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您好!在一篇文章中,你对一名刚入行的新老师说,要把教书当成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类似“劝教”的话,我听过多次。你真是位有教育激情的老师。和你相比,任教10多年来,我一直处于“职业化”的层次,因此也一事无成。不仅如此,我还常为自己是教师而感到羞愧。在家庭里,弟弟是普通公务员,一个月的各种收入,是我的两三倍;在外面,我总掩饰,不想让人家看出我的身份。还有,如今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教学和考试压力越来越大,我真想离开教育行业……
F老师
F老师:
读了你的信,我的心沉甸甸的,似乎看到一个痛苦的身影,挣扎在我的面前。这影子像极了曾经的自己。
多年前,我也陷在同样的纠结中无法自拔。如今我渐渐走出这阴影,当然远远未达到你所称赞的“有教育激情”的境地。
很碰巧,今天在办公室里,我听到几名年轻的同事在议论刚过去的“教师节”和“最美教师”。大家认为社会一味鼓吹教师要讲奉献,这要求高得脱离实际,很空洞,也让人无法承受,因为“真正把教书当成事业的能有几人”“教师不外是世间千百种职业之一,普普通通”“一名教师,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了,完成教学任务,就问心无愧,就是奉献”。我同意他们的观点。长久以来,全社会一方面把教师职业抬高到天上去,反复加以“神话”;另一方面却“口惠而实不至”,其结果往往加剧教师的反感。我插话说:“至于教师把教书当成事业还是职业来对待,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人人都视教育为事业。不过,如果一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无论是当教师,还是当普通银行职员,既做好本职,又收获着快乐,于人于己都是最好不过的。”接着,我给几个年轻人讲述我遇到的一件事。
两年前,我在厦门某车站售票口,问有没有到东山岛的车票。里面传来的尖锐的声音吓了我一跳:“去县城吗?几点的?”我陪着小心回答。“大声点!几个人?有没有带小孩?”口气中透着极大的厌烦。透过玻璃窗,我惊异地见到一张涂满“污垢”的脸,心底的火气顿时烟消云散,代之以同情:可怜的人儿啊,她每天上班如此吼叫不停,乘客难受,她自己一定更难受,她下班回家,万一还带着这样的脸相和口气,家人会爱她吗?
有了这次经历,以后每次来这小车站买票,我都留个心眼儿,随时准备迎接几声猛烈的吼叫。
同事们听了我的讲述,猜测女售票员大概生活不如意。我不知道。我只是说出我的结论:“同一种职业,同样的待遇,有人可以做得有滋有味,自在舒坦;有人却怨气冲天,像做苦工一般。”
同理,F老师,你问我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我的观点是:如果我确实厌倦教书,觉得做教师是一种煎熬,度日如年,“连自己也瞧不上眼”,我就会想方设法摆脱它,哪怕从事其他行业也不见得轻松和富有,但至少减轻了一层精神折磨;如果我不想或无力离开教育,我就会先让自己安下心来,然后进一步改变自己的心态。
如何改变心态?从上面那名女售票员的身上,我获得了反面的启示:爱自己的工作,从某种角度看,就是爱自己。作为教师,如果每天迈向校园时,步子有千斤重,情绪抑郁悲愁,不难想象,当他走进教室,看到一群活泼的年轻人,他会快乐起来吗?而当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又将做出何种反应?一个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置身于“低气压”情绪的控制之中,首先伤害的是他自己的身心。
教师的工作有一个特点——时间长,从早自习到上课、备课、改作业、应对检查、辅导教育学生、和家长沟通,以及进修学习等。可以说,大部分老师的工作时间每天不低于10小时。长时间“浸泡”在与职业相关的琐碎事务中,一颗不快乐的心所释放出的“毒素”,何其强大!此外,教师这种阴郁的生命状态,极可能危害一大群学生。教育不是简单地传输知识,像工人搬运货物一般,教师在讲台上下的一言一行,都将刻在许多学生的记忆中,影响所及,也许是一生一世。如果我态度消极,误人子弟,就会于心不安。所以,我常提醒自己,要把工作和生活协调起来,既在工作中寻找积极的意义,充实我的生活,又把生活中的幸福感融入工作中,促进我的工作。总之,把爱职业和爱自己融为一体,从而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好去处。
前不久,读到美国杰出的心理咨询师露易丝·海《生命的重建》一书中的几段话,愿意和你分享:
我爱我自己,因此,我做我真正喜欢的工作,一个可以发挥我的创造力和天赋的工作。我和那些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一起工作,我为了他们而工作……
我爱我自己,因此,我用爱的方式思考和行动,我这样对待所有的人,他们又成倍地返还给我。我在我的世界里只吸引可爱的人,因此他们是我的镜像。
我爱我自己,因此,我完全生活在现在。我体验每一个美好时刻,而且我知道我的将来充满光明、喜悦和安全。因为我是宇宙中的一个可爱的孩子,所以这世界乐意照顾我,现在和永远,都是这样。
有时,陷在沮丧的情绪中,我就朗读几遍这些话,给自己以正向的暗示和鼓励。你不妨也试试。
当然,我强调个人内心建设的重要性,并不否定外在物质的作用。的确,今天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实际付出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改善,也需要每一名教师的积极呼吁和争取。但是,我觉得,工资高了,除了提高物质生活水准之外,不一定就能带来职业的幸福感和精神的满足感。物质是幸福的基础,但绝非全部。
钱穆先生在《事业与职业》一文中说:“专知有职业,其实是人生一痛苦。必待有事业,才是快乐的人生。这并非说,职业只得收入一百元,而事业可有五百元。其间差别,乃至内心上,精神上。”什么是内心上、精神上的快乐呢?钱穆先生回答说:“论金钱,一位先生总是所得不多。但若有一位学生将来有了成就,在他心上,却是无上愉快。他在精神上的那份快乐,也就是他无比的报酬了。”
当然,学生取得成就仅仅是教师职业快乐的源泉之一。教师职业的快乐,在我看来,更在于教育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著名学者傅国涌说:“社会是人的社会,只有改变人、重造人,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得到改变。一个健康社会的造成,有赖于一个个健康的人的出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造就人。……所以,教育是社会建设或者中国未来的基础。”而教师正是以亲身的实践,参与到“社会建设”之中。因此,我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做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中去。也只有这样,当我从事教育工作时,我才能拥有方向感和独特的成就感,才能不被外界迷惑,一路行走得更远。
换个角度分析,如果我们一味沉溺于对职业的厌倦和抱怨中,结果又如何呢?待遇会因此提高吗?社会对教师的看法会自动改变吗?我们的心情和生活品质会由此变好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这些均无补于现状的改善,那么,我们不妨选择改变心情、改变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或许,我们的生命将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当找到职业的真正意义,多少也就改变了我们对职业的看法。
F老师,基于上述认识,接着我们来审视考试压力的问题,或许能清晰些。在当下的教育处境下,完全撇开应试是不现实的。但是,把应试奉为主宰一切的唯一标尺,包括衡量教师的能力、价值,则是片面的、荒唐的。所以,对待考试,我们应该有个基本的立场:在帮助学生考好成绩的同时,更要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教育,而非仅仅为了培养适应市场的职业人或者头脑简单、唯唯诺诺的工具人。有此信念,我们就不轻易迷失方向,也不会为考试分数的高低而一次次纠结,进而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个人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情调和尊严。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