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你的成长环境让你受到了伤害,或者让你感到生活并不公平。你身边的人心存偏爱,说一套做一套,把你排除在活动和重要决策之外。
诱因: 你为自己或他人感到不公,或者你目睹别人在做你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比如,弗洛伊德之死与少数警察的行为有关,但很多人以此为据,不公平地评判起所有警察。再如,尽管大部分为弗洛伊德鸣不平的人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抗议,但还是有人武断地评判所有抗议者,指责他们是引发骚乱、抢劫的始作俑者。
反应: 居高临下地对待他人,或者对他人进行批评、说教、纠正,告诉他人该想什么、该做什么。
电影: 这类恶龙喜欢看复仇电影,比如《第一滴血》( Rambo )和《飓风营救》( Taken )系列电影,尤其喜欢看《守法公民》( Law Abiding Citizen )。
丹尼尔的评判之龙: 家里7个孩子中,我排行老三。所以,我的内心一直有一种竞争意识,想获得更多关注,让自己显得更重要,并在与公平和评价相关的事情上胜人一筹。成年后的30年间,我一直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在精神病学专业领域的能力,尝试通过脑成像和自然疗法来治疗脑部疾病。我的做法招致大量批评,而批评又唤醒了我的评判之龙,让我变得对同事过于苛责。
我的妻子塔娜身上也有评判之龙。我们初次见面时,她就表露出对犯罪行为的强烈反感。面对罪犯,她仿佛就是法官、陪审员。我曾在寻求判处死刑的谋杀案审判中为辩方作证,她得知后,一度怀疑我的精神是否正常。后来,当她逐渐了解我在脑成像方面做的工作,她的心变得柔软,评判之龙也不再那么极端。尽管她仍然觉得很多罪犯都应该被判处死刑,但现在她更愿意看一看证据了。
拉里·金(Larry King)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工作时,他的制片人曾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出席一档讨论圣弗朗西斯科湾区某个犯罪案件的节目,谈谈我对罪犯脑成像的研究工作。因为我的办公室在奥兰治县,为了下午5点赶到位于洛杉矶的好莱坞的摄影棚,我不得不开车前往。由于洛杉矶是全球交通最糟糕的地方之一,我让塔娜和我一起去,这样就可以使用拼车车道 。但是,当塔娜知道我上拉里节目的原因时,整个往返旅程,她的评判之龙都在向我喷火。
工具A:识别生活中的评判之龙。 你倾向于快速对他人做出评判吗?
工具B:往好的一面看。 评判之龙可以让你获得掌控感,帮助你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同时纠正错误、保护受害者。它们还能指引你的行为,让你做出符合社会利益的选择。和愤怒一样,如果评判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且以恰当的方式进行,那么这种评判是有积极作用的。
工具C:运用策略。 当你要评判他人时,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你进行评判,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还是为了纠正过去的错误?你是否掌握了所有的事实,还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对他人做出假设性评判?
策略1:践行宽恕。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心理学家埃弗里特·沃辛顿(Everett Worthington)长年研究宽恕,提出了关于宽恕的REACH 25 模型:
·回忆伤害(recall the hurt):以不同的方式回忆创伤,不再怀揣受害感或怀恨在心。这种做法会让你从加害者的视角审视问题。
·产生共情(empathize):用从他人视角出发的积极情绪取代消极情绪。尝试把自己带入加害者的角色,想象加害者的感受。
·利他的礼物(altruistic gift):把宽恕作为礼物,送给伤害过你的人。想想你曾经也冤枉过别人,好在对方原谅了你,让你感到如释重负。那就是别人送给你的宽恕之礼。
·承诺原谅对方(commit to the forgiveness):公开表达宽恕,可以重塑内心感受,还可以通过仪式来巩固这种感受,比如写下一份宽恕证明,或者在手上写下一个代表冒犯的词语,然后把它冲洗掉。
·保持宽恕之心(hold on to the forgiveness):当你遇到冒犯你的人时,愤怒和恐惧可能会涌上心头,这时你可能会担心自己并没有真正原谅对方。但其实这只是一种身体的警告性反应,提醒你要小心,并不代表你没有宽恕对方。
策略2:保持好奇。在你草率地评判他人前,想想他们的行为背后有什么原因。他们今天过得很糟糕吗?是刚被解雇,还是刚发现所爱之人罹患癌症?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否杂乱不堪,让他们长期倍感压力?给别人贴上举止粗鲁、毫无风度的混蛋标签,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问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却并不那么容易。
你可能会用批评他人的方式,让自己感觉更好。当你发现自己想要诋毁别人的成就时,你得意识到这些想法可能是出于嫉妒,然后重新审视这些消极的想法,并将注意力转向那些让自己骄傲的成就,避免与他人比较。
策略3:只评判行为,不评判人。一个错误就能让人变成坏人吗?我们都做过蠢事,但没有人愿意只在自己最糟糕的时刻被他人评判。试着退后一步去看一个人的整体素养,而不是只关注他身上的缺点或某个特定的行为。
策略4: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如果你急于评判他人,那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处在你的社交圈之外,你对他们并不熟悉。体验新环境,结识与你有不同经历的人,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更有同情心,还可以帮助你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不是评判他人。
工具D:每天都对自己说自我肯定的话。 比如:
“我用理解取代评判。”
“我不再评判他人,这让我感到身心舒畅。”
“我对受苦之人报以同情,而不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
“我本人就是我想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榜样。”
“我会促进和平,这样世界就会多一份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