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 离家

我做了点事情对抗恐惧。我整夜地坐着、写着,现在我很累,就像在乌尔斯戈尔德的旷野上走过长长的路。难以想象,一切都已不再,陌生人住入狭长的老宅。也许,楼上山墙中的白屋子里,[18]女仆们正睡着,睡着她们沉重、潮湿的睡眠,从晚到早。

我则一无所有,独在这世上游荡,一只箱子,一个书匣,根本没有好奇。这究竟是怎样的生活:没有房子,没有祖传物,没有狗。至少应有回忆吧。可谁有回忆?哪怕童年还在,也仿佛已被埋掉。或许,得到老,才会靠近这一切。我想,老了,是好的。

解读

1902年夏末初秋,里尔克离开妻子和幼女,只身来到巴黎。名义上虽然是为近距离了解罗丹、完成稿约,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做出这个决定也是因为他急需摆脱家庭生活的种种琐碎、重寻独身的自由。与稳定感相伴的压抑和无聊,促使里尔克主动放逐了自己,可在巴黎这个他还不知从何把握的新天地里,自由并没有如期而至。物质的窘迫和精神的孤独,反而使他在无根的漂泊中感到深入骨髓的不安。到巴黎后不久,里尔克写下了著名的短诗《秋日》: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两年后,里尔克甚至连巴黎也开始厌倦,1904年5月9日给爱伦·凯(Ellen Key)的信中他说他想去丹麦,在那里他可以:“四处走,——没有家。[……]我没有乡下父母的房子,世上任何地方,我都没有一间小屋,里面有几个老物件和一扇能看到大树的窗”。 这场以自由为赌注的漂泊,事实上最终成为贯穿里尔克终生的基调。他也许是天生的行吟者,孤独则是他仅有的、能献祭给写作的牺牲。 zGcFKKM6QwFfrjGKF3lfcQWmkN2ZK/2ZaePH8Co3A34uXTPEgak2d1f5XInN8t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