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个道理似乎做教师的人都明白。但实际上,人们总希望能有一个手到擒来的高招,然而,凡可以直接拿来的,不过是形式或者是皮毛,比如,现在普遍使用的小组讨论,有多少不是形式上的与皮毛上的讨论?不仅浪费了师生的时间,更慢慢消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还给相当一部分学生提供了逃离课堂的机会。早些年,我与同仁们探讨过小组讨论的分组以及怎样的问题必须讨论,但并没有深入去探讨,也没有真正明白这些基本问题,最终的结论不过是在策略上必须坚持综合分组与动态分组,在内容上必须是学生不能独立学明白的问题可以讨论,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合作,但如何操作,还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形灵活处理。当然,我也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一些成功的小组讨论,但当我走近学生,透过一些细节才发现那是事先排练过或者安排过的,正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史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和史蒂芬·普莱斯基尔的《如何讨论:以最短时间达成最佳结果的50个讨论方法》中说:“小组讨论没有万能药。如果有人说他有这个方法,那么你就敢肯定,他一定不是专业人士,他属于那种敢承诺任何事情的人。”我们所谓的研究探讨,不过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下的研究与探讨而已,根本无视人家早就造好的桥、打通的隧道,偏偏要去摸着石头过河!怎么从桥上或隧道里过去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这也是每每有人问我“你说的就一定行吗”时,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不一定,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与做法,在我这里曾经行过,也有过不行,到你那里也许行,也许不行”。我一贯的主张是,所谓研究,最好是从研究文献开始,看看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别人有没有研究过,研究到了什么地步,如此,才可以避免重复走别人的路,也可以避免呛水或被淹死。至于别人的方法是否可行,需要实践才能知晓。当方法行不通时,不一定是方法的问题,这大概就是教学之难吧。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中说:“即便是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如此,我们可以认为,即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所教的学生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
期望有一个不费力气就能提升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不过是一种梦想而已。如果一个教师不将心思花在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与理解的表达的话,再好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也只是策略与方法,因为策略与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与学生的理解的基础上的。所谓尊重差异,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场景,采取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因为,同样的策略与方法,对这个人有效,对另一个人可能就是灾难。
伊莱恩·阿伦在《天生敏感》中说:敏感性特质的人有许多优势,他们的大脑运转方式与众不同。整体来看,与非高度敏感者相比,大多数高度敏感者具有以下特质:
●更擅长发现错误、避免犯错。
●非常认真负责。
●能够专心致志(但必须在没有干扰时,才能发挥出最佳状态)。
●尤其擅长需要警惕性、精确性、高速度、区分细微差异的工作。
●能够通过心理学中所谓的“语义记忆”,更深入地处理材料。
●经常会思考我们内心的想法。
●能够不知不觉地学习。
●深受其他人状态和情绪的影响。
但是同具备其他特质的人一样,高度敏感者的这些优势往往隐藏了一些明显的弱点:在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时如果有旁观者、有时间限制,或者要接受他人评估时,往往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成功型特质的人则不然,他们更多地希望得到提醒、告知与直接的支持。
为什么要因材施教?为什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电视剧《贺先生的恋恋不忘》中女主秦医生跟两位男主贺先生的相处中学到些什么?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中说:“坊间流传的学习方法一般都是错误的。有关如何学习与记忆的实证研究显示,被大众奉为圭臬的学习方法多是无用功。即便对于那些把学习当成工作的人来说,例如大学生和医学生,他们所使用的学习技巧也远称不上是理想的。”我们暂且不论这个判断是否武断,至少这段文字提醒教师,在介绍所谓的方法与规律的时候,应该告诉学生,这些“方法”与“规律”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也是“活”的,所谓方法与规律,只有在“活人”手里应对“活”的问题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此,教师才有可能慢慢成为“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