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言论为什么会影响我们的教学认知?剑桥大学塞恩斯伯里实验室主任奥特林·雷瑟爵士说:“当今社会几乎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气,提倡影响重于实质,华而不实的科研成果重于枯燥的验证工作。而实际上,大多数科研的本质恰恰是不厌其烦地验证。”(迈克尔·布拉斯兰德,《暗知识: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影响重于实质,这背后主要因为某种诱惑,当然,也因为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的偶像崇拜。偶像崇拜使得我们不假思索,完全丧失了批判性思考。而诱惑的无所不在,更使得专家以及急于成为专家的人变本加厉。迈克尔·布拉斯兰德说:“只要有相同的诱惑,无论在哪里,人们的行为都是一样的。而类似的诱惑无处不在。”(同上)所以,一味地指责专家也是不公正的,偶像崇拜的背后何尝不是拥众因为某种诱惑的力量使然?
一个想在专业成长道路上不至于迷失自我的教师,必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听讲与阅读都要保持一点怀疑的态度。我在与学生讨论《怀疑与学问》的时候就提醒他们用怀疑的态度看看课文的表述有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对任何文本和言说都不能因为出自名家之手(口),或者入选教材,或者刊发于报刊就轻信它们,要提醒自己它们要的就是我们的轻信。如果我们要从教师的专业性视角来审视教育专家的言辞或行为的话,一个关键视角就是其言行具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然后再审视其专业技能。
一个具备专业精神的老师必须养成观察、怀疑、探寻的习惯。如此,才有可能不被市面上形形色色的专家学者所迷惑。我当校长时给学校老师们请过不少声名鹊起的专家学者讲课,这当中常常会见缝插针安排部分有想法的老师与其面对面,我同这些老师说,对专家学者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不仅要看其字,更要寻其源。只有面对面,尤其是在日后的交往中、知识更新中,才能慢慢发现专家学者是否名副其实,表里如一。如果是名校长,看看他办的学校;如果是名师,看看他上的课。时间已经证明我当初所想所行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我们联系自己的教育生活去审视任何一位专家学者的言辞时,才有可能发现孰是孰非,才有可能取其可取。探寻源头的好办法莫非读书,读与专家学者们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或句子相关的经典主张,或许就可以发现他们所说的教育规律、教学规律,是不是原创的,于是可能更为敬畏,也可能会出现不屑。学问,学问,有学有问才是正道。千万别以为见识了几个专家学者,读了几本书,加之能言会写,自己也是专家学者了。君不见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譬如“没有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果如此,让那些没有参加过高考的老老少少有何颜面活在世上?事实上这世上有许多顶尖人物就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参加过高考。如果有高考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是不是人生就一定要经历高考呢?那考不取怎么办,考取了没毕业怎么办,毕业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怎么办?
如果不想被专家们所裹挟,不妨读读《乌合之众》《别轻易相信专家》之类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