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何平教授说,中国当代诗歌的样子是被互联网塑造出来的。我觉得这个说法特别对。中国新世纪的诗歌,确实是从BBS开始,从BBS时代开始,中国当代诗歌就形成了写作和交流的互联网现场。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世纪之交的诗江湖”,我也是“诗江湖”BBS主要的开创和参与者,亲历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当代诗歌的第一发生现场——以“诗江湖”论坛为代表的BBS现场。
中国当代诗歌的样子的确是互联网塑造的,这个话题还可以再展开,如果你不在互联网现场,不了解诗歌在互联网现场的发生和生长状况,就无从知道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也完全不知道中国当代诗歌是什么样的形态。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代诗歌的现场在BBS;现在呢,就在朋友圈和各种诗歌公众号,这就是我们写作和交流的全部现场,也是中国当代诗歌真正的发生现场。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代诗歌的现场在BBS;现在呢,就在朋友圈和各种诗歌公众号,这就是我们写作和交流的全部现场,也是中国当代诗歌真正的发生现场。如果脱离这样的现场,到现在还在试图通过一些文学刊物了解中国当代诗歌,那就完全南辕北辙了,你读再多官方文学杂志,对中国当代诗歌依然一无所知,因为二十多年来,它一直发生在互联网现场。
诗江湖论坛,由诗人南人创建于2000年,南人邀请我和他一起担任版主。它的前身叫“南人的诗歌世界”,是南人自己弄给自己玩儿的。2000年,我们一起创办《下半身》诗歌杂志,发起“下半身诗歌运动”,南人作为《下半身》同人,就把“南人的诗歌世界”改名为“诗江湖”,作为《下半身》的互联网据点,我们在“诗江湖”正式宣布创刊《下半身》并发表作品,“下半身诗歌运动”从互联网展开。后来,“诗江湖”又发展成为盘峰论争之后被称为“民间立场”的诗人们共同活跃的场所,成为“民间立场”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口语诗”写作的大本营。
一开始,“民间立场”的诗人们都在“诗江湖”,后来又发展出“他们”“橡皮”“或者”“广东诗人俱乐部”“唐”“低诗歌”“北京评论”“赶路”等众多论坛,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诗歌的BBS生态,但“诗江湖”始终是最热闹,也是影响力最大的。
“诗江湖”BBS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和效应,我觉得跟“诗江湖”和“下半身”这两个命名有很大关系。这两个命名都有强烈而张扬的个性,从命名开始就塑造了自身的形象。命名的神奇之处往往在于,当你叫了这个名字,你就很容易被这个名字塑造,长成这个名字想要让你有的样子。这群年轻诗人决定把自己的流派叫作“下半身”时,他们并没有往“写性”这个方向去想,所谓下半身,“下”是指“向下”,“形而下”,是在强调要写一种具体而真实的诗歌,强调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写作;“身”是指“身体”,指要写身体在现场的诗歌,写一种更直接更尖锐的有强烈身体感官体验的诗歌。但这个名字一旦形成和被传播,“下半身”同人们就好像被这个命名召唤了似的,忍不住写了很多“涉性”题材的诗。同样,“诗江湖”也是如此,这个名字带有浓烈的江湖气息,因此它几乎不可避免地在现实中也充满了江湖气,刀光剑影,板砖纷飞,流派林立,纷争不断,从有“诗江湖”这个名字开始,尤其是又与“下半身”结合在一起,就奠定了诗江湖论坛从2001至2010年的生态——江湖生态。
不仅有很多诗人在诗江湖发表和讨论诗歌,还有很多人爱去诗江湖看热闹,热闹到多年之后还经常有人告诉我,说那时老去看诗江湖论坛,我也很好奇,你也不写作,对诗歌兴趣也不大,为什么跑到诗江湖论坛看?他们说就是看诗人打架,因为诗江湖论坛上诗人们几乎每天都在吵架,他们说看诗人吵架太好玩了。
诗江湖论坛最好玩也最充满新鲜活力的,应该是在2000年到2004年。那是一种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候的天真,充满了新生事物的新鲜和兴奋,充满了旺盛的生命气息。这种生命气息,可以概括为四个特点:狂欢、自由、反叛、挑衅。
在世纪之交的头几年,诗江湖论坛成了年轻一代诗人的写作主战场,70后的诗人冲了上来,很快80后诗人也冲了上来,年轻一代,更年轻的一代,在这里写作、交流、争吵。
诗江湖的出现,包括它所形成的生态,其实是当代诗人,尤其年轻一代诗人想打破既有诗歌秩序的欲望和互联网初期的自由精神的结合,并且在结合起来之后,变成了一种诗歌个性,一种新的美学发生场域。它的出现并不是中国诗歌的基因突变,其实跟当时真实的诗歌环境密不可分。它首先意味着年轻一代诗人对中国九十年代封闭保守僵硬的诗歌秩序的反抗,互联网的普及,令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可以自由发展的土壤,找到了他们可以呼吸的空气。
熟悉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朋友应该都知道,1998年,中国诗歌曾经有过一场非常著名的论争——盘峰论争,这是继八十年代初期的朦胧诗论争后中国诗歌界规模最大,影响也最深远的一场论争。论争集中爆发于北京平谷盘峰宾馆的盘峰诗会现场,后续论争长达三四年之久。论争的导火索是我写的一篇文章《谁在拿九十年代开涮》,文章对九十年代学院派写作占据主流的诗歌秩序,对学院派诗歌的修辞美学特点进行了批判。这篇文章被迅速转载和流传,把当时中国先锋诗界因美学分野而形成的断裂感拉到了一个更为紧张,一触即发的状态。盘峰会议的主办者,主持《诗探索》杂志的吴思敬先生和诗人林莽闻到了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的硝烟味道,就策划在盘峰会议上,同时邀请后来被会议命名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的两拨诗人,想把这种断裂摊到明面上讨论。果然,会上双方诗人剑拔弩张,唇枪舌剑,盘峰论争就此展开,中国先锋诗界也随即彻底被分解为两大阵营:以“知识分子写作”来命名的,带有强烈修辞化倾向的学院派诗歌,和以“民间立场”来命名的,带有强烈口语特征和平民精神的诗歌。
这种分野一直延续至今。当下的中国诗歌,大概有三种美学体系。除了上述的学院派诗歌和民间立场诗歌,还有官方诗歌体系,所谓官方诗歌,是指谋求发表于官方文学和诗歌杂志,以获得官方文学奖项和体制内文学身份为目标的诗歌创作。
而以BBS为主要形态的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互联网诗歌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延续和放大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诗歌刊物所代表的那种地下精神与自由意志,从一开始就本能地反对一切体制化美学,无论是官方的体制美学,还是学院体制的美学。
诗江湖BBS一开始是“下半身诗歌运动”的发生地,正如前面所揭示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下半身诗歌运动”其实是盘峰论争和互联网时代共同催生的产物,因此诗江湖BBS也很快就成为“民间立场”诗人们活跃的大本营。从八十年代就已经成名的第三代诗人,到当时最年轻的80后一代诗人,好几代诗人活跃于此。他们共同形成了一场狂欢般的写作上的狂飙突进,自由的互联网气息令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极大释放,很多诗人都以每个月十几首乃至几十首的速度和数量进行创作,构成了新世纪汉语诗歌的井喷现象。更重要的是,这种速度和数量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改变,相反,它已内化和沉淀成了这些诗人的习惯和本能。一晃二十来年过去了,相当多的中国诗人一直都保持着这样的写作状态。写作已成日常,随时随地,都可写诗。
另一方面,在诗江湖这样的BBS平台上,如同置身广场,彼此挨得很近,交流变得方便,也变得直接。无论是德高望重的诗坛前辈,还是威风凛凛的诗坛领袖,你只要在诗江湖上贴了诗,就一定会有人觉得写得不好,然后他就有可能直接开怼,直接说这首诗写得很差,完全是一堆文字垃圾。这种非常强烈的碰撞,很容易导致双方更激烈的争吵,本来的美学分歧很容易就变成人身攻击,也就构成了诗江湖上诗人天天吵架的奇特景观。诗人们随时准备短兵相接,随时准备拼刺刀,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强,其实很难待得下去。
诗人骂人确实很具特色,各有风采。有的诗人骂人特别刁钻,如同打蛇一样,直接就冲着被骂人的七寸而去,要的就是稳准狠辣的效果。对诗人来说,往往最怕别人说他没有才华,这是最致命的。所以我见过不少现在看来还挺好的诗人,甚至很有威信的诗人,当年在诗江湖的骂战中,都曾被人用非常狠辣的言辞指认他毫无才华,活生生被骂出内伤。当年诗人韩东骂人,就很擅长这种狠辣的骂法,一个脏字没有,但句句直戳心窝。还有一种呢,是大刀阔斧型的骂法,气势逼人,一砖拍下去,能把对方硬生生地拍得矮三分,诗人伊沙就是这种骂法,可能我自己也是,那会儿我们在诗江湖上都是著名的骂战高手。最low的当然是满嘴脏话,一顿乱骂,这种骂法就会引发群战,一群人上来喷脏话,难看极了,诗江湖论坛很多时候都脏话满屏,害得版主南人不得不一次次打扫现场,收拾残局。
早期诗江湖最大的一次吵架事件发生在我和韩东之间。本来只是我们俩之间的争吵,最后发展成几十位诗人和作家参战,混战成一团。昨天还是朋友的,今天就各自站队参战,在诗江湖上打了七天七夜,热闹极了。诗人杨黎和何小竹也都是我的朋友,他们一看打起来了,决定站韩东,因为韩东更是他们多年的兄弟。八十年代第三代诗歌运动有三大最重要的流派:他们、非非和莽汉,韩东和于坚是“他们”的代表人物,杨黎和何小竹是“非非”最重要的诗人,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私交甚笃。杨黎和何小竹联名参战,要对我下手,得有名目,他们抡出来的板砖第一句就是“他们非非,同气连枝”,八个字交代清楚了参战理由,非常古雅,很有武侠风范,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当时的年轻诗人尹丽川和李红旗都是韩东的好友,与韩东感情甚深,但他们又都是“下半身”的同人,是我的诗歌发小,怎么办呢?含着泪也得和我一起打韩东;诗人伊沙一开始也找不到名目参战,因为他早期的写作受韩东和于坚影响较大,那时他私心里还把韩东视为师傅,不好出手打韩东,想帮我也没有理由上来打,看到杨黎和何小竹出来了,那就行了,不能打韩东还不能打杨黎何小竹嘛,抡着板砖就上来了……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几年以后,有一次我和诗人、小说家金海曙一起吃饭,聊起这场论战,我说当时吕德安很生猛啊,第一天晚上就冲上来追着我骂,海曙哈哈大笑,说“那不是德安,那是我,我用德安的名字来骂你的”,好嘛,我这才知道骂我的是金海曙不是吕德安。吕德安和金海曙都是八十年代福建“星期五诗社”的成员,与“他们”有深刻的文学联结。在诗江湖上打了七天七夜之后没多久,尹丽川去成都,见到了杨黎,杨黎在饭桌上让尹丽川给我打电话,他在电话里真诚而无辜地问我,“浩波啊,我们两个怎么打起来了呢?”
我现在已经很多年不骂人了,都已经快不会了。有时候想起诗江湖年代的板砖横飞,战斗欲和战斗力爆棚,简直觉得恍若隔世,我现在怎么就不会了呢。可见媒介是多么重要。论坛时期的诗人,以彰显个性为能事,在创作上,也大都标举自己的文学个性和风格。而现在诗人们在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发表和交流,一下子都变得温文尔雅起来。现在也有很多年轻诗人,90后、00后,很多,但没有一个像当年诗江湖上的年轻人那么好战,那么好勇斗狠,一个都没有。看不惯就拉黑,懒得争吵。大家都更潜心于自身的创作,更专注于每个诗人的具体文本。
但有一点没有变化,今天的汉语诗歌创作依然活跃,诗人们依然在大量创作,积极交流。从论坛时代到朋友圈公众号时代,诗人们已经习惯了互联网的生存方式。在社会大众看来,诗歌是被边缘化的文体,诗人是被边缘化的人群。但对真正的诗人来说,这种被主流社会放逐的边缘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诗歌本来就应该小众,在一个小众的空间里创作与交流,离大众的功利世故远一些,更在意创作本身,更在意诗歌美学的发生与发展,足矣。
而如果不能从互联网的角度,不能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BBS的现场到现在朋友圈公众号现场来阅读了解和看待中国当代诗歌,那么你对中国当代诗歌就一无所知。如果你是通过正式出版的文学杂志来读诗,那么你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的了解就很片面。我经常接到一些年度诗选的约稿,他们向我约稿的时候都会要求我把这一年发表在正规刊物上的诗给他们,而且还要注明出处,我看到这样的约稿很惊讶,我很想告诉他我没有发表,我对发表兴趣不大,我就发表在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这就是我发表的地方,你爱选不选。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你要选一本诗歌年选,却非要跑到那些传统的地方选,而对诗歌真正的发生场域漠不关心,一无所知,这很滑稽。
(作者系诗人、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