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图里埃大街
那么,就是说,人们来这儿是为了活,我倒是认为,会在这儿死。我出去过。我看见了:一些医院。我看见一个人,摇晃着,倒下。人们围到他身旁,省了我看到其他。我看见一个怀孕的女人。她艰难地挪步,沿着温吞吞的高墙,时不时摸一下,好像为了让自己确信,它还在。是的,它还在。后面呢?我在地图上找:产科医院
。好。有人将为她接生——有人会的。再往前,圣雅克大街
,有圆顶的高大建筑。地图上说是慈悲谷,军医院
。其实我不需要知道,但也无妨。小巷开始从四面八方散发气味。能闻出来的有,碘仿,炸薯条的油
,恐惧。所有城市在夏天都有味。接着我看到一幢奇怪的白内障似的房子,地图上找不到它,门上却还能依稀读出:夜容所
。入口旁是价格。我读了下。不贵。
还有呢?一个孩子在一辆停下的童车里:肥胖,发青,额上有明显的疹子。显然已经退掉,不痛了。孩子睡着,张开嘴巴,呼吸着碘仿、炸薯条、恐惧。现在就是这样。关键是活着。这是关键的。
1.1902年8月31日致克拉拉的信:
巴黎[……],在这里求生的欲望比别处更强。[……]生活是某种安静、广阔、简单的东西。求生的欲望是紧迫,是追赶。[……]巴黎充满着它,也因而如此接近死亡。这是座陌生的,陌生的城市。
2.附录1903年8月18日给莎乐美的信。
1.罗丹。
1902年夏,里尔克接下一份罗丹专题的稿约,为此目的于8月28日到达巴黎,当天入住图里埃大街11号(即开篇标示的地址)的廉价旅馆法兰西酒店(Hotel de la France),并在此居住至10月初。9月11日(即开篇标示的日期),里克尔在罗丹的默东花园中度过整整一天,当晚他写给罗丹一封十分著名的长信,信中说,从现在开始,他将遵照罗丹的格言:“要日日工作”(Il faut travailler toujours)。
罗丹不仅是里尔克来到巴黎的契机,更是他终生的良师益友,以此日期为手记开篇,可看作是里尔克对罗丹的隐秘致敬。
2.相反相成的主题(生-死,人-我,表-里,名-实)。
开篇首句,生和死、人和我的对立已跃然纸上,这两组反命题亦将贯穿手记全文。
而手记中的对立远不止于此:繁华、光鲜的大都市表面之下,巴黎的内部充满着麻木、病痛、贫瘠和死亡。
马尔特看到地图上并不存在的夜容所,而那有圆顶的高大建筑是否叫作慈悲谷医院,他其实并不需要知道。他闻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小巷气味,能从中分辨出疾病(碘仿)、庸俗的日常(炸薯条)和受到威胁的存在(恐惧),然而,巴黎的真正气味根本无法描述——事物的本质从不在名字中显现,而是在名字以外不可言说的某处。可以被命名的,是从整体中孤立出来的个别之物,是被人为安排在某种固定体系里(比如地图)的对象,无名者则完整、混沌、真实,
就像一片平原是无名的,或者大海,只在地图上、在书中、在人那里才有名字,事实上它只是广阔、动荡、幽深。
3.非线性的时空。
刚刚开始探索巴黎的马尔特就经历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出生、童年、疾病和死亡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并没有线性的接续关系,反而彼此交错共存,组合出平面化的完整时间。
马尔特的巴黎,也许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城市,更是抹平时间、消解对立、提供着一切可能的象征性空间。某种意义上,巴黎譬喻着将会在整部手记中甚至手记外展开的无限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