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死亡之龙总是与我们同在,经常在人到中年时开始活跃,比如,当你的伴侣为了一个更年轻的人离你而去,当你的健康出现问题,当你的父母或朋友的父母离开人世,当你开始参加葬礼。你会想这是否就是生活的全貌,于是就产生了中年危机。而当你不得不面对死亡,你的中年危机可能会更早到来。突发事故,确诊癌症等危及生命的重病;高中友人、父母或兄弟姐妹身患重病等,都可能让你直面死亡。死亡之龙的能量来源,还包括人们忧心忡忡的想法。比如,害怕变老,忧虑青春不再;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担心没有自己,他人就无法生存或成长。
诱因: 疾病、葬礼、事故、失去朋友或亲人、照镜子时发现皱纹或其他衰老的迹象。
反应: 浑身充斥着一种无所不在的厄运感,恐惧症发作,害怕衰老和死亡。恐惧、焦虑可能会演变为身体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和肠胃疾病。这类恶龙还会诱导人们做出冒险行为,在死亡边缘游走。
电影: 这类恶龙喜欢看让人对转世或来世充满希望的电影。比如,《天堂真的存在》( Heaven Is for Real )、《人鬼情未了》( Ghost )以及《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它们还喜欢看庆祝衰老的电影,像是《哈洛与慕德》( Harold and Maude )、《遗愿清单》( The Bucket List )、《为黛茜小姐开车》( Driving Miss Daisy )、《茧》( Cocoon )以及《金色池塘》( On Golden Pond )。
丹尼尔的死亡之龙: 我成长在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家中的话题少不了死亡和来世。当我还是一名步兵军医时,我在自己开着的救护车上,第一次近距离地见证了死亡,这让我倍感沉重。大学期间,我选修了一门名叫“死亡与临终”的课程,我们在课上研究死亡,我还为自己写了讣告。这门课程让我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但是,如果以必有一死的心态去过每一天,那么我们就会更有动力充分利用好每一天。当我的祖父和父亲去世后,我努力活在当下,把每一天都过得更有意义。
工具A:识别生活中的死亡之龙。 你的脑子里是否塞满了关于变老、生病或死亡的焦虑想法?你会用危险的行为试探死亡吗?
工具B:往好的方面看。 知道自己必有一死,可以让你活得更有意义、更有规划,更努力地创造留给后人的财富。珍惜每一天可以帮助你处理好人际关系,让你学会倾听并将心比心,而不是闷闷不乐、忽视问题甚至怀恨在心。
工具C:运用策略。 接受死亡是世间生命的自然一环。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博士在《死亡:成长的最后阶段》( Death: The Final Stage of Growth )一书中写道:“人们之所以过着空虚、没有目标的生活,一部分原因是否认死亡的存在。当你抱着永生的心态生活时,推迟必做之事变得易如反掌。” 26
策略1:列出你一生中想要完成的事情。这些事情一定要有意义。你可以挑选与你的价值观相符且对人际关系有益的事情。
在照顾好自身健康和家庭、过好今天的基础上,专注于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不仅拥有超越当下的价值,也将支持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常常会问自己,做这件事是否会带来永恒的价值?这种做法,让我不会为小事困扰。长此以往,我发现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不过是小事而已。
策略2:列出与死亡有关的好处。以下是我为自己的死亡列出的部分好处:
·我有望与父亲和祖父重逢。
·我再也不会经历堵车。我住在洛杉矶附近,堵车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我再也不会被网络暴力攻击。
·我再也不用纳税。
·我再也不会收到垃圾邮件。
·我再也不用刮胡子,不用处理偶尔的刮伤出血问题。
·我再也不用刷牙,再也不用面对有人拿锋利的金属物体捣鼓我口腔的时刻。
·我再也不用做根管治疗。
·我再也不用经历电脑死机、浪费一小时工作成果的崩溃事件。
工具D:每天都对自己说自我肯定的话。 比如:
“我要过有意义的生活。”
“我要活得充实而无畏。”
“我要全力以赴地过好今天。”
“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别做无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