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晚清时期写作教育的新探索

一、鸦片战争之前的写作教育探索

鸦片战争之前,清廷已经建立起相对发达的全国官学网络,“据史籍记载,至1825年,全国有包括府、州、厅、县、旗、卫各类官学1788所。” 此外民间办学机构如书院、社学、义学和私塾就更多了。正是凭借官学、民办两套学校系统的运转,清代识字人口大幅提升。根据文献推算,乾隆年间“大致具有进入官学学习所需文化程度的人当占总人口数的9%左右” 。据此推测,当时具有写作才能的社会成员还非常少,大多数百姓依旧生活在文字世界之外,沉浸于口语文化之中。对今天的人来说那是“无声的存在”,是“沉默的历史”。

(一)对八股文写作的批判

这时期写作教育严重依附于科举制度,“朝廷以科目取士,士亦竭毕生精力沉溺于诗赋时文帖括之中。书院介乎官私之间,虽宜能作养人才,而其所传习,宜不离乎三者”,许多书院也沦为八股文写作的训练基地。 “未几山长以疲癃充数,士子以儇薄相高,其所日夕咿唔者,无过时文帖括,然率贪微末之膏火,甚至有头垂垂白不肯去者” ,八股文章,陈陈相因,相互模仿,难有创新,可谓“今世科场之文,万喙相因,词可猎而取,貌可拟而肖,坊间刻本,如山如海。四书文禄士,五百年矣;士禄于四书文,数万辈矣”。 在这种教育环境之下,大多数写作练习纯属应付了事,“搭起空心架子”,满纸“假、大、空”,尽是“伪写作”。“文期将到,先愁明日何题。交卷已完,脱却自家干系。搭起空心架子,或可欺同类之人,究其实在根由,终难对先生之目。”

其实对八股文写作的批判由来已久。明末清初不少开明之士就严厉抨击八股取士,追求经世致用,承续明代中叶以来的实学风气。“明代尤其是晚明学术界给人的印象是侈谈心性,不宗实务。就理学来看确实如此,但明代中叶以来出现的实学风气也不容忽视。此处实学取其狭义,是指与谈人性、个体精神修养相对而注重研究各种实用的科学技术、求学以致用的一种学术思潮,是与理学空谈相对而言的。” 在实学思潮背景之下,明清之际出现了学术转型,批判揭示儒学以伦理取代一切的弊病,但是没有突破经学笺注的学问形态。

(二)经世致用,强调写作技艺

清代出现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 、汉学与宋学的论争。桐城派与阳湖古文派写作理论可以归入宋学派。乾隆初年,方苞尊宋学,“与同邑姚范、刘大魁共学文,诵法曾巩、归有光,创立古文义法,号曰‘桐城派’” 。桐城派始于方苞,光大于姚鼐。“桐城始祖方苞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故可归入宋学一派” ,姚鼐推尊程朱,不认同考据派“不论理之是非”的做法,但他同时也强调要精通考据,主张以考证为文章、义理的附庸,曾欲从学戴震而遭谢绝。与桐城古文派并称的还有常州阳湖古文派,有张惠言、恽敬、陆继辂、董士锡等人,“桐城、阳湖渊源同出唐、宋大家,以求上窥史、汉,皆未标新立异。且两派同不满于汉学家对政治的冷漠态度而倾向积极的经世立场” 。他们尊孔尊道、推崇韩欧的写作思想,对晚清文言写作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今文经学派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他们在反对原来古文经学的基础上,积极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潮。龚自珍持改良主义的文化教育观,他主张“文化教育应当为政治服务,极力反对当时风靡一时的古文经学家的寻章摘句、专事考据、不问政治的不良学风……他要求恢复西汉以前的今文,并且努力寻求古代经典中之微言大义、‘经世致用’之学 ”。这为写作教育附庸道统、委身于政治话语埋下了伏笔。与梁启超后来讲的“政治为体,艺学为末”相一致,语言文字逐渐沦为社会统治的工具性存在。魏源也主张“废除书法试贴,学习有实用的学问” 。“善言心的必须要证之于事,善言人的必须依靠于法,善言古的必须取证于今,善言我的必须依赖于物——一切都应当从现今实际的事物出发。” 以叙事来言心,以外物来言我,一切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这对写作教育注重联系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后来改良派如康有为、梁启超也积极提倡变法维新,改良社会。在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潮影响之下,写作教育的社会意义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在科举取士、维护封建道统、专制之外,开始注重经世致用,为变法维新、国家富强服务,不再满足于“代圣人立言”。这样写作教育的技艺功能得以强化,工具理性得以彰显,“文以载道”的内部结构发生解构与重构。

总之,从今文经学的思想路径来看,其注重从实际出发,倡导经世致用,强调写作的技艺功能,这有助于摆脱“代圣人立言”的痼疾。从一定意义上说,今文经学可谓清末以来现代白话文写作教育兴起的思想源头之一。从强化技艺功能的实用角度来理解写作教育,为日后引进美国实用的写作经验埋下伏笔,也为接受日本生活化写作经验清除障碍。

二、鸦片战争之后的写作教育探索

(一)教会学校的写作教学

鸦片战争以来,教会学校在我国大陆越来越多,并逐渐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延伸。 教会学校普遍重视自然科学技术教学,兼顾“中学”课程。最初多采用“三、百、千”、四书五经等我国传统教材。后来独立编写各科教科书,供全国教会学校使用。1877年,在华新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大会,成立益智书会,负责教科书编写。到1890年,益智书会出版学校用书98种。除识字、阅读之外,他们也教授中文写作。

1839年成立的马礼逊学堂,其开设的课程英中兼备,既包括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等,也包括数、理、化、生、史、地等。《马礼逊教育协会章程》:“第三款、课本。1.本校课本旨在教导学生学习阅读、写作、数学、地理及其他科学,并以英语及华语教授,以期获得最佳效果。” 在中文阅读课、写作课等方面,他们的探索在新式学堂中文课程设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844年,女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立女塾,开设有圣经、国文、英文、算术等课程。1864年,长老会狄考文在山东登州设立文会馆,“中学”课程设置情况 如表1-2:

其中写作课程包括:备斋第三年的“作文作诗”课程,正斋第四年、第五年的“赋文”课程。

1881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中学”课程 “包括讲文、五经、赋诗、尺牍、对联和书法” ,还特别注重文法学习,“练习文法”“考查文法”;到高年级设有“翻书作文”练习。

1884年,美以美会 设镇江女塾的课程。“中学”课程 如下:

第一年 蒙学捷径初编上、游艺、诗歌。

第二年 蒙学捷径初编下、分字略解、三字经、百家姓、游艺、诗歌、读故事书(地理风俗,训儿真言,识字初阶)。

第三年 蒙学捷径二编、官话问答、三字经、诗歌、读故事书(亨利实录,蒙学浅说,安乐家)。

第四年 蒙学课本、千字文、写字、诗歌。

第五年 蒙学课本、四书易知摘要、读故事书(天路历程)、写字、诗歌。

第六年 蒙学课本、背讲四书摘要、读故事书(女训喻说,郭娜喜传)、写字、诗歌。

第七年 蒙学课本、诗经、读教士列传、尺牍、作论、写字、诗歌。

第八年 背讲左传摘要、大美国史记、尺牍、作论、写字、诗歌。

第九年 左传摘要、尺牍、写字、诗歌。

第十年 背讲古文、尺牍、策论、读万国通史、写字、诗歌。

第十一年 东莱博议、万国通史、尺牍、策论、写字、诗歌。

第十二年 读泰西新史、尺牍、策论、写字、诗歌。

(根据《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1904,第十集,第42—43页编成)

其中写作课程包括:第七年、第八年的“尺牍”课程、“作论”课程,第九年的“尺牍”课程,第十年、第十一年、第十二年的“尺牍”课程、“策论”课程,同时辅之以“读教士列传”“背讲左传摘要”“左传摘要”“背讲古文”“东莱博议”,另外“诗歌”课程延续12学年。

由上可知,教会学校的中文教学比较注重“官话问答、游艺、读故事书、诗经、诗歌、左传、背讲古文、东莱博议、作文作诗、赋文、对联、尺牍,作论、策论”等诸多内容。这既延续“中学”传统,体现汉语文学习特点,又融入西学精神,呈现西洋教学风格。如比较重视文法知识学习、“是非学”(逻辑学)课程 学习;能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设置课程,在低年级安排游艺、读故事书等游戏类课程,高年级学习“心灵学,是非学,富国策”等系统知识课程。写作方面主要沿袭过去,略有变化,侧重于作诗赋、对联、尺牍、作论、策论等文体写作,没有安排八股文训练,注重读写结合、研读及揣摩古文写作技法。

(二)新式学堂的写作教学

随着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相继开展,洋务官员、开明乡绅、维新变法人士积极提倡兴办新式教育,教授科学技术,传播维新思想,培养洋务、维新人才(如翻译、工商、技术人才等),也兼顾启迪民众。新式学堂以同治元年(1862)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发端,随后一大批新式学堂陆续建立,如同治二年(1863)成立上海广方言馆;光绪二年(1876)成立格致书院;光绪四年(1878)张焕纶与沈成浩、徐基德等人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后改为梅溪小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盛宣怀在天津创办中西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一年(1895)钟天纬在上海创办三等公学堂;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吴稚晖、俞复、丁宝书等人仿照日本学制创办无锡三等公学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叶澄衷在上海创办澄衷学堂 。这类新式学堂与私塾、书院风格迥异,具有明显的西化倾向,可谓后期公办学校的前身,为清末新政期间颁布新学制,设置作文、词章、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等现代学科创设了积极条件。与新式学堂相伴而生的有译书局、报馆、出版社、研究会等新型组织。据统计,晚清西书出版机构有100多家,主要分三类:(1)教会办的,如宁波华花圣经书房、上海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广学会、益智书会、土山湾印书馆;(2)政府办的,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编译局;(3)民间办的,如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广智书局。“从维新运动起,开始了一次文化革新运动:大量翻译西书,出版了许多新的书刊,并且采用了一些比较通俗易晓的文体,借以介绍资本主义的文化教育。” 就教科书来说,在商务印书馆 成立之前,文明书局 出版的教科书最多,“是出版教科书的第一家”,广益书局次之。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商务印书馆逐渐壮大,各学堂纷纷使用商务版教科书。

受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及影响,写作教学方向在变化。过去写作训练是以四书五经、圣贤思想为底色,追求“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维新运动以来,“文以载道”之内涵发生改变,康有为“他们心目中的孔子与洋务派的孔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认为孔子是‘改制立法,作六经以治万业’的大圣人(《新学伪经考·序》),是非常重视‘民权’的。梁启超还给孔子涂上了浓厚的资产阶级的色彩,说什么孔子的思想是:‘进化主义非保守主义,平等主义非专制主义,兼善主义非独善主义,强立主义非爱身主义,博包主义(亦谓相容无碍主义)非单狭主义,重魂主义非爱身主义。’(《论支那宗教改革》)”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是尊崇孔子,但实际上却是两个孔子在斗争。” 可见虽同为“文以载道”,可是康梁改制背景下为文传道已经有了时代特色,写作性质也大为不同。新的写作之道适应维新改良文化的社会语境及思维方式,在写作意图、表达内容等方面都焕然一新,非八股文写作与纯粹雅训的古文写作可以比拟。

1891年起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除与写作有关的课程“词章 之学”“劄记”(每日课之)外,还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游历、演说(每月朔望课之)、体操等。 他教学常用比较法,“每论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又引欧美以证明之”,“万木草堂的学生除听老师讲课外,主要靠自己读书与笔记。每人有一本功课簿,记录读书之心得或疑问,半月呈缴一次,康有为亲自批答,有时还要面授解答。学堂每逢初一、十五举行学习讨论,鼓励学生开展辩论和批评”。 这已经呈现出现代写作的浓郁氛围。梁启超也重视吸收西方教育经验,针对八岁以上、十二岁以下,中等程度的学童,拟定了一份功课表,规定每天“十一点钟,受文法,师以俚语述意,令学生以文言解答之,每日五句渐加至十句” 。这种训练有助于强化方言口语(“俚语述意”)与文言书写的转化,可见当时小学仍注重文言写作,只是方法有变化,渗透文法知识与口语翻译。可见晚清受西方文化影响,新式学堂写作课开始疏离古典写作的训练规范,呈现新的精神面貌。

1.京师同文馆的写作教学

同治元年(1862)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正式的新式学堂。从课程设置来看,同文馆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确实是学习西方的产物。“19世纪70年代以后,学校规模渐渐稳定,先后有几百名学子进入馆内接受西学熏陶,西方近代教育制度 、教学方法被首先在馆内试行”,京师同文馆也“成为19世纪60年代以后传播西学、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另外也是晚清译书重镇之一。同文馆外语教学模式是从“识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练习文法”,到“翻译条子” (参考《京师同文馆的八年课程表》),基本上属于从字词句到篇章,从阅读讲解、文法知识到翻译写作的教学思路。这种外语写作教学影响了晚清汉文写作教学的路径选择。同文馆也特别重视本国语的经学、写作教学。“京师同文馆在开办14年之后制订两份课程表时,还在有关说明中强调:‘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而福建船政学堂,“没有将汉文经学的讲习列为正课,只是作为一般性要求:‘每日常课外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以明义理。’” 由此可见,虽然新式学堂对汉文经书的要求有所降低,可是都非常注重写作教学,策论是当时的常用文体。

当时语文课被称为汉文课程。据就读于同文馆的学生回忆,“汉文授课为《古文评注》、《东莱博议》、《资治通鉴》和《唐诗》,每月作文一次,甲、乙班学生出色的文章选出贴堂,分为三等给予奖励,一等奖一元五角、二等奖一元、三等奖五角。同文馆虽没有明白定出校训,但当局和中国教员经常勉励学生要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外则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做钦差大臣,公使、领事。这时期学生为了做官,学习一般是较为认真的”

2.上海广方言馆的写作教学

上海广方言馆成立于同治二年(1863),存世42年。最初分“经学、史学、算学、词章四类”。根据总办冯焌光、郑藻如新拟《广方言馆课程十条》和《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涉及写作内容的有:“五、课文。即做作文,每七日一篇,限即日交卷”,“七、考核日记 。设立读书、行事日记两本,按日登记,在规定时间交给先生,先生据以了解学生是否遵守馆规”。 根据母忠华的研究,“日记”一词可上溯到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一》中的“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他认为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被看作是最早的日记,写的是作者马第伯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二十八日至二月二十五日侍从光武帝刘秀登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的经过,基本上是按日记录其间的一切仪式、活动。宋代日记在汉唐日记的基础上走向成熟,分别有宦游类日记、出使类日记、日常生活类日记、史事类日记等,具体如文天祥《指南录》(1276)。 明代刊刻有《新刊明日记大全》,不著撰者姓名,现存9卷,归入类书类。 在新式学堂时期,考核日记很普遍,要求学员勤写日记,以备考核。1873年3月,严复与其他同学在远航实习时,就被要求详记日记。严复等留学生从出洋到回国,所有功课、游历见闻以及日用晋接之事,都必须写出详细日记。

日记练习及考核从那时起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国,《钦定小学堂章程》(1902)也把日记列入正式的写作学习内容,如高小第二年“作文”课就要求学习“作日记、浅短书札”。《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1912)要求“儿童日常闻见与处世所必需者,令记述之”,《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1923)规定小学毕业的最低要求包括能用语体写日记。

此外,上海广方言馆还兼顾学生时艺及八股作文。由于广方言馆虽属官办,却不能给予功名,要想取得正式功名,还要参加科举考试。广方言馆的毕业生可去做翻译,只是翻译只能谋利,不能获取功名,学堂内不少学生仍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来博取功名。这种情形与同文馆一致,学生表面上研习西学,可骨子里还是想着写好八股文谋取功名、地位。这种情况到1881年林乐知创办中西书院时开始有所改变。中西书院虽然秉持中西并重的宗旨,可是绅商捐资助学,看重的只是西学,学生也对中学缺乏兴趣,“对于西学,亦只关心英国语文,因他们盼望藉此在商业勃兴之上海谋得较好差事”

3.格致书院的写作教学

格致书院成立于光绪二年(1876)。从光绪十二年(1886)起,格致书院每年举行4次考课。季考是当时书院通行的评价方式,一般都是命题作文,评定等第。格致书院的考课与其他书院最大的区别在于作文内容,“格致书院以讲求科学知识为主,所出考题主要环绕科学与时事,这又与一般书院钻研科举辞赋大异其趣” ,考题如《中国创行铁路利弊论》(1886年冬),《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1887年春),《食物、环境与人身关系》(1891年春),《水稻品种问题》《中西医理孰长》(1892年秋),《中国能开议院否》《开设技艺书院与技术发明问题》(1893年冬),《西学分科问题》(1894年春),《中国如何取法西方兴办学校》《如何采取西方改良农田》(1894年冬)等。王韬将历次课艺材料,逐年汇集印行,便有《格致书院课艺》(15册)。从《格致书院课艺》来看,当时的作文评价方式也有不小的变化。“王韬、傅兰雅以及各位命题、阅卷人,对课艺采取的是只加评论、眉批,不予改动的方式;对课艺等第的评定,只问其是否言之成理、自成一说,不问其观点是否合乎阅卷人本人的见解。我们在课艺的评语和眉批中,随处可以见到他们对学生意见的反驳、对修辞文法的批评。这种只批不改的存真态度,使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学生课艺的真实面目。” 从《格致书院课艺》来看,当时格致书院的学生对西学的掌握已经相当深入。比如“1889年,李鸿章在春季特课中,让学生们叙述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科学发展的历程,蒋同寅、王佐才等30人获奖。青年学生从亚里士多德、培根,到达尔文、斯宾塞,叙其生平,述其业绩,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可见,19世纪70、80年代,许多青年学生对西学确有心得。

4.正蒙书院的写作教学

光绪四年(1878)张焕纶在上海开设正蒙书院,后改为梅溪小学,分设国文、诗歌、外语、格致等科目,“并废去一般书院的帖括制义等功课”,采用新式教育方法,“这是由中国人私人创办的一所最早的分科设教的新型普通学校”。 在当时废弃“帖括制义等功课”,革新力度很大。

5.南洋公学的写作教学

光绪二十三年(1897)盛宣怀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南洋公学的外院即师范院的附属小学,这是1897年11月9日创办的,仿照“日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之法”,主要由师范生轮流任教,这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一所公立小学校”。 外院设有国文等学科。师范院招生考试,只考命题作文,这也是当时新式学堂常用的招生考试方式。“在1900年以前这两所学校是当时‘最进步的教西学的学校’。学校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比较进步的。它也注意到用新法教儿童识字和造句等,不采用完全要儿童死记、死背课文的传统教学方法。”

此处提到“用新法教儿童识字和造句”,从字词的语法功能出发,进行造句练习的写作方法,这是小学作文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我国古典作文的起始环节是属对训练,即从一字对、二字对……直到五字对、七字对,逐步学会联字积句。实践证明,属对契合汉字特点,注重把握韵律与锤炼语感,走的是感性习得的路径,效果明显。仿照西方的“识字造句法”注重文法知识、语言搭配训练,选择的是语法认知的路径,实践下来抵牾比较多。“识字造句法”与当时马建忠文法研究的思路是一致的。马建忠根据西方语法学,以古汉语语料为研究对象,提炼出一套汉语文法体系,于1896年完成我国第一部文法书《马氏文通》 。他试图以揭示文法规律来提高汉语学习效率,走科学化道路。这一思想对清末以来的写作教学影响很深。白话文运动时期,胡适也认为白话写作“须讲求文法”,“文法乃教文字语言之捷径,当今鼓励文法学,列为必须之学科”。胡适的观点就受到马建忠的深刻影响以及英文写作学习的影响,“讲求文法是我崇拜《马氏文通》的结果,也是我学习英文的经验的教训”。他还试图探索出一套标点符号“以求文法之明显易解,及意义之确定不易”,为此1915年6月写了《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规定符号十种”。 应该说这种以文法知识为纲、采用字词句篇来实施写作训练的思路,是对白话文写作教学独特性、科学化的可贵探索,可是从《马氏文通》开始,至今实验一百余年,其有效性、科学性值得深入反思。

(三)典型个案:《蒙学读本》写作分析

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1898年8月),俞复与裘廷梁、丁宝书、吴稚晖创办无锡三等公学堂,“仿泰东设学之级”,分中学、高小、初小三等,第三等初小即日本的寻常小学校,“堂中课程,略仿日本寻常小学校,分修身、读书、作文、习字、算术等科” 。光绪二十八年(1902),无锡三等公学堂将所编之《蒙学读本》七编,付上海文澜书局用石印发行,同时请官厅存案,载明为寻常小学堂读书科生徒使用教科书。这套读本是在比对中西教育优劣、汲取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德育、智育、美育三大部分来设计的,“此读本实为我国自有教科书以来之最完备者” ,“光绪二十八年后流行于全国”

基于读写结合的整体设计理念,全书前三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兴趣和实用读写能力培养。后三编以智力开发为基础,从“修辞”与“达理”两个方面推进,最后通过研读、诵习、领悟有兴会的古典佳作,实现拓展提升;这一部分一直注重“论理学”知识的运用、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富有现代写作色彩。第四编课程编制具有单元教学雏形。“循《论语·弟子》章次第”,分纲提目,设置先后课次;每一课其实就是一个单元,含一则《弟子》章义理,三五篇短文(印证义理的历史故事等),小结(“每课示以指归”),还补充一些国外材料,“并译东西前哲懿行,示良知良能,为中外古今所同具”。第四编还从德育、修身角度,对文章写作提出根本性要求,延续古典写作教育传统观念。全书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不仅注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不过相比现在的小学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内容容量太多,难度较大,超出一般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虽然这套教科书供读书科之用,可是它自始至终贯彻一个根本理念,即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透过这套读本能够了解当时写作课程的情况。

以读写结合来编写教材,可谓我国语文的基本传统。《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选集。向来士子读此书,主要是为了模仿作文,应付科举。宋代有谚语“《文选》烂,秀才半”。此后文选教材可谓长盛不衰,出现如《唐文粹》《文章正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御选古文渊鉴》《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骈体文钞》《续古文辞类纂》《钦定四书文》《明文海》《百二十名家选》等。使用这类教材的学习方法多为背诵、揣摩、领悟、模仿、写作,读写融通,指向作文。应该说《蒙学读本》虽借镜于日本,但基本上还是延续了我国古典文选的主流模式。

1.《蒙学读本》的写作课程理念

(1)学习日本经验,注重联系儿童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日本儿童作文,往往令叙述眼前事物,因其体会真切,能发达自己经验也。是编略登《说牛》《说犬》等十数首,品察物情,状写形模,略示作文之程度,兼为物理学一科,示之先导。” 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写作教育要引导学生从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体验入手,从而一开始就将写作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此,《蒙学读本》在选文上注重联系儿童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前三编多就儿童游戏细事,及眼前浅理指示之,附入故事、短笺数首” ,从第一编前七课编目来说,总体上也开始体现从“我”出发,然后逐渐向周围人际关联拓展的编排思路。第六编“仍就儿童心裁所有”安排内容,考虑到儿童学习的特点、需要。插图设计 上,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可见,这套读本的编写吸收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滋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重儿童、培养学习兴趣的教育理念。这应该是19世纪后半期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普遍特点。

(2)注重智力开发,引进论理学知识,努力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论说文写作教育相结合。

《蒙学读本》以论说文为主要写作文体,在论说文写作教育过程中注意融入逻辑学知识。《蒙学读本》第五编注重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为学习“论理学”打基础。第六编“前半为修词,后半为达理” ,“为学作论断文之引导”。第七编研习名篇名作,特别突出引起儿童兴会,“开张意境”。

“第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每课系以答问,剖理精晰,引儿童渐入思想阶级。第六编前半为修词,以奥衍富丽之文,写游戏习惯之事,为儿童读‘史汉’巨篇之引;后半为达理,即以游戏之事命题,演为议论之文,为学作论断文之引导。第七编,选‘史汉通鉴’最有兴会之文,暨‘左国周秦诸子’隽美之篇,以及唐宋迄近代名家论说。”

2.《蒙学读本》的写作课程内容

(1)应用文写作内容。第三编从第61课到70课,附有“附入启事便函”,内容涉及学生如何给老师写请假函,如当时对老师的称呼是“夫子大人”“某师老爷”,自称受业。在书信范文内还提到“塾中规矩极严”等;如何给父母、爷爷奶奶、叔伯、兄弟、姑父姑母、舅父舅母、表兄弟、同学等写信。如第66课是如何给姑父姑母写信,特别提到“凡寄女人信,信面住址必须格外详细注明,因不若男人之有名字可问也” 。应用文不仅介绍写作格式(正文格式、信封面格式、信封背格式),称呼知识,各类规范的信函,还介绍需要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简单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第二编还提到应用文写作教育,“坊间所刻书牍,半多芜秽,不适于用,是编列入启事便函十首,务取通俗,不涉鄙俚,书函编入读本,例昉于东西洋,惟彼则分列,此则并列,取其便也” 。可见,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内容编排吸收国外经验,注重实用,还涉及白话文使用。

(2)写作知识内容。涉及文字知识、文法知识,造句训练等。如第一编末所附的《字类备温》包括单字、词组等。“文字归类:是编共六十课,单见之字约逾四百。每课之前,既列单字,以便讲解;复于篇末,总汇诸字,分隶七类,备终卷之后,温习演句之用”;将400多单字分为七类,可以用来做造句练习。

(3)文体内容安排。第一编多为叙述、描写类的句子,由短句发展到长句、短篇,不超过50字,注意营造话语的情境及意趣,“酌采韵语”,“间杂歌谣,便小儿口诵”,而不像“坊间蒙书多用短句、散语,殊少意趣,小儿诵而思倦” 。第二编主要是记叙类短文,一般也是50字以内,第三编既有记叙文,又有议论文,为以后学习论说文做准备。第四、五、六编主要是论说文,第七编是诸子散文、唐宋古文,还有策论文。

(4)读本语言为浅近文言。“日本寻常小学读本一、二编,皆用国音白话;然彼有通国所习之假名,故名物皆可用之。我国无假名,则所谓白话者,不过用这个、那个、我们、他们助成句语。儿童素未习官音者,与解浅近文言,亦未见有难易之别。况儿童惯习白话,后日试学作文,反多文俗夹杂之病。是编一用浅近文言,不敢羼入白话。” 参照日本国小学采用“国音白话”,鉴于当时我国白话文不成熟,词汇量太少等实际,虽然仍采用浅近文言,“不敢羼入白话”,但是相比当时主流的文章观念,已算不小的进步,在使用文言方面开始松动。吴汝纶 在《与严复书》一文中提出是“鄙意与其伤洁,毋宁失真。凡琐屑不足道之事,不记何伤。若名之为文,而俚俗鄙浅,荐绅所不道,此则昔之知言者无不悬为戒律”,“世人乃欲编造俚文,以便初学。此废弃中学之渐,某所私忧而大恐者也” 。由此可见,当时士大夫的主流看法并不认可白话文,所以提出“与其伤洁,毋宁失真”的观念。

(5)选文选材范围。第七编所选择的篇章,绝大部分来自《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通鉴》《国策》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此外还包括一些策论。编者在文中加注,文后有案语(一般都是从内容层面,提炼中心,升华主题)。这里所选择的篇章,至今读来仍然意味盎然。从模范选文来看,当时以文言文写作教育为主。

3.启示与借鉴

无锡三等公学堂及其课程体系是仿照日本寻常小学校建立起来的,全套《蒙学读本》是在仿照、汲取日本及泰西教科书编写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但不是照搬,既体现中西融合的编辑思路,又体现出独立探索的精神,注意比较其与我国传统蒙学的差别,然后从实际出发来确定教科书内容。如第一编,虽了解到“日本寻常小学读本一、二编,皆用国音白话”,但考虑到我国具体情况仍采用浅近文言,“不敢羼入白话”。第二编在教科书编写形式上学习日本,而思想内容上则取我国原有资源,这样才容易引起儿童兴趣,切合我国文化心理。课后设置问答题也是学习泰西教科书编写制例的结果。第三编学习日本教科书推广爱国主义教育经验。第四编学习日本修身教科书经验。第五编充分汲取泰西读本“多喻言,趣博而旨显”的优点,选取我国古代故事、寓言,精心设计问答,来启迪学生思维。第六编注意从泰西吸取论理学知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七编回到我国古典名篇佳作。其主要启示如下:

(1)德行修养是根本,写作学习是衍生,写作与修养相互滋养。

《蒙学读本》沿袭古典教育观念,体现“忠孝”的根本观念,并将这种“忠孝”观念深刻地融入写作教育过程中,提出文人要以修行为基。语言既是人的本能,也是需要后天习得的,写作学习亦然。任何写作学习都需要依托母体文化系统,不同的母体文化体系具有不同的写作规范及内涵要求。此处是延续古代传统,将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与写作教育捆绑在一起,通过儒教话语系统的复制来维系封建礼仪和道统文化,从而维持封建家国天下的政治统治秩序。爱德华·萨丕尔曾分析过“走路”和“语言”这两种人类活动,他认为:走路是人类遗传的生物功能,而语言却是在社会环境中后天习得的能力,人“出生在社会怀抱之中,而社会一定会,大概一定会,领导他走向社会传统。没有了社会……可以肯定,他永远不会说话,就是说,不会按照某一社会的传统来传达意思”;“言语这一人类活动……它纯然是一个集体的历史遗产,是长期相沿的社会习惯的产物”。

如第四编“约旨”部分提到“古人事实,见知见仁,随学者之寻求。惟儿童识量有限,裁判决择,茫无畔岸。是编每课加以结尾,发明书中目的,举一反之,即为后日论事之助” 。这里实质上是致力于打通德育与写作之间的关联,通过在每课结尾处“发明书中目的”,从而为学生以后“论事之助”。以此方式,将“忠孝”等观念引入学生写作立意的过程。又如第四编第5章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来表达编者的写作教育观。第19课《文行兼美》提出理想的学生应是“读书能解大义”,这才是“顺子”“贤弟子”。第20课《有文无行》从反面立意,讲到“赵姓儿能作文,书算敏捷”,但在同学之间显得骄傲,父母的话也不听,师长的教导也不接受,结论是“其所谓有文无行,终为人所贱弃者与” 。编者的观点是“余力犹言暇日,文谓诗书六艺之文,德行本也,文艺末也”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章句之儒,有志者羞为之矣” 。可见,在编者看来,德行修养是根本,写作仅仅是附庸。

时代不同,“文以载道”也有了现代内涵。培养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方向,学生个体也拥有言说自我的权利。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这种自我言说功能得到无限放大,“微博”“微信”等软件随时随地、瞬息之间,使个人言论影响成千上万的人,影响公众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负责任地表达、理性写作,成为学校写作教育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将德行修养与写作教育打通,以现代人格塑造为基础,培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写作不仅仅是一项技艺,也是学生记录生活、反思生活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写作活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理清个人的观念和态度,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他生命成长历程中,只要经历过或体验过的事情,尤其是使他的内心世界发生过‘震荡’的事,他就有将其表达出来的愿望,并从‘事情’发生之后,他就处在各种可能的解释、说明以及‘观照’自己的空间中。如果他的这种需要通过生命叙事得以满足,便有助于形成一个人的情感素质。” 生命叙事模式也成为现代学校德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总之,现代写作教育需要以现代人文内涵为基础,使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写作实践结合互通,相互促进。

(2)关注儿童的主体接受心理,渐已成为现代写作教学的新传统。

《蒙学读本》作为清末影响全国、内容“最完备”的语文教科书,已然注重关注儿童的主体接受心理,从多个方面促进儿童的语文学习。这种尊重儿童主体地位的理念,一反古代教育忽视儿童心理的传统,对现代写作育人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书整体上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不仅注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课程理念上,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从儿童生活出发,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从对日常生活的感知经验入手,然后以“我”为出发点向外拓展,注重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在写作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从叙述、描写类的句子起步,注重营造儿童话语情境及意趣,然后过渡到记叙类短文,再往后学习记叙文、议论文、论说文,最后才学习诸子散文、唐宋古文、策论文。在范文选择上,特别留意“有兴会的古典佳作”,入选作品即使现在读来也兴味盎然。另外,吸收国外写作教育经验,写作教育应考虑到儿童谋生应世之需,满足他们日后世俗生活的需要,注重培养简单应用文写作能力,还涉及白话文的使用。

(3)将现代知识引入写作课程,开辟汉语写作教育新航道。

《蒙学读本》一方面延续古代写作经验,非常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全书也是基于读写结合来整体设计的。另一方面重视将现代逻辑知识、文体知识、语言知识引入写作课程,开始改变着古典写作学习模式。如将400多单字分七类,供造句练习用;按照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论说文等文体知识来编排相关内容。逻辑学知识的引入,为现代议论文写作创设了积极条件。逻辑学知识当时称为“论理学”,属于从西方引进的现代知识类型,这将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议论文写作课程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为开展逻辑学知识引入到写作课程中来,为现代汉语写作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当然,这套教科书受时代局限,在培植封建道统的同时,对一些现代启蒙观念予以反击。如第四编提到“今年少诸生,气质为纯者,略涉外国语言文字,辄以傲其父母昆弟,一若东西诸国,无亲无长者然”,“少年轻薄者略涉旁行文字,辄挟其无父无君之概,凌轹老成,岂知员舆之大”,“大哉圣言,合全球而为不易之公理也已”。 并希望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来延续、坚守封建道统文化。 XFwEAiYies1sig/y5oHPltq4BLUFnjcfJtq8t3QPooOhLY482zmuRJLGj3Lu1r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