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有一回看到一位老师执教《出师表》时,用PPT将一段文字呈现出来,其中教材上有注释的一些词语用红色进行突出显示,先让学生读这段文字,然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将这些词语的意思写出来,集体订正,再在PPT上将注释呈现出来,又将这段文字的翻译投射出来,也有让学生读出相应语气的环节与要求,但更多的是翻来覆去地一句一句地讲解,不知不觉一堂课就过去了。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我虽然不觉得意外,但还是有点讶异。我翻了翻教材,“单元提示”的要求是感受古人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这篇课文的“预习”则要求了解诸葛亮,了解“表”这一文体,尤其是言辞的恭敬、恳切,还有读出恰当的语气。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这位老师显然没有看教材上的这些内容。现代教育工具在他那里不过替代了板书、要求学生看教材的提示而已。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了古德莱德在《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第1部分谈“教学作为专业化职业的属性与责任”时说过的话:“从技术层面以及道德方面来讲,教师首要的责任是对教学对象负责任。教师教育首先要培养教师承担这一责任。”“每一种教学情况各自拥有其各自的教学内容……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精通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专业知识。”我的理解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从理解教学开始,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质决定的。

课后我同这位老师交流时表示,教学是要用心思考的,至少要根据教材的“单元提示”“预习要求”等联系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清楚而明确地设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安排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就是要思考本单元以及具体课文的目标任务,以及教学中将采用哪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达成目标。比如,文言文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具体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如哪些词语他们过去学过、掌握的程度如何等,更要将心思花在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上,想清楚为达成目标学生要完成哪些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做些什么等。现行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是相当详细的,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指导学生借助这些注释去读懂具体的句子与段落,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注释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被理解。如果教师没有在这方面花气力,就难免出现对着注释宣科;没有研究学生过去掌握的程度,难免会翻来覆去地对字词进行讲解。

教师研究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才可能将精力花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融合起来,以恰当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初中文言文的“教”,教师需要用心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指导学生的“读”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理解它们在具体句子中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注释,否则会出现学生记住了某个词语在这里的意义与用法,换了个句子又不理解了。

上述便是我所理解的理解教学的过程。

当然,我这里说的“理解教学”并不局限于上述“术”的层面,理解教学,重要的是要回到认识论与价值论层面来寻找相对合适一点的教学理念,而不只是一味地在操作层面思考。做教育的人应该明白,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多的是教师个人的创造。当然,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讲究科学与艺术,至少要尊重常识——脑神经科学、教育学、课程论等。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至少要读一读《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有效教学设计》《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教学七律》,或者《教学模式》《教学样式》《教育与效率崇拜》《有效教学方法》,或者《当代课程问题》《当代课程规划》《教育和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或者《教学中的心理学》《教育与脑神经科学》《教育督导学》,或者《人是如何学习的》《我们如何思维》《教会学生思考》,或者《课堂生活》《家庭、学校与社区》《教师教育研究手册》,或者《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或者《教育的情调》《康德论教育》等专著,而不是只听专家和领导的,更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来决策或采取行动。许多情况下,我们就是没有认识到“摸着石头过河”的危险,一味地顾及学业的提升与升学压力的“人之常情”,而不愿意沉下心来审慎、独立、自省地行走乃至处事,更没有意识到实利主义——只重视形而下的操作之术,却不论形而上的价值支撑和哲学观瞻可能给一方教育乃至一代人带来灾难。

有人说:“中国教育最不缺理念,最缺的是实践。”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可以更完善一点,即:中国教育不缺理念,缺的是科学的、理想的、可以落地的理念,最缺的是在科学的、理想的、可以落地的理念指导下的实践。

所谓科学,就是建立在哲学、伦理学、脑神经科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教育科学理论的上位学科理论基础上的;所谓理想,就是结合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所倡导的教育理想与时代、与未来接轨的教育追求,而不只是一味地迎合“人之常情”的教育追求;所谓可以落地,虽强调的是操作性,但更强调各种操作背后的理论支撑,也就是说,方式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原理。总之,这一切必须是从教育的价值出发,为实现教育的功能服务。

著名教育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在其《教育的价值》中是这样诠释教育的价值的:“我所说的‘教育的价值’中的‘价值’,有两层含义:教育是有益的、很重要的和有效的,但却是一种勇者之为,是人类迈出的勇敢的一步。”对这两层含义,我的理解是:一是希望我们认识到教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是有助于“使人成为人”的事业;二是表示当下的教育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工作,许多时候我们会遭遇冷嘲热讽,以至打击压抑,需要勇气去坚守教育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理解学科价值,就会认识到任何学科教学的教育价值都是指向人的,而不只是指学科知识。康德在谈及教育功能时说:“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这是唯一能做的”“改善人性完全在于良好的教育”。换句话说,能使人性慢慢变得完美才是教育的功能所在。“经过教育继续改善人性,提高品格,使人性具有价值,是非常可喜的”,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功能。

可见,无论怎样的理念、怎样的实践,都不能背离“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完美”的价值追求与教育功能。

教育家刘百川早年有言:“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内在的活动,就是让其成为生命的活动。学校只担负一个责任,就是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为文明社会的正常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就是应该以人为本的,而且应该以普通人为本的,尤其是基础教育。所以,学校教育中,快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应该成为学生——同时更加重要的是成为老师快乐的过程。”而实际情况也如刘先生所言,“今天,恰恰相反,老师不快乐,学生更不快乐”。我们的教学与课堂管理举措,总是希望通过制度、条文来实现我们期待的效益,但是我们在考虑制度、条文的时候,又很少考虑具体内容和具体对象的实际。这恰恰是现在的教师尤其是学校教育管理者走不出去的困境。即便是一些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当遇到具体的教育问题时,尤其是在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上,往往也难免趋同于“人之常情”而抛却美好的理想。这就是我说的“知难行亦难”。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今天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唯有观念改变了,行为方式才有改变的可能。我于2013年开始专职从事教师培训工作,2014年开始到一些区域和学校做一些入校指导工作,跑过上百所学校,听过上千堂课,总体感觉,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从理解教学入手。理解教学的第一步则要从确立科学与艺术合为一体的教学观念开始。比如,几十年来一直倡导的“减负增效”的教育观念,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上,在今天是每一位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知难行亦难”的问题。如果不解决“知”的问题,“行”就不可能发生。我认为,如果教师的教学要在“减负增效”方面做点探索,就要解决教学没有针对性、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要从理解教学入手。没有负担的教学是不存在的,过重的负担也不利于教学,至少不科学,当然也就谈不上艺术了。理解教学,不外乎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课堂、理解教学方法与策略在具体场景下的实际操作等。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在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基础上设计与组织教学,教学中不能以激情感染学生,不能以诚实、公正、幽默、善良等特质吸引学生,没有尊重不同学生的天资与认知差异调整教学方法,没有基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怎么可能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与各位老师朋友分享一些个人的认识与实践,供各位同行批判与参考,更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

感谢大夏书系团队的信任和认真审阅与编校,感谢这个册子中提到的每一本书的作者及谈到的教学案例的执教老师。同时也要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默默无声的支持的家人。

凌宗伟
2023年10月6日于嗜书斋 R+ddp/DIIFbiM5bFnOySNSOqZHzkAYBlvL35oyfotKeijizFKlJlxmQ0scd8+oV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