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响声。但这里有更可怕的东西:静寂。我相信,大火中有时会出现这样极度紧张的时刻,水柱落下,消防员不再攀爬,没有人动。黑墙角悄然从上方移出,高墙斜下,后面火光冲天,无声无息。一切都立住,耸起肩,锁上眉头,等着那可怕的一击。这就是此处的静寂。
1.里尔克对他的法文译者贝茨解释开篇三节手记:
物通过各种感官涌入[马尔特]:首先是眼睛,然后是耳朵,他只是学着用它们。他学着看,也学着听:那些在的,尤其是那些不在的:声音、图像、人的不在……有时候正是不在给了他物的钥匙。
2.1902 年 11 月 10 日里尔克日记
今夜11点后,对面一座房子里着了火。有人把燃烧的物品扔出窗。人们在街上踩着火星、紧紧地围火而立。里面是困惑、惊恐、窒息的声音,是呼喊。消防队突然拐进街角。在静寂中做着他们的事情,10分钟之后又开走了。带着摇曳的火光和明晃晃的头盔。——这些人看见、经历过什么……午夜,在一栋陌生的被毁的房子里。然后是阴森闪烁的头盔,在火光的映照下穿过大街,疾驰而去……当然,他们什么也不知道——开车,到达,行动,开走。我却想着这些不安=闪烁的头盔的吊诡气氛,在夜里。
静寂(die Stille)并不是纯粹的无声,甚至静寂之处,也是由千百种彼此平衡的动态元素构成。 静寂是除去芜杂噪声、让人能倾听的必要前提,也是孕育着响动的一切声音之源,只有首先投入到这种有生发能力的静寂中,才有可能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却千钧之重的片刻。在里尔克中后期作品中,静寂、沉默等意象不但常常与死亡相关,更涉及诗的本体——把静寂保存在诗中,就如同把死亡保存在生命里。在里尔克看来,诗起源于静寂,诗虽然不可能彻底归于沉寂,却应该尽量保护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