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承担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责大任,其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所在学校、区域乃至中国教育的办学水平。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的急剧变化正重塑着教师所处的环境,让教师面临着新的工作挑战,比如,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如何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技术世界里培养具有创新性和主体性的人,如何在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情境里培养具有包容、关爱社会他人之移情性理解能力的人等。
这些涉及培养目标等深层次问题的挑战,提醒人们要把变革重心更多地放在学校和教师身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预测新的专业和相关技能需求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要采取更加弹性的教育系统,要优化过多的基于标准化思维的绩效考核措施,充分发挥每一所学校及其教师的变革能动者的作用,让学校成为联通学生不同生活世界的生命成长之所,让课堂教学真正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帮助其成为胜任未来工作、坦然面对变迁、关怀民族命运、体认生活意义、释放自己情感和潜能的完整的人。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诉求,正通过新高考、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等新的教改政策及其措施体现出来。2014年上海、浙江启动新高考改革,引发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核心问题就是切实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其带来的是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的系统变化。
从教改工作进程来看,普通高中的课程修订工作自2014年启动,至2017年底、2018年初基本完成。随后,高中教材也全部修订完成。2022年秋季开学时,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要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修订工作自2019年启动,于2021年先后经过国家教材委的专家委员会审议和教育部党组审定,并由国家教材委员会进一步审定。同时,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修订。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并要求做好义务教育的教材修订与投入使用。
这次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有赖于广大教师的专业支持和情感投入程度。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课程内容有了非常重大的变化,构建了18个学习任务群,新增了三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凸显了高中语文的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些变化将挑战广大教师的教学认知,期待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做出行为改变。如,在教学目标的认知上,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核心素养养成之间的关系,避免割裂知识与能力之关系的事件重演。又如,在教学方式的采用方面,教师们需要在充分发挥教师讲授功能的同时,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科学、脑科学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落实,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过程,变革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就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工作”,需扎实推进,丝毫不能松懈。
教学情境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学活动不是按部就班的标准化操作。而层出不穷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在客观上加剧了教学工作环境的复杂化。一定意义上,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现场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以灵活应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师成长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艰难的。荷兰学者柯萨根提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洋葱圈模型,形象地呈现了教师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外到内涉及的行为、能力、信念、认同与使命五个层面的反应与改变。显而易见,随着洋葱圈被一层层剥开,教师改变的难度也更大。
一项研究表明,教师们在教育创新项目中主要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变化:知识和信念的变化,实践意向的变化,教学实践的改变,情绪的变化。而从参与调查的教师所汇报的1287项学习成果来看,5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知识和信念维度上发生了变化,35%的教师在情绪维度上发生了变化,13.5%的教师在实践意向维度上发生了变化,1.4%的教师在教学实践维度上发生了变化。换言之,在各种学校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洗礼下,教师们对项目目标和内容知之甚多,也对自己的专业信念进行了审视和反思,但真正产生变革意向的寥寥无几,能够将所学付诸实践的更是屈指可数。
何以如此?肯·布兰佳等人在《知道做到》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有益的讨论。他们认为有三大原因阻碍了人们将“所知”转化为“所为”:(1)信息超载。相较于应用已有的知识,人们觉得获取新事物更有趣,于是热衷于接受各种新的信息,以至于经常出现信息通道堵塞的现象。(2)消极过滤。消极的成长氛围加剧了人际关系的隔膜,促使人们相互建立防御机制,并在面临新知识、新事物时产生消极过滤系统。(3)缺少跟进。很多人会在初次接触新事物时被触动,但由于没有制订一个跟进计划,结果很快就故态复萌,没有任何行动和改变。
这就启示我们在实施教育变革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时,要认真设计教师学习内容和方式,更要考虑促进教师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实践行为的切实举措。为此,要确立指向学生成长的教师发展价值观,实实在在地改变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要精选有助于教师对话反思的课程内容,方便教师形成认知框架,自觉与各种新知进行对话,避免陷入碎片化、混杂化的知识状态;要培养开放的学习心态,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帮助教师走出舒适地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事物;要注重后续跟进与反馈,加强教师与有关专家的伙伴关系的构建,鼓励教师分享实践经验,将教师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破“知道”与“做到”的瓶颈。
令我高兴的是,上述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看法,与宗伟校长大作中的宏论不谋而合。《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是宗伟校长的近作,是他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最新结晶。全书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通过一篇篇文字回答了何为教学、何为教师、何为学习、何为教学理解等一系列问题,说明了“教学是简单的,更是复杂的”。第二部分论述了教师理解教学的重要性,集中回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化教师理性反思能力,以及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等具体内容的理解等问题,并以教学案例现身说法,呈现基于深刻理解的教学该有的样态。第三部分细致地分析了对教学活动组织的理解,包括教学规范的遵从与改变、教学态度与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关注与支持、教学目标的微调等问题,让教学理解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第四部分强调了要加强对教学的研究,“要借助有关理论的指导,否则就有可能永远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面中理解教学”。整本书,观点明确,要言不烦,论述风格亦如作者性格,快人快语,不拖泥带水。
认识宗伟校长多年了,刚开始接触时,知道他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有着一线语文教师、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和校长的丰富实践经验,也有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等响亮的名头。后来看到他不间断地在微博和朋友圈发的文字,深深为其旺盛的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所折服。他读书之多、反思之深、写作之勤,都非常人所能及。他非常善于捕捉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让读者充分领略其论述功力与魅力。如果说好的选题多得益于他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智慧,那么,引人深思的理性分析则得益于他博览群书后的厚积薄发。
宗伟校长知我一直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嘱我为该书作序,诚惶之余,不敢违命,乃勉强为之,是为序!
操太圣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
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