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我是一个喜欢和学生交流的人,但在交流时我总是会有一些隐隐的担心,害怕自己不恰当的言谈举止影响了他们,很多人生观、世界观或是对于幸福生活的看法也许只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上半年实习时和学生们的相处就让我体会到了交流的重要,有时候或许一两句话就可以影响到他们,所以搞得我经常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们,保护着他们对梦想的热情。我要怎么去克服自己内心的担心呢?我也时常给他们说看人、看事得有自己的思想,要学会保留意见。在如此发达的信息时代,交流较以前更容易,他们也乐于和我分享生活,和学生真的可以平等深交吗?怎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疑惑多多。
幽心淡墨
幽心淡墨:
感谢你提出了一个看似平常,于我却非常难解的问题。之所以“难解”,是因为我曾经陷入和你一样的困惑中,至今还不敢说已找到答案。但我乐意跟你分享我的一些体会。
你喜欢和学生交流,我以为,这是成为好教师的前提条件之一。无法想象,一名高高在上、冷若冰霜的教师,能赢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教育的基本原则,在于教师有亲和力,而学生“亲其师”。《论语》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四名弟子之所以在娴雅的琴声中向孔子敞开胸怀,各抒其志,就是因为孔子是个善于与学生交流的人。从某种角度上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交流——知识的分享,经验的互听,心灵的相邀,情感的相依,当然更提倡互相质疑、批判,从而抵达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的佳境。保罗·弗莱雷说,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真正的思考,即对现实的思考,不是发生在孤立的象牙塔中,而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产生。因此,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在你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你又暗自担心:“有时候或许一两句话就可以影响到他们,所以搞得我经常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们,保护着他们对梦想的热情。”我猜测,你平时可能会和他们交谈一些比较“消极”的问题。在很多人眼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道”只能是“正道”,只能阳光明媚,否则便是毒害青少年。我不止一次吃过这样的“亏”:课堂上一不小心表达了某种不同的观点,立马引来家长对孩子的警告:“千万不要听信你们语文老师的胡说八道。”其实,家长们太高估我的个人魅力了,况且我根本没企图。我颇不理解,有些人平时的所作所为与“高尚”二字似乎沾不上边儿,为什么一旦轮到他们对孩子讲话,则摆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难道教师就只能在学生面前是一副面孔,在学生背后又是另一副面孔吗?
更可笑的是,有人总以为,只要把后面那方“浩然巾”捂紧,学生就不会知道真相,问题也将不存在。此乃典型的掩耳盗铃。如今是信息发达时代,许多事情是无法掩盖的。如此“硬唱凯歌”的做法,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反让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觉得教师虚伪,动摇了对教育的起码信任。再者,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理性引导,或许会走向更大的错误。有些问题,与其遮遮掩掩或者唱高调、编织谎言,不如开诚布公,然后因势利导,反而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比如,针对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青春期“性困扰”,我给他们介绍了周国平的散文《发现的时代》。
我把中学时代称做人生中一个发现的时代。发现了什么?因为求知欲的觉醒,发现了一个书的世界。因为性的觉醒,发现了一个异性的世界。……男孩子的性觉醒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面对汹涌而至锐不可当的欲望之潮,男孩子是多么孤独无助……
文章读完,我向学生坦言自己在中学时代也迷失在“性的黑暗中”,也萌生过“爱”,因为无知和恐惧,差点儿改写了一生的道路。说完,我希望他们课后写篇读后感,谈谈个人的看法,下节课我挑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我以为,对于难以启齿的“性”,通过这种方式彼此敞开胸怀、坦诚沟通,是明智的。
也许生活中“双面人”太多,不少学生到了大学后才会诉苦道:“老师,大学不是你们说得那样美丽!”这不怪学生,他们从小就只听到一种声音:“考上大学,就一劳永逸了。”别人在他们脑海里“践踏”出的大学地图,和天堂一般妙不可言。一旦他们身临其境,发现与心中所预想的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时,不大呼上当才怪呢。
当然,我不是说,与学生交流就等同于无论什么内容都不加甄别地倾倒下去,而不顾及学生的年龄与心理承受能力;更非专门暴露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单纯的学生对未来感到一片漆黑,摧毁了他们对人生的美好想象。我想,校园中应该极少有这类老师。至于有的老师把学生当成私人不满情绪的出气筒的做法,那不叫交流,那是宣泄,是语言暴力。真正的交流,一定建立在双方平等、信任、愉悦的基础上。平等交流,需要有底线、有分寸。既要和学生分享,使他们对现实有一定的客观认识与独立判断,又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对未来的憧憬、对人性光辉的信任与追求。
如何做到有分寸感?这大概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靠教师在实际的教育中慢慢体会、感悟、总结,同时不断地阅读,扩展自己的精神疆域。当我们的思想坚实了,当我们的阅历丰厚了,当我们对人生、对教育有了深入的了解,分寸感自然能把握得准确,进而得心应手。
也许你会说,我是年轻教师,要等什么时候才具备这些条件啊?其实你随时都可以坦然地与你的学生交流——就如你已经做的那样。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正直、善良、智慧的心,我们的行动,就不会出现太多的谬误,就会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我们也就一点点靠近教育的真谛。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