管理事实”,而且评判管理行为,告诉管理者行为中的好与坏、善与恶,还能预测管理的理想境界,作为一种深层的精神动力推动管理的发展。 所谓伦理的教育管理认识功能,意指在幼儿园教育管理活动中伦理具有反映自己的特殊对象,即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管理者与所属教育组织、教育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等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功能。伦理道德这种认识功能,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管理者获得关于现实的教育管理关系的知识,帮助他们确定教育管理的伦理价值目标和规范体系,预测教育管理发展的前景和未然状态;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给教育管理者认识自身实践的知识,帮助幼儿园教育管理者明确自己在社会中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从而选择符合自身要求的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
“伦理学本身就是通过指示‘应有’和‘现有’的对立统一,告诉人们‘应当如何’的一门价值科学,它注重用‘应当’这一理想标尺来衡量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对‘应当’的指示,旨在使人类趋于至善至美的最高道德境界。这种伦理实际就是一种伦理思想,它为人们指明行为的方向,具有价值导向的使命。” 换言之,作为一种应该的、正当的规范意识和行动指令,伦理正是根植于实践的内在要求而引导着人类不同领域的活动,发挥着其对人的活动和行为的导向功能。而幼儿园经营与管理作为一个理应充满伦理关怀与道德指向的实践活动,显然离不开伦理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功能的运作机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通过伦理的价值取向来实现导向功能;通过伦理道德的根本思想与未来指向来实现导向功能;通过伦理规范的规定性来实现导向功能。这三个方面的导向功能的发挥,能够为各级教育管理者及其管理、行为、评价等树立标准和尺子,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伦理在管理活动中的情感凝聚价值主要表现在伦理共同体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的情感凝聚作用。詹姆斯·M.布坎南认为,共同体成员不应以孤立的个体自居,要把自己看成集体的一分子。幼儿园管理的物质载体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在共同体内,管理者、教师、幼儿以及幼儿家长之间既紧密又单纯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教育的目的。幼儿园管理是在幼儿园共同体内进行的活动,在共同体内,管理者尊重教师,教师关爱幼儿,各主体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愉快的气氛成为调动管理多方参与管理的内驱力。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情感凝聚人心具有世界上最不可思量的力量。情感是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管理成功的保障。这种建立在情感互动基础上的管理活动更是一种心与心的互动、交流与成长,由此形成的群体凝聚力是幼儿园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力量。此外,幼儿园管理中的情感凝聚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了幼儿园组织能否走向集体。情感凝聚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包括认识、情感和行为等多种心理成分,以集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共同利益为基础。 一个具有高度情感凝聚力的幼儿园能够体现出幼儿园对教师、幼儿等群体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使幼儿园从“机械团结”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团结,从而使幼儿园成为目标明确且一致(即高导向性)的集体。
人们的行为总是要受到一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支配,并受到心理因素的强烈影响。一定的伦理道德总是体现特定群体的共同利益、习俗和传统,因而伦理就成为组织中人们内心衡量行为的标准。幼儿园经营与管理伦理原则的确定,不仅能够影响幼儿园管理成员的行为方向,引导整个幼儿园向预定的目标前进,而且还能培育全体成员扬善弃恶、慕正厌邪的情感,形成对一定理想与信念的坚定信心,以及为实现这种目标的强大道德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从而激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在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发挥伦理的教育管理激励功能,就是通过激发幼儿园主体伦理行为的发生,使主体受到鼓励去做伦理道德所要求和期望的行为,最终实现伦理化管理所设定的整个教育管理关系模式系统的要求,取得预期的教育管理效果,达到既定的教育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