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访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与观影

谢飞 王垚

一、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与阅读

王垚(后文简称“王”): 咱们还是从您最近几年的一些工作开始聊吧。您整理编校完成 了您父亲的《谢觉哉日记》,之前选编的《谢觉哉家书》出版了增订本,在高教社出版了《电 影导演创作》教材,另外还出版了您学生时代的观影笔记,以及学术文章自选集。 [1] 您最近集 中整理这些历史档案,有没有带来对家庭和对自己的新认识?

谢飞(后文简称“谢”): 退休以后总结过去的生活和工作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开始整理父母的东西是比较早的,2012年左右先是发现了家书。我家乡那边有个三哥(谢放),年纪比我大很多,他1937年就到延安参军了,1980年代跟着我母亲去整理过老头子的日记和东西。他去世以后,他们家里把他保存的一些东西给了我哥哥(谢飘),我才发现里面有1920年代起我父亲写给家乡夫人和孩子的很多信件。我父亲有两个家庭和两拨孩子,过去我们也有些交往,但对父亲跟他前一个家庭的交往一无所知。把这些信件整理了之后,加上后来给我母亲和我们这些子女的信,以及到1950年代给家乡的一些信件,收在书里一共155封。我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序叫《读懂父亲》,里面写因为我们是差50多岁的“忘年父子”,他健在的时候不可能给我讲这些事的。我读了这些信才知道老爷子从包办婚姻到参加革命的过程,他是怎么处理这两个家庭的事的。这本书出版到现在还是很受欢迎的,卖了10万多册。接着我又在整理我母亲的一部口述自传,其实是她90多岁时的一个记录,也出版了。 [2] 我还一直在整理我父亲的一些书稿,之前出过一个杂文集 [3] ,但是我是想再挑一些现在还比较有价值的文章,比如从在延安时候到解放以后他写了很多关于青年修养、学习方法的文章,这个我还在慢慢编。再就是我父亲的日记,当年我母亲把他解放前的日记出了 [4]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直没整理出版。我花了好几年终于都整理完了,签给新华出版社,而且还是拨了钱的国家重点图书,不过现在都已经审了两稿了,中央文献那边还没有定稿。在孝敬父母这件事上,除了看病养老很重要,他们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不能丢掉,要能开掘出来。这些弄得差不多了才转向了我自己的总结。退休了终于有时间了嘛。

王: 您是哪年退休的?

谢: 正式退休是2014年办的,其实我70岁就该退休了,返聘延长了好几次。我后来也经常回学校讲导演创作课,后来是2019年我又把这个课讲了8个半天,也把视频录下来了。本来是打算做慕课的,但是后来发现慕课在网上也没有多少播放率。后来就趁着2020年疫情在家把课程整理成文字了。这样做一个教材也不错,还可以当自学的辅助材料。我是在做这本书的时候才比较深入地接触了出版行业,我发现纸质书现在越来越艰难,除了教科书,一般人很难坐下来把一本纸质书读完,现在都电子化了。出版社也都挺难的,以前图书流通靠新华书店,现在靠网络。编完这本教材我又开始编我15岁到20岁时候的看片笔记,整理完了之后有470部,厚厚一本。找了两家出版社,他们都反馈说这60年前的电影没几个人知道,没人感兴趣的。所以后来我自己在网上搜索,找了一家出版社,然后跟他们联系,网上签的约。

王: 他们知道您是谢飞导演吗?

谢: 知道的。他们一开始说给我在香港地区或者新加坡出,但是国内不好卖,最后找了一个方案,就是出版社按光盘出,卖的是光盘,书作为赠品,这本书大概花了4万多块钱,他们帮我编辑排版,送我几本样书,因为我要求四色印刷,后来还加了钱。印刷厂也是他们介绍给我的,我问印刷厂成本价多少,说是书23元一本,光碟3元,加起来26元,但是定价86元,我一算卖一本我能挣很多钱的,所以我就印了2000本。这个又花了差不多10万元的样子。因为这个不是按书出版的,没法去网络平台卖,我就自己卖,放在校史馆礼品店卖,我出去讲课的时候也带一些卖。

王: 我看您微博还开了个网店卖书,那个店只 卖这本书。

谢: 网店是我儿媳妇做的,那个网店特别麻烦,不能直接贴链接,只能扫二维码过去,付款也挺费劲的。用尽各种方法现在也就卖出去1000多本。所以我就明白了,作者拿纸书版税收入特别少,你看《谢觉哉家书》卖得已经很好了,我现在收入也还不到40万元,一本书我得4块钱。定价虽然是68元,但是你到京东经常就是38元,甚至28元,说明它就是五折甚至四折就卖给电商平台了。所以说时代已经不一样了,纸媒已经被电子书、被网络取代了,想让更多人看到就干脆直接上网,有人想看下载就行,何必去费那个劲再做成纸质书呢?最近几年我也意识到,我们成长的时候就是看纸质书,到剧院看舞台演出,看胶片电影,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进入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看戏也不用去剧场了,胶片也消失了,所以整理这些过去的东西,还有点价值的东西,是需要把它数字化的,而且能够放在网上展示、保存。

我最近开始做的一件事是催着学校趁75周年校庆建一个电影教育博物馆,后来学校说没法设新机构,这就又做成校史馆资料库。我去学校和图书馆、计算中心等部门都开了好几次会了。我的想法是,需要把各系存的各种教学资料,还有片子等等,数字化以后先在校内网络上开放,然后再向社会开放。现在是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马上要来的是AI时代,我们总结过去有价值的东西还是很有必要的。我准备把我个人的、学院的,以及第四代导演的,甚至中国电影的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都逐步整理出来。

王: 您现在还读纸质书吗?还是看电子书?

谢: 都不读了,老花眼了嘛,现在都是靠听书,微信读书里头听。

王: 您都听什么书啊?我看您在豆瓣上写,听 了沈志华老师的《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

谢: 那本书我听都听了3个月,主要是太长了。其实我也有听小说,比如前些年拿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主角》,我听了就觉得很不错。那个作者之前写《装台》,这部写秦腔女演员,肯定是很有剧团经验的人。 [5] 上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有一部藏族题材叫《雪山大地》 [6] ,因为我拍过两部藏族题材的电影,所以很有兴趣,听完了也觉得不错。那个作家生在青海藏区,爹妈是援藏干部,他应该是懂藏文的。他写汉族干部在青海藏区的故事,一个是从游牧民族的小孩子要上学,上学之后就发生变化,还有一个是要去治深山里的麻风病人,选的都是挺有意思的一些事。但是这本书有个很大的问题,我也在豆瓣上写了, [7] 就是作者虚化了历史背景,从1950年代写到今天,他完全不讲背景发生了什么。比如他写1958—1959年青海藏区突然接到内地指示说,有几个孤儿院没饭吃,养不活孩子,希望送到你们这里来,然后一批汉族孩子就来了。但是他绝对不讲为什么汉族城市地区孤儿院没饭吃。后来的“文革”历史也不写了,只写省级干部被下放到他们这里当老师。这是属于真实的大时代背景下虚构小人物的方法,但是不写真实历史,作品的分量就会差不少。我就没闹懂,这个是作家主动如此吗。所以我还是读小说的,不过中短篇读得不多。

王: 您选小说听,主要还是追茅盾文学奖吗?

谢: 我不拍戏之后就不太关心文学了,忙于教学嘛。而且1980年代那种全社会读文学的状况也没有了,报摊上那些文学杂志也不见了。我还以为都停刊了呢。去年平遥电影展那个迁徙计划让我当评委,结果一下子给我发来了84篇小说,选15篇到现场去推荐。我说这咋读啊我肯定读不完,他们就说让我看看梗概就好。我一读才发现,《十月》啊,《收获》啊,《上海文学》啊这些杂志居然还在办,还有好多小说在发表。里面肯定有些作品还是不错的。后来评委讨论的时候我说我没法发表意见,没读原作。不过这件事至少说明还有很多作家在自然地成长,还在发表作品。像过去我们三、四、五代导演跟作家关系都非常好,到六代就是导演自己写了。未来我还是希望,虽然社会上大家都不怎么读小说了,但是作为导演还是要读。

二、重提“电影的文学性”

王: 我也很想跟您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您 在最近几年的一些采访里面,还有豆瓣发的一些 文章里面一直在强调要重视电影的文学价值。 [8] 尤其是您也在文章里提到了张骏祥当年讲的“电 影的文学性”问题。我2022年就这个问题做过一 些史料 [9] ,结果我才发现张骏祥谈“电影的文学 性” [10] 其实非常直接和细节地去回应张暖忻“电 影语言现代化” [11] 问题,比如咱们导演系特别喜欢 的《舞会上的小提琴》( Les violons du bal, 导演: Michel Drach,1974),张暖忻那篇文章是当正面 例子讲的,但是张骏祥对这部片评价就不太高。我 引用一下齐伟老师的观点,他说张骏祥谈的“文学 性”,其实是“思想性”。 [12] 那您以及其他第四代导 演,当年一直在提倡电影语言现代化,讨论电影的 本体论问题,反对电影“综合艺术论”,强调电影 就是电影,电影要电影化。但是过了40年,您又回 去谈“电影的文学价值”,那您现在讲的“文学价 值”跟1980年代张骏祥讲的到底是不是一个概念? 或者说,您用“文学价值”这个词想说的是什么?

谢: 我们当年在1978—1979年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很多全世界的电影,比如法国新浪潮等等,他们已经把电影的形式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一方面是影像的写实主义,一方面是蒙太奇的时空自由手段,这就让张暖忻他们深受刺激。“文革”时期我们拍的电影其实是古典好莱坞那种室内戏剧式的电影,强调戏剧冲突,讲究人物造型美,像照相馆似的雕琢灯光。我们在那个状态下,就很想突破,张暖忻的“电影语言现代化”讲的无非也是长镜头、时空交错、彩色黑白混用这种形式技巧。1979—1980年,两代老导演突然焕发青春,10年不许拍戏突然可以拍了,拿出来的片子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归心似箭》(导演:李俊,1979),当时一片叫好;还有些片子比如《吉鸿昌》(导演:李光惠、齐兴家,1979)、《北斗》(上部1979、下部1980,导演:周予)、《李四光》(导演:凌子风,1979),当时老导演们也兴奋得不得了,因为终于拍了一批还像样的电影,观众也很喜欢。而我们第四代是“刚出新声”,实际上作品也就《小花》(导演:张铮、黄健中,1979);然后就是《生活的颤音》(导演:滕文骥、吴天明,1979)和《苦恼人的笑》(导演:杨延晋、邓一民,1979)。《苦恼人的笑》用了各种各样的荒诞手法,《生活的颤音》是非常极致地写了“四五事件”,所以我们觉得这两部特别新,他们老一代的那几部虽然也不错,但就是老派。

张骏祥讲话那次应该是在1980年3月或者4月,在新桥饭店开了个导演创作会,看完片子进行讨论。他很明确的观点就是电影语言没有现代化和过去化,因为电影连100年的历史都不到,所以说“电影语言现代化”这个命题是不科学的。他觉得当时第四代的这些作品内容不结实,所谓“文学性”,今天讲无非也就是情节、人物这些基本要素。当时我们谁也没说服谁,他们很是欢欣鼓舞,我们这边就有了北海读书会。北海读书会就是我们这些人一起吃了个饭,说老同志们老是聚会吃饭,咱们也得聚。

王: 这个“老同志们”都是谁?

谢: 就是李俊、谢晋他们。

王: 所以“北海读书会”的动机就是,老导演 们吃饭不叫您这些四代导演?

谢: 当然啊!他们那时候看我们就是一帮当了那么多年助理的小孩儿,刚拍第一部戏,《小花》时黄健中还是副导演(王:联合导演)。我和郑洞天的《向导》也是那次放的,结果老同志们评价就一句话“小孩儿们还能拍宫廷戏呢”。因为里面拍了一段清朝宫廷嘛,这算是夸我们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场面还算过得去,别的没有任何新意。老同志们还说《小花》还不错,但是觉得唯一的突破就是写了个兄妹情,因为以前都是拍战友情、革命情;《苦恼人的笑》优点是荒诞手法,《生活的颤音》优点就是“真实”。

当时我们很多人还没拍第一部戏,所以吃饭时候我们就说要“发愤立志”“勇攀世界电影高峰”,就写了那几句话。 [13] 当时我们说好了,以后大家谁要有权力拍戏了,剧本方面大家一定要不讲情面地提意见,让他改好,但等到片子送到北京,大家都要去捧场,要写文章夸。我印象中后来是于本正拍了《等到满山红叶时》(1980,导演:汤化达、于本正),我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夸他。

王: 我都不知道您还写过这篇影评,发表在哪 儿了?当时编文集应该给您收进去。

谢: 我自己都忘了,很短的一篇影评,报纸豆腐块儿那种。“北海读书会”主要的意思就是我们大家得“抱成一团”,里头杨延晋和张暖忻算是核心。张暖忻当时还没有作品,就是给《李四光》写了剧本,也算有过创作经验了。在这之后她才拍了《沙鸥》(1981)。当时我们觉得,电影语言现代化就是要新,张骏祥讲文学性就是老调重弹。但是等我到了60多岁时,你看我现在就老在讲这个,因为我到了中老年之后才明白,电影的内容是最根本的,形式是第二位的。现在我的观念是,电影创造了活动影像是一大发展,但它是一种外在形式;故事片就是人类从小说到戏剧的、传统的戏剧性叙事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手段当然可以不断完善,但内容还是戏剧性的。我总结自己中学时候看电影的笔记,才发现我自己写得长的,还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经典作品的改编电影。一个好的故事片编导,童子功就应该是对人类的戏剧性叙事作品进行充分博览和深入研究。中国的就是戏曲、话本,至于现代小说,去年做活动的时候刘恒说,小说这个形式是五四以后才慢慢进来。总之就是,三、四、五代导演最立得住的作品都是站在文学肩膀上的。比如《芙蓉镇》,虽然古华的小说在文学界评价不高,但是人物和故事都是他虚构出来的,再被谢晋拍进电影。

王: 您现在回过头去看,对《苦恼人的笑》这 类特别重视形式的片子会不会发生评价的变化?

谢: 会差一些。《苦恼人的笑》《小花》这种影片在当时那个时代很有价值,但是表现的社会内容、历史内容都没那么有分量,更谈不上表现人性的层次。

王: 那么《广岛之恋》这种对四代导演产生了 很大影响的片子呢?

谢: 一定要肯定的是这些片子在电影艺术的发展成长中的作用,法国新浪潮是让个性的、先锋派的艺术思想进入,对电影起了很大的形式完善的作用,价值就在那儿。形式在胶片时期已经发展到一种极端了,但是现在的世界变了,网络出现以后这个中、短、长篇的叙事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区分了。现在电视剧、网络剧的长篇幅的叙事越来越重要,而这种长度的叙事已经容不得你依靠新颖的形式。我们要寻找网络时代的视听戏剧性叙事的形式,还是得回到人类历史上的戏剧性叙事的主流经验里面,强调对过去文学经验的继承。陈丹青之前说电视连续剧是21世纪的长篇小说,我特别同意这个观点,因为现在人们读纸面上的文学越来越少,但是用视听把它搞出来之后,反而达到了长篇小说的分量和影响力。《绝命毒师》( Breaking Bad ,2008-2012)就堪比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男主角“老白”这个人物,跟雨果《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相比,没有什么逊色的。这个用视听手段塑造的人物,花了5年时间,近100集这么大的体量。这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发展。你要说现代化,现在也挺火的VR,这种形式里面的导演怎么调度、怎么剪辑?这种形式的变化都会带来新的技术课题,这些技术的“现代化”永远要求你有新的形式,但是要搞好内容,还是得回到视听叙事的基本原则和历史经验。

电影的内容是最根本的,形式是第二位的。现在我的观念是,电影创造了活动影像是一大发展,但它是一种外在形式;故事片就是人类从小说到戏剧的、传统的戏剧性叙事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手段当然可以不断完善,但内容还是戏剧性的。

三、做一个互联网时代的电影观众

王: 您现在看这些视听作品是怎么样分配时间 的?电影您基本上都是在您的85寸大彩电上看的 吧?有多少是去电影院看的?有没有拿移动设备, 比如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看的?其他的比如电视剧、 综艺节目之类会看吗?您看不看短剧?

谢: 我整理观影笔记的时候发现,我年轻时候看电影就是每周一部,那五年里,高中三年大学两年,都是这个频率。还有就是看戏,每个月看一部,五年里我记了61次戏。当然现在都是在电视上看舞台录像了。所以青少年时候看电影、看戏,这个“童子功”我还是有的,尤其是看完都回去写自己的感受,还要查资料。我记得1961年暑假我写了一个读书笔记,就是因为刚看完《白痴》( Идиот 1959,导演:Ivan Pyryev)没多久,我暑假就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了好几大本,《穷人》《地下室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后来我这个观影笔记就停了,再开始记就是2014年用豆瓣记,主要是为了怕忘了自己看过,就打个星,然后写几句想法。因为那个时候我经常发现有个想看的电影,一打开看了一会儿发现自己已经看过了。我看电影基本是网络下载,然后在大电视上看。现在基本上不去电影院了,原因是一个是大电视已经很好了,再一个是有些电影一次看完太累了,尤其是一些西方的艺术片,两个半小时、三个小时,闷得要命,我分成三四次看完正好,也不会太累,而且看完了也能给一个整体性的评价。有时候一天看一部,比较忙了可能一周才看一部。我都是自己在网上下载,一两个G的片源其实质量都很不错了。

我去电影节的时候会在电影院看几部片子。现在正在上映的特别火的《还有明天》( C’è ancora domani ,2023,导演:Paola Cortellesi),我在平遥电影节看的。去年12月在三亚待了10天,后来有几天住在红树林酒店,就到那个电影院看了《好东西》(导演:邵艺辉,2024)和《破·地狱》(导演:陈茂贤,2024),大银幕效果很好,但是观众也就两三个人,所以跟我在家看其实也没什么区别。现在我很少看国产片,因为现在国产片都是以娱乐为主嘛,我也没觉得有特别的欣赏价值。我自己偏好看的是历史片,还有一些小国家的片子。电影节得奖的片子我也会找来看,不过都会晚差不多一年才能看到。奥斯卡颁奖之前我找片子来看,我最想看的就是外语片提名那几部嘛,结果一搜《我仍在此》( Ainda estou aqui 2024,导演:Walter Salles)和《拿针的女孩》( Pigen med nålen 2024,导演:Magnus von Horn),我在平遥就看了。我比较喜欢的是《秘密会议》( Conclave ,2024,导演:Edward Berger)。

王: 您看电影还真是挺自律的。

谢: 电影我都是白天看。晚上就是看体育比赛。偶尔看一些舞台演出的录像。都是在B站上看。可以投屏到电视上。B站我每天都要看,除了看首页热门推荐,我还在B站看新闻,特别快,比如特朗普的演讲、马斯克的采访,几个小时就能看到字幕版本的,还有一些世界大事的深入解读。

王: 您都不看电视新闻了吗?

谢: 以前会看上海卫视的六点新闻。那个里面国际新闻比较多。我还是很关心世界大事的。B站会比较深入。比如徐德智(B站ID:徐德智在联合国)每天就报道联合国新闻,他今天采访了谁,某一个什么表决是怎么回事,等等,我就特别爱看。

王: 您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在B站上?

谢: 晚上总得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然后七点半之后要是有好球赛,就看球赛了,球赛不好看我再回去看B站。

王: 您看不看短剧?

谢: 没怎么看过,没有完整看过任何一部。我知道是三分钟到十五分钟一集,看完几集之后开始收钱这种。

王: 您绝对不交钱是吧?

谢: 主要是不想费事儿。总之我就是通过B站看看世界新闻,然后等有空了,尤其是白天比较闲的时候我就下载一些电影,我现在下的还有20多部没看,都是豆瓣评分在7分到8分的电影。

王: 您还是根据豆瓣评分来选电影?您很看重 豆瓣评分吗?

谢: 对,至少得7分我才看。

王: 社交网络您都用什么?您微博已经是 “百万粉丝”的“大V”了。豆瓣上您也是快10万 关注的“豆红”,我看您最近也在用抖音和小红书。

谢: 主要还是微信朋友圈,然后微博经常跟朋友圈发的内容是一样的。豆瓣的评论也可以直接生成图片发到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微信是最常用的,家人和同学都是在微信上,主要是家人群,一个是我们谢家兄妹的群,还有就是跟儿子、儿媳妇、亲家有一个群。这之外就是电影学院的老同学群,后来搞了几次校园活动又建了一个群。我高中还有一个群,但是没什么人说话。再就是《黑骏马》剧组的群。我带的几届本科生都有班级群。小红书是因为去年在澳门讲课,那边老师说学生都在小红书上晒您讲课,我这才下载并注册了小红书去看看。之前我在优酷上还有个号,发一些小视频结果没什么反应,后来也就算了。微博我用得也比较多,因为我有些朋友是只发微博不发微信朋友圈,我也经常关注他们的动态。

王: 您2018年就因为在豆瓣写影评还得了一个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电影理论评论贡献奖”, 您在网上写影评这么多年,怎么看现在的电影评论 生态?

谢: 1980年代的时候报刊的影评非常重要,我们当时拍完片子都要跑到影协做放映,然后在报纸上还有《大众电影》或者《电影艺术》上发影评。我这些影片在美国发行时候各大报刊的影评人也都非常有作用,发行商也会引用报纸影评的,对观众影响非常大。现在豆瓣评分已经成为一个影评的标杆,大家一开始觉得网络上不专业或者有水军,但是影评什么人都能看,什么人都能写,时间一长,水军的痕迹也会淡下去。豆瓣评分主要是能给出一个比较大众的标准,9分以上那就是杰作了,但有些片子你会觉得也到不了杰作的标准,但是为什么评分那么高,可能也有其他的因素。

我比较喜欢读一些“发烧友”的文章,他们看电影非常深入,而且经常两刷三刷,写很长的解读。作为创作者看一看这些评论是很受启发的,可以了解观众怎么想。

比如去年纪念王居正导演的时候我终于看了《天堂回信》(1992),因为当时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第四代导演还有个9.1分的片子,但是你仔细查,其实这部片子放映场次并不多,怎么评分就这么高?其实主要还是电视上经常放,电影网也能看到。但是这部片子就不在豆瓣Top250里面。总体来讲豆瓣的Top250还是说明一定的问题和网友的审美趋势的。我比较喜欢读一些“发烧友”的文章,他们看电影非常深入,而且经常两刷三刷,写很长的解读。作为创作者看一看这些评论是很受启发的,可以了解观众怎么想。有些评论里面还有很好的信息,比如有人去看了导演采访的现场,就写一篇记录等。

我2023年去匈牙利讲学,讲座时候还给匈牙利人介绍豆瓣,我给他们做了PPT,给他们看当年在中国上映了哪些匈牙利老电影,中国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匈牙利电影。其实咱们网上观众看得最多的还是艺术片。比如贝拉·塔尔和扬索的片子,《都灵之马》( A torinói ló ,2011)有4万多人看过,我自己估计豆瓣上有1个人打分,差不多等于有10个人看过,这样这部片子有40多万人看过,相当厉害了。希腊的安哲罗普洛斯也不得了,好几部9分以上的,都是几万人打分看过。网络上的东西,是全民永远可以得到的,用网络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评论,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王: 我也经常看到您的片子不断有新的观众看 过之后标记、打分和写一些短评。

谢: 对,我也就是偶尔看一下。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我现在想做的就是眼前的两件事,一个是数字修复。我最近统计了一下,青年电影制片厂拍了90部胶片电影,至少有60部还没有数字化,资料馆修复的还不到10部。现在问题就是资料馆不修复也不让我们自己修复,学院技术系那边有特别顶级的扫描仪,可以做4K的扫描,咱们也有老师、学生可以参与。我就一直在努力推动这个事,今年75周年校庆,我拟了一个片单,10部片子,先做修复,从《樱》(导演:詹相持、韩小磊,1979)开始,导演主演等都是咱们学校老师,这个事情特别重要。我还找了国家电影局反映情况。比如即使是资料馆做了修复,也应该给原厂家一个数字母版对不对,这样咱们就可以自己安排放映活动,就不用每次还得去找资料馆要拷贝,他们还经常要收钱。但是好几年了这个事一直推动不了。

王: 您是“百万粉丝”的“大V”,您找电影 局反映情况,还不如写篇帖子挂在您微博置顶。

谢: 再解决不了我真写一个(笑)。还有一个就是我前面说的要建一个资料库,把学校的历史档案、照片,全部都数字化,放到网上去。

王: 您还是很拥抱新技术的嘛。您用不用AI ?

谢: 那当然。我很爱学习的,能力很强。AI我之前就用,DeepSeek出来之前我就用过一个什么AI。另外我经常用AI做翻译,外文的丢进去,中文马上就出来,挺方便的,我还拿它翻过匈牙利文。前两天我问DeepSeek,我微博有100万粉丝了,我要怎么推广我想做的事?结果DeepSeek给我写了一大篇……

王: 您准备按它的建议做吗?

谢: 它那个还是有点儿太麻烦了。我准备也就是国内外再讲讲课,然后再办一些电影放映活动,在匈牙利的中国电影周已经做得挺不错了,往下再看看能不能多去一些国家,希望能做到七八个国家,以咱们学校为主,做民间的中国电影周。再就是我跟傅靖生老师那个画展,看看还能去哪儿展一下。一些我父亲的著作什么的,还有我自己的一些档案,我想就出成电子书,在网上就自由传播,或者建个网站也行。

(作者单位:谢飞: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王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

[1] 谢觉哉著,谢飞编选:《谢觉哉家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年版,2024 年版(增订本)。

谢飞:《电影导演创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谢飞:《谢飞观影笔记1957—1962:一个甲子的回望》[M],线装书局,2023 年版。

谢飞著,王垚编:《叙旧与尝新:谢飞自选集》[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2 年版。

[2] 王定国著,谢飞编选:《百岁红军百年路》[M],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 年版。

[3] 谢觉哉:《谢觉哉杂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版。

[4] 谢觉哉:《谢觉哉日记》(上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5] 陈彦:《主角》[M],作家出版社,2018 年版。

[6] 杨志军:《雪山大地》[M],作家出版社,2022年版。

[7] 谢飞:《雪山大地》读后[EB/OL],豆瓣网,2023年9月7日,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4 36888/。

[8] 谢飞:《从西宁First青年影展看片谈到〈重视电影的文学价值〉》[EB/OL],豆瓣网,2021年8月9日,网址: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783556/。

[9] 王垚:《阿伦·雷乃与新时期初年的中国电影:一个电影交流史案例》,《当代电影》,2022 年第 7 期。

[10] 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电影通讯》,1980 年第 11 期。

[11] 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艺术》,1979 年第 3 期。

[12] 齐伟:《从误读到正解:1980年代电影“文学性”论争的再考察》,《东南学术》,2015 年第 2 期。

[13] 原话为:“1980 年 4 月 5 日,时值清明,我们在北海聚会。相约,发扬刻苦学艺的咬牙精神,为我们民族的电影事业做出贡献,志在攀登世界电影高峰。莫道海角远,但肯扬鞭到有时。”

附录一 谢飞年谱

王 垚 整理 谢 飞 校订

1942—1946年 0 ~ 4 岁

8月14日,出生于延安。是父亲谢觉哉和母亲王定国的次子,小名延河。随父母在延安生活。

1947年,5岁

胡宗南军队进犯延安,中央后委机关、陕甘宁边区政府后方人员,西北部队后方留守机关等单位迁至山西临县。随父母迁到临县后甘村。

1948-1960年,6 ~ 18岁

随父母到北京定居,先后就读于北京八一小学、北师大二附中(现一〇一中学)、北京四中。

1960-1965年,18 ~ 23岁

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就读,学制5年。1965年在60班毕业作品黑白短故事片《下班前后》中与同学共同担任导演。同年留校任教。

1966年,24岁

随文化部演出队去三线铁路慰问演出。导演独幕话剧《青春红似火》。“文革”开始后,北京电影学院停止一切教学活动。

1967-1969年,25 ~ 26岁

在“文革”中,导演四幕话剧《郭嘉宏》。

1970-1973年,27 ~ 31岁

随北京电影学院全体教职工下放河北保定38军文艺干校白洋淀部队农场劳动。1972年导演五幕话剧《向阳湖畔》。

1974年,32岁

调入“中央五七艺术学校”担任教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彩色京剧艺术片《杜鹃山》(导演:谢铁骊)中担任场记。

1975年,33岁

担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彩色故事片《海霞》(导演:钱江、陈怀皑、王好为)副导演。

1976年,34岁

参加导演系编导进修班(二年制)导演教学工作。

1977-1978年,35 ~ 36岁

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建制。继续导演进修班教学。

与郑洞天联合导演黑白故事片《火娃》,与原著小说《高高的苗岭》作者叶辛联合编剧。影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摄制。影片于1977年开始拍摄,导演系编导进修班学生参加了影片拍摄。影片于1978年完成。

1979年,37岁

支援恢复建制的天山电影制片厂,与王心语、郑洞天联合导演彩色故事片《向导》。影片获当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优秀故事片”奖。 [1]

1980年,38岁

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创作故事片《青春劫》剧本,未拍。参加“文革”后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

与第四代同行们成立中青年电影工作者的交流组织“北海读书会”。

1981-1982年,39 ~ 40岁

为导演系78班及进修班学生讲授“蒙太奇”(后改名“视听语言”)及“影片分析”课。辅导导演系78班三年级短片拍摄实习,拍摄三部黑白短片《我们的田野》《小院》《最后一个镜头》。辅导导演系78班四年级毕业作业《我们正年轻》《结婚》《目标》的创作,带领毕业学生实习。

1981年3月及1982年4月,任首届及第二届金鸡奖评委,分别在杭州及南京参加评审工作。

1983年,41岁

担任学院教学管理副院长。

8—12月,执导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我们的田野》,并担任联合编剧。

1984年,42岁

担任导演系84导演干部专修科(二年制)主任教员,讲授“导演创作”课程。

10月,随中国艺术教育代表团第一次出国,赴日本考察电影艺术教育。

11月,代表北京电影学院以观察员身份赴瑞典参加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年会。

1985年,43岁

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提出并在学院实施了“二四制”学制,即各系本科生须在二年级接受学业考查,通过考查的一半学生继续四年制本科学习,另一半学生转为二年制大专。这一学制在学院的85级实行,87级实行了两年后取消。

3月,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首次访问美国,考察美国电影产业与电影教育情况。

6月,赴丹麦参加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年会,被选为理事,任期至1989年。

6月,担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学生电影节评委。

夏秋,与乌兰联合导演根据沈从文小说《萧萧》改编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湘女萧萧》,影片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1986年完成。

1986-1987年,44 ~ 45岁

1986年6月,入选美国亨利·卢斯(Herry Luce)基金会访问学者,赴美国南加州大学(USC)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访学期间共在10多所美欧大学讲学,并研究了各校电影教学材料和方法。

1987年3月,赴巴黎参加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年会。

1987年5月《湘女萧萧》入围第4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UnCertain Regard)单元。

1987年6月,作为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理事,赴捷克卡罗维发利参加大学生电影节。

1988年,46岁

2月,《湘女萧萧》获第4届法国蒙彼利埃中国电影节(Festival duFilm Chinois de Montpellier)“金熊猫”奖。

4月,担任第8届金鸡奖评委。

9月,《湘女萧萧》入围第36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Zabaltegi”单元,获“堂吉诃德”奖(Don Quijote Award) [2] 。影片同年在美国艺术影院上映,由“纽约客影业”(New Yorker Films)发行,是首部在美正式发行的新中国电影。9月起,卸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导演艺术教研组组长。

1989年,47岁

为87级导演本科班讲授“影片分析”。参加89级夜大学导演专业教学工作。

1月,参加第5届法国蒙彼利埃中国电影节。

3—8月,执导拍摄根据刘恒小说《黑的雪》改编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本命年》,影片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

1990年,48岁

2月,《本命年》入围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 Internation Flim Festival),获杰出个人艺术成就银熊奖。

4月,参加第1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放映《本命年》。

8月,担任第14届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Montreal World Film Festival)主竞赛评委。

9月,《本命年》获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并获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提名;获第10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提名。

当年秋天,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赴日本访问交流。

1991年,49岁

开始在北京电影学院招收导演硕士生。开始为本科、研究生讲授“导演创作”课。

6—9月,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世界屋脊的太阳》中任总导演(导演:王坪)。影片获当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优秀故事片”奖。

1992年,50岁

7月,担任以色列特拉维夫学生电影节(Tel Aviv International Student Film Festival)评委。

8—12月,执导天津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故事片《香魂女》,影片根据周大新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编。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特别荣誉”奖。

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51岁

2月,《香魂女》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人道精神奖特别表扬,获芝加哥国际电影节(Chicago Internation Flim Festival)最佳女演员奖。同年获首届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 [3] 最佳编剧奖。

5月,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赴日本访问,放映《香魂女》。

6月,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赴台湾地区参加首届海峡两岸电影展,放映《香魂女》。

11月,担任新加坡“才华横溢出新秀”评委。

1994年,52岁

5月,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埃及、摩洛哥及叙利亚三国,放映《香魂女》。

8—12月,执导根据张承志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黑骏马》,影片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寰亚电影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影片大部分在蒙古国拍摄。

1995年,53岁

3月,担任日本第4届地球环境影视节(EARTH VISION 地球环境映像祭)评委。

6月,再次担任以色列特拉维夫学生电影节评委。

8月,《黑骏马》获第19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

1996年,54岁

1月和3月,分别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和意大利中国电影节放映《黑骏马》。

3月,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Osian’sCinefan亚洲及阿拉伯电影节(Osian’s Cinefan Festival of Asian and Arab Cinema)放映《黑骏马》;加入亚太电影促进会(NETPAC),担任执委会成员(board member),任期至2021年。

7月,《黑骏马》获俄罗斯第5届圣彼得堡国际电影节(IFF Messase to Man)组委会特别奖。影片同年在美国上映,由“纽约客影业”(New Yorker Films)发行。

1997年,55岁

5月,任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际电影节(Tashkent International FilmFestival)评委。

10月,任第10届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Damascu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评委。

12月,担任第17届金鸡奖评委。

1998年,56岁

4月,剧本及文章选集《谢飞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国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丛书”。

5月,应极忠文教基金会邀请赴台湾地区访问。

担任导演系98级故事片方向主任教员,为期二年。

在北京电视台制作的18集电视专题片《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中担任总导演。

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任期四年。

1999年,57岁

7—10月,执导根据扎西达娃小说《冥》改编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益西卓玛》,并担任联合编剧。影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山东电影制片厂及北京四季常青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影片后期制作于2000年完成。

2000年,58岁

2月,《益西卓玛》入围2000年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Panorama)单元。

11月,《益西卓玛》获第20届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编剧奖、影人奖,并获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及最佳音乐奖提名。

2001年,59岁

2月,担任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评委。

3—10月,拍摄根据曹禺话剧《日出》改编的23集电视连续剧,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中国国家话剧院影视中心及深圳市万科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5月,《益西卓玛》获上海影评人十佳电影奖最佳导演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0月,创办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

2002年,60岁

3月,赴台湾地区世新大学讲学,为期一个月,其间参加第4届台北电影节活动。

3—10月,拍摄根据梁凤仪小说《豪门惊梦》改编的35集同名电视连续剧,由福建电视台、福建勤+缘影视制作传播中心联合出品。

12月,《沉静之河·谢飞研究文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收入王人殷主编“中国电影导演系列丛书”。

2003年,61岁

4月感染非典,入院治疗近一个月后康复出院。

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任期四年。

2004年,62岁

开始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招收博士研究生。

与今典集团合作,主持自己电影作品的数字化工作。

2005年,63岁

担任2005级导演系剪辑专业本科班主任教员,任期四年。

5月,兼任湖南大学影视学院院长,负责专业教学指导,任期二年。

12月,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2006年,64岁

3月,担任印度Osian’s-Cinefan亚洲及阿拉伯电影节评委。

成为《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封面人物,当期杂志发表谢飞自述、访谈及一系列研究文章。

2007年,65岁

2月,担任第13届法国沃苏勒亚洲电影节(Vesou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of Asian Cinemas)评委。

3月,赴英国爱丁堡参加“电影在中国”影展。

7月,担任第11届韩国富川国际奇幻电影节(Puchon International Fantastic Film Festival) [4] “PuchonChoice”短片单元评委。

8月,担任第60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NETPAC评委。

9月,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任“亚太电影奖”(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初选评委,此后连续三年担任这一职务。

2008年,66岁

1月,参加第1届比利时中国电影节,参加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第四代导演回顾展活动。

3月,担任第18届埃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for Children)评委会主席。

8月,再次担任第32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主竞赛评委。

11—12月担任第45届金马影展NETPAC评委;赴台湾地区台北艺术大学讲学,为期一个月。

2009年,67岁

教授的2005级导演系剪辑本科班毕业,这是北京电影学院首个剪辑专业方向本科班。

2010年,68岁

1—3月,拍摄上海世界博览会西藏馆主题片《幸福拉萨》。

3月,担任第4届亚洲电影大奖(Asian Film Awards)评委。

11月,担任在北京举办的第2届中韩大学生影展评委会主席。

2011年,69岁

主持电影《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的数字修复工作,将《黑骏马》和《益西卓玛》恢复为蒙语、藏语原声对白版本。

6月,赴香港城市大学讲学,为期两周,主题为“电影与文化”。

7月,担任第13届台北电影节国际青年导演竞赛评委。

10月,赴韩国参加釜山电影节,担任第3届中韩大学生影展评审主席并举办讲座。

11月,赴俄国访问莫斯科电影学院,参加学生影展并举办讲座。

12月,担任印度第4届班加罗尔国际电影节(Bengaluru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主竞赛评委,担任第10届孟买“第三只眼”亚洲电影节(Third Eye Asian Film Festival)评委。

2012年,70岁

担任12级导演硕士研究生班主任。监制故事片《向阳坡的故事》(导演:金舸)、《万箭穿心》(导演:王竞)。4月,获第四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表彰,获第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人伯乐奖”。

11月,担任在伊朗德黑兰和伊斯法罕举办的第25届国际青少年与儿童电影节(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for Children and Youth)评委。

11月,获第12届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Gwangju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金大中诺贝尔和平电影奖”,担任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评委。

2013年,71岁

担任13级导演硕士研究生班教师。创办“电影新人成才计划——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长片毕业作业”项目,在研究生教学中实施学生毕业长片的教学探索。

监制故事片《蓝色骨头》(导演:崔健)。

2月,担任第12届俄罗斯“火之魂”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Debut Film Festival“Spirit of Fire”)评委。6月,参加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

9月,担任第11届俄罗斯海参崴“太平洋子午线”亚太电影节(“Pacific Meridian”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of the Asia-Pacific Countriesin Vladivostok)NETPAC评委。

12月,参加英国伦敦中国电影展。

2014年,72岁

在北京电影学院正式退休。继续执教担任导师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至其毕业。

同年开始在豆瓣网撰写影评和书评。2月,担任第19届印度喀拉拉邦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of Kerala)评委会主席。

7月,担任第8届FIRST青年影展评委会主席,并担任该影展名誉主席至今。

7月,赴伦敦参加英国电影协会举办的“中国电影百年展”(A Century of Chinese Cinema)放映季,举办讲座。

10月,担任第2届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评选活动评审。

11月,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重访第四代:谢飞导演作品回顾展”。

12月,担任第18届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学生电影节(CineMAiubit)评委会主席。

2015年,73岁

监制故事片《告别》(导演:德格娜),《再见,爸爸》(导演:张影),两部影片是“电影新人成才计划”的首批作品。

6月,担任第9届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国际学生电影节(Tbilisi International Student Film Festival“Amirani”)评委会主席。

7月,获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教学成就奖。

7月,选编的谢觉哉书信集《谢觉哉家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1月,在深圳大学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

11月,参加夏威夷国际电影节(Hawai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NETPAC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NETPAC@25),在夏威夷大学举办个人回顾展。

2016年,74岁

在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开发讲座课程“半个世纪的电影教师生涯——谢飞大师班”。

监制故事片《盛先生的花儿》(导演:朱元成),本片是“电影新人成才计划”的第二批作品。

监制故事片《会考试的猛犸象》(导演:王念一)等。

4月,赴香港浸会大学讲学。

5—6月,在马来西亚、印尼和台湾地区大学和文化机构举办大师班讲座和电影放映活动。

9—11月,在加拿大、美国、巴西、阿根廷、智利及秘鲁各地大学,举办了为期51天的讲座和放映活动。担任第3届华盛顿华语电影节(DC Chinese Film Festival)评委会主席。

12月,担任孟加拉达卡国际短片和独立电影节(International Short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Dhaka)评委。

2017年,75岁

1月,担任第1届尼泊尔国际电影节(Nep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评委。

3月,担任第1届马来西亚国际电影节(Malays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评委。

3月,在比利时自由大学、匈牙利塞格德大学举办谢飞个人电影回顾展及讲座活动。

6月,担任第2届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9月,担任第6届俄罗斯外贝加尔电影节(Zabaikalsk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评委。

11月,担任第1届平遥国际影展卧虎单元评委。

2018年,76岁

监制故事片《抵达之谜》(导演:宋文)。

3月,获得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年度电影理论评论贡献奖。

4月,《本命年》2K修复版在第8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

9月,担任第5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安)评委会主席。

10月,赴菲律宾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太电影纪录与遗产会议”(Asia Pacific Cinema Documentary Heritage Conference)并做主题发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

2019年,77岁

监制故事片《送我上青云》(导演:滕丛丛)。

3月,担任第3届埃及沙姆沙伊赫国际电影节(Sharm El-Sheikh Film Festival)评委会主席,参加中国主宾国活动,在开罗等地举办讲座。

7月,担任第15届哈萨克斯坦欧亚国际电影节(Euras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NETPAC评委。

9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第3届荔枝国际电影节(Lyche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举办“谢飞导演回顾展”,获终身成就奖。

9月,获第26届土耳其阿达纳国际电影节(Adana Golden Boll Film Festival)终身成就奖。

10月,获颁蒙古国北极星勋章。

12月,赴法国尼斯参加中国电影展,放映电影并举办讲座。

2020年,78岁

10月,担任第7届重庆青年影展评委会主席。

2021年,79岁

10月,获第5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藏龙东西方交流贡献荣誉。

12月,担任策展人的“谢飞、傅靖生电影及美术回顾展”在北京电影学院首展。

本年起改任亚太电影促进会顾问委员会成员,不再担任执委。

2022年,80岁

7月,专著《电影导演创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叙旧与尝新:谢飞自选集》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2023年,81岁

3月,选编的王定国纪念文集《百岁红军百年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4—5月,赴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及德国的8所大学举办题为“电影艺术与文化多元”的讲座和放映活动。

4月,担任策展人的“吴印咸摄影展:《初创岁月》——北京电影学院(1955—1984)”在北京电影学院首展。

5月,《香魂女》4K修复版在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

8月,文集《谢飞观影笔记1957—1962:一个甲子的回望》由线装书局出版。

11月,担任第27届爱沙尼亚塔林黑夜国际电影节(Tallinn Black NightsFilm Festival,PÖFF)主竞赛评委。

12月,在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举办“保存影展·谢飞电影回顾展”。

2024年,82岁

3月,担任第7届尼泊尔国际电影节评委。在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的大学与文化机构举办“电影艺术与文化多元”讲座和放映活动。

5月,发起成立在布达佩斯举办的“影像亚洲中国电影放映周”,赴匈牙利出席参加活动。

6月,在长沙举办“一生光明——谢觉哉家书墨迹珍品展”。

7月,在北京举办“一代风骨照华影:谢飞电影作品回顾展”。

11月,获第37届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1] 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设立于部195优7 秀年影,1片98奖5 年,1更99名5 年为更广名播为电影中国电视电影华表奖。

[2] 该奖项由国际电影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Societies Jury,IFFS)与电影节合作颁发,IFFS成立于 1947 年,也称为“国际电影俱乐部联合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Cin é-Clubs,FICC),目前由 40 多个国家的会员单位组成。目前该组织跟 16 个电影节合作颁发这一奖项,每届电影节的 IFFS评审团均由来自世界各国的电影协会活动家组成,从各国电影协会联合会提名的候选人中选出。该奖项颁发证书,并在世界各地电影协会中推广获奖电影。参看:https://infoficc.wordpress.com/don-quijote-prize/

[3] 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以弘扬电影教育成果并推进中国影视艺术水平的提高为核心,表彰北京电影学院师生及历届校友在电影、电视艺术创作上的突出成就。学院奖于 1992 年首次举办,2019 年重新启动评选,2020、2023 年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评奖班级活动。

[4] 2015 年富川市英文转写由“Puchion”改为“Bucheon”,电影节也更名为“Bucheon International FantasticFilm Festival”。

附录二 谢飞导演的影视作品音像制品及相关图书年表

王 垚 整理

《火娃》

电影连环画册《火娃》(张自强改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电影连环画《火娃》(严锴改编),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收入“烽火少年系列丛书”。

电影彩色阅读本《火娃》(严锴改编,上色处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年版,收入“少年小英雄系列”。

彩色电影连环画《火娃》(安娜改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版,收入“中国红色少年英雄故事丛书”。

彩色电影连环画《火娃》 (严锴改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版。2004 中影音像出版社出版VCD,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销。

《向导》

电影连环画册《向导》(田小惠改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版。

电影文学剧本《向导》(编剧:邓普),收入4部新疆题材电影文学剧本合集《向导》(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版),后出版单行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版)。

《我们的田野》

2002 贵州东方音像出版社出版VCD,收入“俏佳人电影宝库”系列,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总经销。

《湘女萧萧》

1992 “纽约客录像”(New Yorker Video)在美国发行录像带(片名“Girl From Hunan”)。

1997 北京南海声像公司出版VCD,收入“国际电影榜中榜珍藏系列”,佛山市天艺音像制品有限公司总经销。

1999 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VCD。

2004 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EVD [1] ,北京今典环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销。

《本命年》

1997 北京南海声像公司出版VCD,收入“国际电影榜中榜珍藏系列”,佛山市天艺音像制品有限公司总经销。

2004 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EVD,北京今典环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销。

2010 “二轮放映”(Second Run)在英国发行DVD(片名“Black Snow”)。

《世界屋脊的太阳》

电影文学剧本《世界屋脊的太阳》(编剧:黄世英),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版。

《香魂女》

1995 “箭影”(Arrow Video Inc.)在美国发行录像带(片名“Women from the Lake of Scented Souls”)。

1995 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VCD。

1997 北京北影录音录像公司出版VCD,一个版本收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系列,三辰影库音像电子连锁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总发行;另一个版本则收入“俏佳人电影宝库”系列,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总经销。

1998 中国文采声像出版公司出版SVCD [1] ,江苏新科音像发行有限公司发行。

2000 美亚娱乐在香港地区发行VCD。

2004 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DVD,收入“俏佳人老电影库”和“中国电影百年百部经典”系列,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销。

2004 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EVD,北京今典环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销。

2004 “骑士国际传媒”(Knight Mediacom International)在美国发行DVD(片名“Woman Sesame Oil Maker”)。

2005 豪客唱片在台湾地区发行VCD和DVD。

2011 “史诗音乐”(Epic Music)在英国发行DVD。

《黑骏马》

1995 风潮唱片在台湾地区以《爱在草原的天空》为名出版电影原声带。

1998 “纽约客录像”(New YorkerVideo)在美国发行录像带(片名“A Mongolian Tale”)。

2000 “环球镭射”(Universe Laser [HK])以《爱在草原的天空》为片名在香港地区出版和发行VCD。

2002 四川文艺出版社以《爱在草原的天空》为片名出版DVD,收入“广东中录港片系列”,由广东中录音像有限公司发行,广东中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销。

2004 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EVD,北京今典环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销。

另有群体工作室以《爱在草原的天空》为片名在台湾地区出版和发行VCD和DVD,出版时间不详。

《益西卓玛》

2003 日本哥伦比亚(日本コロムビア)在日本发行DVD(片名“チベットの女”)

2004 中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DVD;另有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委托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制作的多语种字幕版DVD出版,制作时间不详。

《日出》

2002 贵州东方音像出版社出版VCD和DVD,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总经销。

富芽数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湾地区发行DVD,收入“隽恋复刻经典系列·中国戏剧大赏”,时间不详。

《豪门惊梦》

2003 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VCD和DVD,广东雅恒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销。

[1] EVD(Enhanced Versatile Disk),增强型多用途光盘,是DVD的升级版本,使用红光技术,曾是中国高清光盘及家用播放机产业在 2000 年代初联合推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光盘技术标准,2003 年新科、上海广电等九大厂商成立“中国EVD联盟”,2004 年推出首台EVD播放机,2005 年信息产业部发布《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技术规范》,将EVD确定为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今典集团2004 年涉足EVD产业,曾构想包含碟机、碟片销售和租赁、数字放映机及数字影院在内的高清电影体系。2008年随着东芝公司放弃红光技术的HD DVD业务,索尼等公司推行的蓝光技术成为高清光盘的国际行业标准。中国后来也采用了蓝光技术作为标准。

[2] Super Video CD(简 称SVCD,也称超级VCD)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的指导下,由中国录制设备标准化委员会所开发的增强VCD格式的标准,是VCD的改进标准,采用与VCD相同的光盘,但码率及分辨率比VCD更高。 L5BANdmoxkapctJMRc85Nr6FrHNUP8nz4xroortGmLRajxwTLeXbWfsVygxerMD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