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从接受美学看中学生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从印刷或书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提取信息)并与作者、文本等展开交流与对话的心理过程,心理结构的完善与否,将决定阅读能力的高低。文学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但是“文学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的最大的难点(甚至是盲点)之一。” 如何优质高效地培养中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提高其鉴赏水平呢?接受美学家姚斯承袭海德格尔的“前结构”、伽达默尔的“理解视野”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的“期待视野”概念,对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提高其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一 中学生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构成

“期待视野”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视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阅读文学作品,“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情感,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 可见,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语言文字知识包括字词知识(字音、词义)、语法知识(字、词、句的组合方式)、修辞知识(修辞格、表达方式)。语言文字作为第二信号系统,所指称的是具体的人、事、物、景等。所以,必须积累一定的生活知识和历史、地理、制度、礼俗等文化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才能初步读解文学作品。如读《诗经·伐檀》第一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首先,穑(sè)、廛(chán)、县(xuán)、狟(huán)等字音要会读。坎坎(砍树声)、干(河岸)、稼(种植)、穑(收获)、廛(一亩半地)、尔(你)、县(通“悬”)、彼(那)、素餐(白吃)等词义要能理解。“置之河之干兮”即“置之于河之干兮”,这个省略句式要能懂。其他如知道伐檀、狩猎是怎么回事。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扎实地学习古今汉语知识,广泛深入地体验生活,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加强语文实践” ,来完善自己的认知心理结构。

但是,文学作品不是实用文体,不是只用解释性语言说明某个事实,阐明某个道理,而是用描述性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感时花为之溅泪,恨别鸟为之惊心,白发三千丈、雪花大如席,依现实生活逻辑看,这是荒唐怪诞的,但这种文学语言却极富审美功用。因为“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加以表现的审美意识形态。” 如果仅凭语言文字知识、文化生活知识,读出的只是《伐檀》的表层意思,而读不出深层意味,如伐檀坎坎声之悦耳,清河之涟漪可目,奴隶反讽之情可叹,又有隔句押韵、“兮”字收尾,长短对称的形式美、音乐感。可见,读解文学作品必须能对其内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内容美与语言结构等形式美进行感知、理解、评析,也即审美。所以,必须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就是由此而发的。他认为由几方面因素构成:“类型的先在理解”“已经熟识作品的形式与主题”“诗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 。这就告诉我们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知识的学习。

(一)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各种文体的主要特征要能熟知与掌握。这样阅读时就会有选择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读作品。如不能用读戏剧的方法去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去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也就是说,平时教学应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理论知识(如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等知识)。如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至第六册主要是文学作品,可在作品教学前让学生熟读《中国文学鉴赏》(袁行霈)、《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散文的艺术魅力》(佘树森)、《现当代小说鉴赏》(杨义)、《古代小说鉴赏》(吴小如)及《现当代戏剧鉴赏》《古代戏剧鉴赏》《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宗白华)等知识短文——有的课文就是谈文学阅读的,如第五册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第六册的《文学与语言》(王力)等——也可选修文学鉴赏常识、戏剧影视欣赏与评论、美学常识等课程。

(二)对某一类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类作品的内涵、形式包括题材、情节、主题等充分了解,就需要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强调,要“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新教材第四册也附录了《中国古代文学概述》(方智范)和《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殷国明)。第五册有《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孟子简介》(罗宗强)、《唐诗简介》(郭预衡)、《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王富仁)、《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简介》等。另外,还可选修《文史常识》等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仍有不少外国文学作品,所以也应多介绍相关的外国文学简史。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即建立了一个参照系。

(三)掌握一些文学创作知识。因为不同文体的创作有其不同的规律,把握这些特殊的规律有助于认识作品。正如古人讲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虽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2003年5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等文学作品写作的要求),但近些年高考作文规定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即可写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所以平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实用文体,因为熟悉文学创作,更能把握作者的匠心,有利于文学鉴赏。

因为只有具备以上三点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这三方面的知识形成“一种既定的先构成的期待视野……它可以导引读者的(大众的)理解,造成全面的接受。”

二 中学生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

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所构成的框架完善与否,将决定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高低。如读《西游记》,小孩读出的是八十一难的惊险、孙悟空的神通等,而专家读出的是情节模式的变幻莫测、人物塑造时神、人、物三性合一的高妙新奇。正如托·斯·艾略特所说的,“头脑最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方法,对音乐较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那些具有更高的理解力和敏感性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含义。” 文学阅读鉴赏就是读者以自己的内存图式与文本(作品)图式进行比较,或同化(把刺激纳入已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一部分),或顺化(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刺激时,便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复以求适应)。

姚斯认为,既定的期待视野与新文学作品之间存在一个审美距离。每次对新作品的接受,都会否定先前的接受经验,并由新经验再产生新的接受意识,这就造成了“视野的变化”。“新的本文唤起了读者(听众)的期待视野和由先前本文所形成的准则,而这一期待视野和这一准则则处在不断变化、修正、改变,甚至再生产之中。” 皮亚杰倡导的发生认识论也认为,就一般而言,个体每遇到新刺激时,总是试图以原来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产生愉悦,而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原有的图式无法同化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到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认识只有在同化与顺化、暂时平衡与新的平衡交替过程中逐步深化。相应地,读者的内在图式(期待视野)不断调整、重组,日臻完善,鉴赏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那么什么样的文本图式才能使读者的内在图式(期待视野)产生变化呢?姚斯指出,“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 反过来说,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越有利于内在图式的重组与完善,越能提高鉴赏水平。而“通俗或娱乐艺术作品的特点是,这种接受美学不需要视野的任何变化,根据流行的趣味标准,实现人们的期待。” 可见,阅读言情、武侠之类的通俗娱乐作品是难以提高鉴赏水平的,必须经常、反复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当先前成功作品的读者经验已经过时,失去了可欣赏性,新期待视野已经达到了更为普遍的交流时,才具备了改变审美标准的力量。” 所以,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

平时进行文学教学,不能仅把课本当书本,要让学生将课本与《语文读本》结合起来学习,更要自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古今中外名著10部) 。还要阅读《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古文10篇,诗词曲30首)及“关于课外读物建议”中所列的数十部古今中外名著 ,甚至更多的经典作品。

总之,只有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积累语文知识、生活知识和文学审美知识,大量反复地阅读经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才能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其鉴赏水平。 ybjaDEV+HPfCjb1yg+1nO+eu7oa2tjc9LzgLDeI1T4e0igvmgUFWMtzeJO4LPT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