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成“经师”易,为“人师”难

前面说过,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但要“搬运”某个学科的知识,必须具备该学科比较完备的、系统的知识。这与“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从知识更新的视角去理解,教师只有一桶固定的水是不够的,因为一碗一碗地舀出去,桶里最终也会没有水。所以,我更认同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应有长流水的主张。不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难免会闹笑话,不及时更新知识,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个教师除了要具备全面的、系统而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得具备相应的人际交往知识(如基本的礼仪知识),与教学有关的教育教学、心理学以及教学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如此,教师才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采取相应的方法,呈现相关的知识。

我所认为的匠师就是熟练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流程、策略等后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技能的教师。没有一定的知识是不可能形成技能的,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企业内部的讲师也应该如此。教师在传授某门课程知识时,如果对这门课程没有充分的理解,想要提升教学技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建议,如果教师要跟学生谈审美,至少要读几本美学方面的书;要理解教学,多多少少得读几本课程论、教学论方面的书。在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乃至一些基本的教学流程与教学模式后,至少可以明白人与人不一样、教学内容与教学条件不一样,决定了方法、策略、流程、模式不一样;可以明白借鉴别人的方法、策略、流程、模式是可以的,但不可能复制,不可以将知识直接从A点搬到B点;可以明白许多成功的经验是不可以直接推广的,否则就不是教育,而是机械生产了。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一旦推广开来就是灾难。我这直觉的背后是,即便是同一位老师,也会明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来都不是最有效的。请拒绝那些企图克隆其他教师和课堂的行为,相反,你应该享受自己的个性和独特,这些才真正能够指引你成为你所能成为的最高效的教师。”(戴夫·伯格斯,《教学需要打破常规: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创意教学法》)教学方法一定是因具体的情境、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学习对象,而采取的一种相应的对策。我这里说的教学方法是广义上的,包括流程、模式。杜威说:“教师应当被允许去了解甚至批评整个教育体系形成及管理的基本原则。教师并不是军队里的士兵,只能选择服从;也不是轮盘上的锯齿,唯有应付和传递外界能量;教师必须是一个智慧的行为媒介。”(达娜·戈德斯坦,《好老师,坏老师:美国的公共教育改革》)所谓智慧的行为媒介,简单来理解,就是相机而教,因材施教。

如果我们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人师”,那么,最重要的是先努力使自己成为“经师”“匠师”。未成“经师”“匠师”,何为“人师”?所谓经师,就是有专业精神、专业资本与专业能力的教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大概就是对“经师”的要求,“运斤成风”大概是“匠师”应有的状态。试想,一个教师没有专业精神、专业资本与专业能力,何以为师? JFHvPHLN4z5NDP/x2IJa9haGlgPZBEX5HDarW7Gx8OLxXZUP5FrRUMEUtHsoAp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