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专题是去年十一月“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上海站)的部分成果。本期工作坊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金理教授召集,议题是“回望论坛(BBS)时代的文学”。网络论坛时代的文学,发生在世纪之交网络文学草创期。但如果当事人不回忆不讲述,后起的网络文学研究者可能就会以为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被少数巨型网文平台垄断?网络发布和纸媒发表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许多曾经重要的网站时过境迁会打不开而无法还原历史现场。可以说,活到今天的大型网文平台都有它们的“小”时代。而在它们的“小”时代,也是社区、论坛或者BBS蜂起的时代。因此,好几年前,我应首都师范大学许苗苗教授之邀为《热风》网刊撰文时曾涉及这一论域,用的题目是《行将隐失的证词》。和之前几期《现场与立场》不同,本期议题不算追逐文学风向,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史,论坛时代的文学是不能缺失的一环,包括追溯今天的“新大众文艺”的部分线索。
纸媒文学的历史遗存可能散落在地下考古现场、博物馆、图书馆、个人书房以及孔夫子旧书网等,是有“实物”的。而论坛时代的文学遗存,可能只存在于沈浩波、黄立宇、周嘉宁和夜×等,这些参与者的记忆或者有心人的备份。故而,本专题也算回应“新大众文艺”,从基本史料做起的一种文学备份和备忘录。还不仅仅如此,重提“论坛时代的文学”,某种意义上,接续的也是网络文学保有的现代文学的一条隐秘精神线索。
2004年网络文学有了盈利模式以后,网络文学不只是行业发生变化或者网络生态发生变化,也包括解释系统发生变化。此前此后,无论是网络文学生态,还是网络作家的构成,还是解释系统,均大相径庭。“论坛时代”,其实不只是“论坛”,也包括各种未被资本征用和改造的文学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2018年3月29日,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阅文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上公布了包括《间客》(猫腻,2009)、《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痞子蔡,1998)、《悟空传》(今何在,2000)、《大江东去》(阿耐,2009)、《诛仙》(萧鼎,200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辛夷坞,2007)、《斗罗大陆》(唐家三少,2008)、《飘邈之旅》(萧潜,2003)、《步步惊心》(桐华,2005)、《家园》(酒徒,2007)、《繁花》(金宇澄,2012)、《回到明朝当王爷》(月关,2006)、《鬼吹灯》(天下霸唱,2006)、《复兴之路》(wanglong,2015)、《斗破苍穹》(天蚕土豆,2009)、《巫神纪》(血红,2015)、《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2006)、《盘龙》(我吃西红柿,2008)、《全职高手》(蝴蝶蓝,2011)、《神墓》(辰东,2006)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20名优秀作家”。但是,遗憾的是,比如安妮宝贝的“短制”,韩寒的“杂的文”,这些活跃的“网络作家”的作品,均未进入20部优秀作品。显然,存在一个被逐渐缩小的“网络文学”概念——逐渐被资本垄断重新定义的“网络文学”向前倒推出来的“推选结果”。我们可以对网络文学20年做观察,从盛大,到腾讯、百度、阿里、掌阅等,每一次资本的强劲注入,都是“网络文学”重新被定义,一直到现在将起点辽阔的网络文学收缩在不断制造爽点和阅读快感的类型故事和爽文。(何平:《行将隐失的证词》)
“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上海站)以“回望论坛(BBS)时代的文学”为题,其实是修复,是打捞。金理在他编辑的《文学》中也做过类似的专题,希望参与论坛时代的当事人与见证者,通过他们口述的方式来打捞和修复隐失的网络文学部分。我在讨论“文学新浙派”时,曾经发现黄立宇创办“新小说论坛”观察网络空间对文学资源有再分配的能力,也有自定义中心的能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北京、南京和长沙作为中国文学的活跃地带,有的是因为在地作家,有的是因为在地的文学媒体(比如《作家》之于长春、《山花》之于贵阳、《天涯》之于海口、《花城》之于广州等)。网络时代则自由得多。2001年5月,黄立宇创办“新小说论坛”。据黄立宇回忆:“首先是浙江省内的作家,像艾伟和夏季风,后来来了湖北人李修文,那个时候他的长篇小说《捆绑上天堂》和《滴泪痣》已经诞生了,接着又来了《收获》编辑叶开。”据黄立宇回忆,“那是新小说论坛的一个鼎盛时期,聚集了中国最富活力的一批作家”。除了各自张贴小说、跟帖发表评论以外,“通过这个聊天室,我们每周举行一次文学主题研讨会。最成功的要数‘艾伟作品研讨会’,提前几天就把艾伟的小说贴出来,让大家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和讨论,然后确定几日几时,在聊天室准时开张,应者如潮。那真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研讨会,来的人太多了”。
如果把论坛及类似的网络文学现场考虑进来,可能网络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网络文学从大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脱钩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就不是今天这样叙述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金庸客栈、榕树下、天涯社区这条线索,是我们今天做当代文学和网络文学共享的文学现场。更重要的,像沈浩波、黄立宇、周嘉宁和夜×等,他们的网络文学实践,和我们今天讨论的网络文学几乎无法并轨——少数的、强调个人自由表达和文学创造的诗歌论坛和小说论坛,尤其是诗歌论坛曾经爆发性地增长,以至于成为1986年中国现代诗群大观之后群体性的诗歌景观。这一块基本没有被编入传统的、经典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系统。因此,做这个专题,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做更多的田野调查工作,然后再对所谓的中国当代文学做宏观和深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黄立宇:《当年,他们灿若星辰——新小说论坛始末》,《西湖》2017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