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美术、音乐,并列属于传统“美艺术”(fine arts)的核心部类。既如此,它们相互之间自古以来就有“扯不断,理还乱”的相互影响与紧密关联。虽然这种影响和关联似是常识,无须争论,但要真正阐明其中的学理问题,厘清相关历史的线索和脉络,却并非易事一桩——所谓“扯不断,理还乱”,其实并不是一句戏言。
《小说的音乐化》一书正是在严肃意义上讨论文学和音乐之间发生关联的扎实论著。就此而论,以往我们更为熟悉的现象和课题是音乐如何受到文学影响,如何得到文学的滋养——想想古典音乐中基于文学名著的诸多歌剧杰作,以及大量的艺术歌曲如何受益于各大语种中精美诗歌的启发!然而,此书所讨论的却是音乐如何在切实的意义上影响了小说的构思与创作。我想,这一话题的探讨不仅会让音乐家感兴趣,也会对文学家有助益。
众所周知,热爱音乐的文学家有很多,国外的如司汤达、托尔斯泰、萧伯纳、罗曼·罗兰、托马斯·曼、昆德拉、村上春树等,中国的作家中沈从文、徐迟、肖复兴、赵丽宏、余华等也对音乐情有独钟。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以作曲家为主角的小说名篇,经傅雷先生的传世迻译,曾在中国的知识界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德国20世纪的代表性作家托曼斯·曼在《浮士德博士》一书中关于音乐的著名描述(尤其是第八章中对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充满激情和洞见的讲解)甚至让音乐理论界和评论家也刮目相看。而多年前,我自己曾写过一篇题为《听昆德拉谈乐》的文章,为昆氏对音乐的理解之精当、深入而惊叹与倾倒。前段时间读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的《沈从文的后半生》,不免对这位中国作家在困顿中通过古典音乐而找到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而感慨不已……
但奥地利学者维尔纳·沃尔夫(Werner Wolf)在此书中要探讨的是更具“科学精神”与“学术性格”的问题。于是,音乐如何影响文学,在这里就被置于极为严格、冷峻和条理的视野中——这部论著是学术研究中“史论结合”的佳例,也是所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的示范。它的“上篇”是理论与概念的研讨,“下篇”则是个案例证与历史过程的梳理。针对我们通常认为的小说中的音乐书写大多为“文学性”的描述,本书对小说中效仿与借鉴音乐的音乐化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仅对小说音乐化的证据、辨别方法做了细致的分类和论述,还将这一现象放置在文学史的脉络中考查其音乐化功能,从而让读者认识到,小说的音乐化现象不仅是外在甚或是表面的“炫技”,而是自觉的美学选择与文体探索的有效途径。
“小说的音乐化”,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学术课题,它要求从业者最好同时具备文学和音乐的双重修养。作者维尔纳·沃尔夫是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英语系教授,是国际文字与音乐协会(WMA)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书中令人信服地展现了这种难得的学养。而从某种角度看,译者雪梅堪称这一汉译工作的最佳人选——她是正宗的中文系学士、硕士和博士,又自幼喜爱和研习古琴,2011年入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我是她的合作导师),完成了《文学的音乐言说研究》这一跨学科的课题研究。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她提出翻译维尔纳·沃尔夫的《小说的音乐化》一书,作为她的博士后研究的补充,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选题,便予以鼓励,并决定将中译本收入“六点音乐译丛”。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也将这一翻译选题纳入到年度建设项目中。雪梅的中文译笔准确而流畅,值得信赖,保存并体现了原著的学术品格和质量,可喜可贺!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与比较参照尚有广阔的天地值得进一步开掘。相信此书在这一事业中必定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是为序。
杨燕迪
2018年4月于沪上书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