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协同育人的理论根基与诠释

内容提要

这一章主要从基础理论分析的角度,围绕协同育人的源起与发展、协同育人的内涵与特征、协同育人的研究与探索述评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协同育人作为一种育人理念与方法,其重要的理论源头之一是协同理论,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关涉的主体进行育人资源的凝聚与统合,开展指向长效育人的协同实践。这种育人实践的存在与展开,要关注协同理论与共生理论,将其作为协同育人的理论根基与基础,沿袭这两种理论的核心论说,有序且有效地推动协同育人。

其次,协同育人不是中国独有的教育范畴,也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教育思想。理解协同育人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协同”。《说文解字》《汉书·律历志上》《后汉书·孝桓帝纪》等对于“协同”都有较全面的论述,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先贤对于“育人”都有精辟论说。沿袭既有论说,本研究认为协同育人的特征是强调多主体参与育人实践、指向育人目标的善好实现、遵循教育发展逻辑与规律。

再次,国内外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与意义、实践探索以及育人举措,对于协同育人已经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比如,国内的上海、北京等城市,国外的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有比较丰富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特色化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但这不意味着既有的研究探索尽善尽美,协同育人的研究一直在路上,正朝向不断完善的方向前进。

协同育人是围绕“育人”这个主题,从社会治理和教育治理的视角,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多元理论,回到“为什么要协同育人,什么是协同育人,如何协同育人”等去解答现实和理论问题,同时还具有前瞻性的路径和方法论指导。其中,“协同”是见诸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关键词”,而“协同育人”也不是这个时代独有的语汇,更不是教育领域特有的实践方法。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协同理论”作为支撑。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建基于协同理论之上的,存在其固有的理论基础,也存在较多且复杂重要的研究积累。因此,这一章主要在阐明协同理论的源起与发展的背景下,诠释协同育人的内涵与特征,由此引入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研究概览,既探寻协同育人的理论源头,又呈现当下关于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进展。以此为基础,探明与诠释协同育人的理论根基。 G94DVjb7bmd4S13qPFtKhFOUh5SS5uompaGGuAyS+028HWfCwsktxCbkO6mg88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