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协同育人理论篇

党的十八大以后,“协同育人”这个古老而现代的话题,上升到国家治国理政的高度,以教育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一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各地“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都将协同育人视作重要的研究议题,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经从政策要求转变成教育共识。

协同育人的内涵是什么?内在构成要素有哪些?为什么会是这样?其诞生存在什么背景?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回应,是进行协同育人研究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对这些基础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既可以全面理解我国协同育人战略布局的初心与本意,又可以为推进协同育人的实践落实创造基础和条件。

事实上,“理论”是一个抽象名词,至今尚无明确定义,却广泛应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 ,一般指对抽象范畴的发展和规范及其因果关系的系统阐述 。“理论”的阐述是教育研究领域针对特定教育命题阐述的关键步骤,是对研究本身的深度诠释和解读。因此,“协同育人”作为新时代的重大教育命题,“理论篇”成为展开协同育人研究的首要篇目。

“理论篇”不是一种老生常谈的“空对空”式的就理论而谈理论,它的重心是对协同育人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和探讨,涉及基础理论分析、基本概念解析、相关政策梳理、重要思想评述以及相关区域性实践探索的概要。这里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协同育人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协同育人命题是如此重要?既有的研究已经走到了哪里?这三个问题是展开协同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都绕不开的基础性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本篇明确提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政府)是参与协同育人的主体力量,是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要构成,离开任一主体,协同育人都无法成立,都不能彰显其本体价值与初心目标。

对于第二个问题,本篇认为进入新时代,协同育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关键一维,尤其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现时期,协同育人是不能不重视的重大教育命题。

对于第三个问题,本篇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教育思想变迁层面以及现实考察层面,对协同育人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呈现,勾画出当代中国协同育人的中国语境与中国实践。

显然,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回应,基本上为协同育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从根本上讲,协同育人论不是一个针对德育问题的专论,也不是一种补充论,而是上升到与课程教学论同等地位的教育教学有机组成的论述。协同育人的本质是和谐发展与和谐育人。理解协同育人可以借鉴社会运行论,而共生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根据,并且系统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协同育人的目标不仅仅是“1+1>2”的结果,更是追求“1+1+1>3”的放大效应。这既是本篇的重要目标,也是本专论的初心和追求。 hRIJ/ftfwb4xoy+xA2E8p/WQTwLaurpyHHXOtvUk4QkusEA/KYQrfxaZSdVAAX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