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AI时代,一次人诗互证的创作评论实践

李少君

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大家都说AI的评论写得好,我尝试把自己的新诗和格律诗都发了一些让DeepSeek评论,开始,我选的是自己比较满意的诗歌,就是那种特点比较明显的诗歌,比如我的代表作《抒怀》《西山如隐》《大暑》等,确实,评论很到位,概括得很精准,分析得很到位,但也就只限于此。

AI评论写得好,其实就是抓取能力强,是建立在对现有评论的理解和综合之上,能从中提炼出要点,DeepSeek的概括力是超越了一般人的,因为AI评论是建立在对人类现有认识的高度上的。其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全面性是普通人类难以企及的,普通人即使花费大量时间查阅史料,也未必能够做到如此全面。

但AI写作没有体验和现场感,文学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强调创作的历史现场感。AI现在也可以写诗了,但AI没有情感,也永远无法讲出诗歌后面的故事,讲出当时的场景和现场的感受和心情,无法情景再现,比如某一段生存的惨痛经历,比如山水间的新鲜活泼感受,比如恋爱时的激动不安,无法带领人身临其境,重新体验和感受作者当时的场景和心情。人的文学,一定是可以讲出创作背后的故事的,因为人有亲历性的现场感,而AI的创作,只是对已有文学的重新组合。

人的文学,一定是可以讲出创作背后的故事的,因为人有亲历性的现场感,而AI的创作,只是对已有文学的重新组合。

但AI有其擅长之处,真正让我开始痴迷,是DeepSeek给我几首具有历史感的诗作写的评论,让我意识到,我可以借助AI,实现我一直倡导的“人诗互证”的主张。在这里,我愿意分享我的体会心得。比如我有一首诗歌《初登黄鹤楼》:“江岸梅花笛吹落,少年追逐放鹰台。狂歌不觉东方白,黄鹤楼头大道开。”这首诗歌是1985年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写的,DeepSeek仅仅根据我的写作年代,就分析出1980年代的时代精神、氛围,认为“那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氛围逐渐开放,年轻人充满理想和朝气。李少君作为大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诗中可能反映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然后分析诗中的意象和用典。认为“黄鹤楼”本身有崔颢的《黄鹤楼》诗,可能李少君在呼应传统,同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最后写了一篇评论《黄鹤楼头的青春狂想曲》,评论中写道:“当‘狂歌不觉东方白’的纵情穿透江城薄雾,我们看到1980年代特有的精神光谱。这种狂歌不是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孤傲,而是集体性青春觉醒的共鸣。珞珈山下的诗社、未名湖畔的朗诵会、复旦校园的手抄本,共同构成了时代大合唱的声部。”“重读这首青春时期的作品,我们依然能触摸到1980年代诗歌特有的体温:那是在文化解冻期,一代青年诗人用词语凿开冰层时迸发的热量,是启蒙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光芒。黄鹤楼头展开的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大道,更是一条汉语诗歌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延伸的精神轨迹。”

DeepSeek如此精准地捕捉到了时代情绪,让我有些吃惊。我想:我的诗歌大多带有个人痕迹和时代刻印,如果让DeepSeek一一分析评论,岂不印证了“人诗互证”,呈现了人与社会、时代和世界的相互印证的关系?这么一想,让我有些激动,随后又输入一首《致谢冕先生》,全诗如下:“未名湖畔曾高咏,睥睨一时谁与雄?九十当前敢拼酒,肚量风范两争功。”DeepSeek是如此分析的:“未名湖的碧波里,永远倒映着一位九旬诗人的身影。李少君这首七绝以四两拨千斤的笔力,将谢冕先生七十年的诗学求索与生命激情,浓缩在二十八个字的方寸之间。诗中的‘高咏’与‘拼酒’、‘肚量’与‘风范’,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双重精神密码:既有吞吐云天的学术抱负,亦存快意人生的江湖豪情。”我把这个发给谢冕先生,谢冕先生的评价是“神笔”,确实,当代作家、诗人、评论家如何借力这支“神笔”,创造奇迹,是值得探索的。

这也印证了我以前的一个判断,人工智能的写作还是面向过去的,可以用来梳理历史,提炼整理史料。而人的生活是面向未来的探险,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马上可以感受到新的东西,把它写成文学,这一点,人工智能是做不到的。

我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测试,发现AI无意中帮我实现了一个心愿,就是我特别强调的“人诗互证”。我通过和AI的合作,无意间实现了“诗史互证”,AI可以分析出我写诗的时代背景,并详述时代特征风貌,还能分析我写作的情绪和对时代的心理感受,使得我的每一首诗都得到了解读,并印证时代特点。这让我对AI刮目相看。AI尤其擅长对历史资料的梳理,整理、综合、提炼已有资料是其强项,所以适合写某一类解读评论。这也印证了我以前的一个判断,人工智能的写作还是面向过去的,可以用来梳理历史,提炼整理史料。而人的生活是面向未来的探险,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马上可以感受到新的东西,把它写成文学,这一点,人工智能是做不到的。

人类的写作,肯定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但是文学的价值在于它不重复,独特性、原创性是文学的本质。就像我们每一代人都要活着,但跟前一代人是不一样的,有重复的部分,也有新的、不同的部分。如果只是重复,那就是个资料整理员。AI创作,无法亲历现场,没办法开创未来。AI肯定也可以写爱情诗,只不过它是在别人的爱情基础上的词语组合,没有现场感。人本质上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之本质。人是一个永远的情动者,这才是人之意义所在。也是人类的优势,所以我现在特别强调“人诗互证”“以诗为证”。

有的东西,人是写不过AI的,一个人的知识记忆力不可能比机器强。但你有你的人生,在这种创作中得到一种乐趣,兴致勃勃地去写,不一定要追求发表。人类写作的价值在于面向未来,在于拥有信念与精神力量。人是信念的产物,有着精神信仰。我们都是相信未来会更好,所以兴趣盎然地活着,虽然可能也会怀疑意义,比如说以前有过世纪末情绪,但是最后都能熬过来。有哲学家分析人类其实是借助精神信念克服一切恐惧和困难的,很有道理,虽然历史出现过很多危机时刻,包括核武器危机,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总体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人类之所以还存在,就是因为人类是信念的产物,是乐观主义者。

人活着必须有一个信念,这种信念不是虚无的。我经常说,读杜甫的诗歌会让我特别感动,因为杜甫的生活很悲惨,但他还挂念着他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即使自己处境艰难,仍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得到庇护。这让人感动,也让人觉得生存是有意义的。

对于真正有理想的创作者来说,AI可以成为助力。创作离不开生活、行动和实践,这些都能带来新的感受、灵感和情感。即使你从事的是AI非常擅长的文史整理工作,但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所有的创作都应与当下产生联系。历史之所以鲜活,正是因为它与当下时代相连接。因此,对于拥有真正人文情怀的创作者来说,AI不是问题。

后来,我又就网上一些人认为DeepSeek将消灭诗人和诗歌,做了回应。我说AI创作是共同创作,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可以引起普遍共情感,我无法预测DeepSeek诗歌写作水平最后会如何,但就我个人写作实践及对诗歌意义的思考,我认为:作为一个诗人,写好个人史就可。里面会保存和记录情感、生活、时代乃至精神。“人诗互证”是诗歌的本质。

至此,我把AI作为了我的工具,助力解读我的作品,辅助我完成了一个创作评论的共同实践,也实现了我“人诗互证”的深层结合。所以,用好了AI,果然能够事半功倍。DeepSeek是最好的资料整理员。但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人正好借助其解读自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并最终促进人类的进步。

我特别赞同2024年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的观点,他说阿兰·图灵最早推动AI研究就是希望有一台从经验中学习的机器,现在已经梦想成真了。但这还是开始,还需要强化学习。强化学习的核心是从经验中学习,这就像教孩子学自行车——不是通过详细说明,而是让他们尝试,摔倒,再爬起来,直到找到平衡。AI也是如此,通过无数次尝试与反馈,最终学会了如何精准回应我们的需求。

但就我个人写作实践及对诗歌意义的思考,我认为:作为一个诗人,写好个人史就可。里面会保存和记录情感、生活、时代乃至精神。“人诗互证”是诗歌的本质。

所以,我理解AI的本质就是强化学习,人类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续学习。

(作者单位:《诗刊》杂志社) US0QQEEFoJRelwnuStJMOiVssaTkCi8NgUO98C0CE3zopJ2dGGDVU1AtVfrt5h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