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次追悔莫及的评课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开课与评课,总是免不了的事。无论开课,还是评课,在我看来,都是危险的事情。当教师年轻的时候,前者是危险的,因为别人的评价或多或少会影响你日后在学校的地位和发展;当教师不再年轻的时候,当别人的指手画脚对你已不起作用之际,此时评价他人,遂成了一件不容忽视的事。你要艺高胆大加小心谨慎,既评出水平,又避免伤及别人。当然,你可以选择沉默,但有些“身份”又决定你没有沉默的权利,哪怕你明知一开口,就可能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前不久,到邻校参加联合教研,听了一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这是名女教师,刚任教三四年。由于地方财政吃紧,我们县好些年都极少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她属其中极幸运的老师之一。因此,听她的课,不管上课效果如何,本身就是一件新鲜的、令人愉快的事。漫长的雨季虽未完全结束,但若有一缕阳光躲过乌云打到地上,也能给人以一份明媚的心情。

女教师上的课是《林黛玉进贾府》,传统篇目。这篇文章如按传统方法处理,课不难上;若要创新,又有难度,因内容多,不易设计。我满怀着几分期待、几分不安听完了课。

应该说,女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口语表达简洁准确,作品把握到位,课堂应变能力好,教学设计敢于突破。比如,她大胆设想通过分析王熙凤、林黛玉两人的性格探讨整部《红楼梦》的主旨等。但缺陷也是明显的:问题的设计失之单调、呆板,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简单化,没有在细微处加以剖析;设想由王、林两人形象演绎出全书的主题,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展开讨论的价值不大;等等。

这堂课就像任何一堂正常的公开课一样,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存在可批可责的地方。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程,无论线路预设得多么美妙和精细,新情况都可能随时出现。何况,对一堂课的看法是见仁见智的事。这些道理我懂得,并且之前一直也这么努力地践行着。可是,这一次,我竟然无端地背离了。在我带有“总结性”的最后发言时,我莫名其妙地接过前面某教师的“话尾”,单刀直入指出这堂课的若干不足。我完全忘记了“先肯定后建议”的原则,忘记了她还是名刚入行不久的年轻教师,忘记了这是校际教研的场合,忘记了在座的还有那么多同行,忘记了自己作为“老教师”“学科权威”(虽然我从不如此认为,但一些人会这么可怕地认为)的评价会造成的影响……

于是,这节原本不乏闪光点的公开课,就这样在我无意的打压下瞬间暗淡下去。研讨会结束后聚餐时,我发觉这名女教师提前悄悄地离席而去。直到回来的路上,我猛然感觉出自己的“出格”和残酷,心头充满愧疚、后悔和难过。第二天,我告诉本校同去的几名教师自己的担心,他们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我昨天的“过火”。他们还说,昨晚吃饭时,那名女教师一直强调自己“课上得不好”。我更加无法宽宥自己的过失,它像一座黑色的山峰压迫着我。

尤其当我想到,因我的片面评价而给这名年轻教师造成的客观不利或主观压力时,我益发惶惶不安。我在内心不断追问:我是妒忌她的年轻与才能吗?是狂妄地自认为资格老,可动辄训导年轻人吗?是为表现自己的高水平吗?……可是再多的自责又有何益呢?当然,我可以向她道歉,然而我无法收回已造成的影响。说不定,她还会觉得我虚伪。那么,我暂时能做的只有写出自己的歉意与悔恨,并借以提醒自己:从此以后,要少卖弄,多用宽容、欣赏的眼光看待年轻教师,力所能及地给成长中的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008年4月 GzaEgTjwu0GV9NXFVmFVDzGBLNlGKXsr6Rm1gzloy8HkkaMePJzyobmg8OXGTU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