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不仅没有完美的事情,也没有完美的人。教师作为人也是不完美的,所谓完美的教学和完美的课堂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教学时好时差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再好的教学设计、再好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教师在特定的场景下将其用到极致的个案,换了一个场景,换了一批学生,设计与方法必然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才是符合教学原理的。记得刚刚做教师的时候,有位前辈跟我讲,教书在许多时候就像种地一样,也是要论年成的,年成好,收成就好,40多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告诉我的也是如此。所谓年成好,不外乎风调雨顺,但也要有适时的管理:选种、栽培、除草、追肥等。而教学除了“选种、栽培、除草、追肥”等,还需要示范、讲授等。
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看,不管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衡量自己与他人的教学是否专业的基本的标准就是:能不能娴熟地掌控课堂并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达成目标;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实施教学,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激发更多的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在学生完成挑战性的任务的过程中给予有效指导,鼓励学生相互支持,及时进行反馈与评价,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考量的不仅是教师的经验、教学的智慧,更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校管理者,接受教学业绩的下滑是必备的心态。任何教学策略和方法是不可能一下子拿到课堂上就能见效的,更有可能是这一堂课上有效,换了一堂课就未必见效。教学技能的提升是一个日久天长的事情,急不得的,需要的是韧性和毅力,不仅要允许犯错,还要接受教不会,接受成绩下滑。遗憾的是,我们要的只是一年更比一年好,一个更比一个强。
这几年我的主要精力就是同一些老师共同探讨个人的职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力图与老师们共同走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枯燥而乏味的教学生活,试图从中找到属于个人的教学乐趣。同样,从事实际教学的学科教师,也要帮助每一位学生逃离枯燥乏味、不见长进的境地。
许多时候我们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于高估自己的认知与能力,二是过度仰视名师们的主张与技能(譬如民间排行榜前几位的,譬如教学期刊上开专栏的,譬如到处上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师如何持续学习与精进》的两位作者对我们有如下提醒:“在请教或者向教师们传授经验时,低估教师自身的经验是很危险的。你可能有更多年的经验或技能,也可能有更多的荣誉和头衔,但是如果不小心,你就会掉进陷阱,打破你们关系中的平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势,也有每个人的致命弱点,过于自信与过于仰视名师的共同危险就在于我们可能会过分关注某些形式上的东西,包括那些实际上与教学无关的冗余的细节(其实不过炫技的那些东西),或者总是固守原有的认知与方式,或者总是怀疑自己之前的种种做法,而让自己陷于孤傲或迷茫中不能自拔。
其实,无论教龄长短,总体而言,只要用心于教学的,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和专业技能,每个人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并且都有自己的路径,而非一概而论。无论是教学指导者还是学习者,只有当我们目的一致时,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关系。教学需要学生的激情参与,教学指导同样需要教师的激情参与,舍此都可能白费气力。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学生教育,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努力调动积极性,耐心等待改变,找准机会推动改善才是正道。
在情绪管理方面,教师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教学行为,你与学生们说话的方式,你的备课方式,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你的教学方法,以及你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你对学生作业的处理方式。某种程度上说,你的态度会通过你的一笑一颦、行走的方式,甚至是穿着打扮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特别是你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
其实,许多时候不是学生与家长不理解我们,而是我们的态度让他们无法理解。作为教师,你连教材都没有好好读,你的教案与PPT都是拿的别人的,就你这态度,凭什么让学生与家长理解?
教学本就是一件复杂而又精细的活儿,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到位的。我很认同社会心理学关于改变观念才能改变行为的观点,换个说法就是做教师的想要看到自己期待的结果,首先必须改变态度——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如果能认识到教学工作是关乎学生未来的命业的话,我们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言辞与教学行为。舍此似乎没有二选。改变态度,才能改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