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京来信

如何想象新时代的北京文学

师力斌

如何想象新时代的北京文学?无论对于作家还是读者,都是一个问题。于批评家而言,或许更有诱惑力,他们不仅关注实然的北京文学,对应然的北京文学可能更有想法。在现代文学史上,京派文学、京味文学,似乎都满足过我们对于北京文学的想象,但在当下,北京文学成了汪洋大海。各路人马在此汇集,蔚为壮观。地域性的意味,城市时空之于文学,“新北京作家群”与京派、京味传统文学是怎样的关系,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北京的历史巨变有目共睹。新北京远非一百年前的北平,也非五十年前的北京。二十年前北京的面貌跟今天也大不相同。我记得2000年来北京,魏公村一带还依稀有村的痕迹,地铁线路极少,我从北四环去通州,公交地铁要倒好几趟,花费大半天时间。今天,地铁线路四通八达,火车站分设东西南北,西南部还有个丰台站,有一次我在北京南站就碰到一个气喘吁吁的旅客,他要去的是北京丰台站。交通巨变,建筑巨变,传播巨变,物流巨变,生态巨变,城市治理巨变,这仅是市政建设和社会物质层面,而城市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巨变更加复杂。

人们一方面怀念老舍那样的作家及其北京书写,期待有巴尔扎克那样的作家来记录北京历史,另一方面,京派文学、京味文学赖以存在的那种从容的、缓慢的、胡同的、四合院的北京正在飞速瓦解,日益远去,一个庞大驳杂、剧烈变化、跨国流动、激烈碰撞、阶层分化又固化再分化的北京淹没了我们。

文学的总体性把握成为难题。无法依靠某一位作家来概括北京。新北京的全球流动,海量的人群,巨大的能量,驳杂多元的文化,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史无前例。人们一方面怀念老舍那样的作家及其北京书写,期待有巴尔扎克那样的作家来记录北京历史,另一方面,京派文学、京味文学赖以存在的那种从容的、缓慢的、胡同的、四合院的北京正在飞速瓦解,日益远去,一个庞大驳杂、剧烈变化、跨国流动、激烈碰撞、阶层分化又固化再分化的北京淹没了我们。

文学不会被淹没,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滋养。于《北京文学》而言,最直接的受益就是2023年第1期开始推出的“新北京作家群”栏目,时至今日,两年半时间里,已经推出了25位作家27部作品,大部分是中短篇小说,有两部较长篇幅的散文。“新北京作家群”栏目置身于时代现场,跟踪最新北京文学的创作,使我们经常能体会到立足北京、放眼世界的便捷。这个栏目持续给我们带来惊喜,不断发现新的经验新的想象。发表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切近北京与世界,各具特色,绚烂夺目。但另一方面,又让我们产生持续的文学史焦虑,对手头的书写产生新的不满足,新的期待。此行业书写出现后,期待彼行业;老北京的形象出现后,期待新北京的形象;此阶层的叙事后又期待彼阶层的叙事;一种风格推出,还盼望更多风格前来。总之,北京的巨大,期待北京文学的巨大。新北京作家群就像一个无限生长的圆,每一部新作问世,都会延长圆的半径,又会令我们看到圆周之外更多的空白。于是,我们期待这个圆的半径再大一些,周长再长一些,天更高远一些,北京文学更立体、更丰满、更全面一些。

很难按以往的模式来评判北京文学了。我们急盼最新的批评来这茫茫大海中导航。百年老舍、王朔、史铁生、王小波,百年文学中的任何一位作家都成为海上的坐标,那么近,又那么远。我们期待灯塔,有时候呼之欲出,却好像又擦肩而过。

文学和批评是这样一对矛盾关系,实然的文学和应然的文学相互激发相互辩驳。实然的文学如果足够理想,那么批评就会在其划定的圆圈内进行阐释。杜甫一旦出现,批评就会现千家注杜;《红楼梦》一旦出现,红学也就随之诞生。如果实然的文学不够理想,批评就会望向圈外,望向墙外,望向域外。影响的焦虑,其实就是经典的焦虑。我们不仅热切期待新北京文学的想象,也热切期待新北京文学的经典。而经典的诞生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栏目推出以来,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杨庆祥、徐刚两位批评家曾撰文予以精彩的讨论。还有不少批评家正在对“新北京作家群”的写作进行观察,他们在等待。

本期,我们推出张元珂、赵天成、李林荣三位批评家的观察,都是闪光的批评,各自都有会心的发现。

张元珂对“新北京作家群”的写作向度、文本范型及文学史意义进行系统的梳理概括,是对行进中的新北京作家群创作的初步总结,勾勒出一个清晰的作家谱系,指出其在新空间开拓、新故事讲述和新经验表达方面的新意,并将这些写作划分为故事本体型、内指—表现型、技术—诗意型、隐喻—象征型、思想中心型等,同时还将素人写作等未在新北京作家群亮相的作家纳入考察视野,视野宽阔超前,非常具有建设性。

赵天成将“新北京作家群”置于百年北京文学的历史中考察,80年代文学特别引发他的理论灵感,提出“北京文学的精神性维度”这一观念,具有发明的意味,富有理论阐释力,以“北京文学的精神性维度”为核心,串联历史和当下、时间与空间、作家与世界等一系列批评命题。显然,赵天成以20世纪80年代北岛、阿城、张承志、史铁生、王朔、王小波等北京作家所创造的北京文学“盛唐”时代为参照,流露出一种经典匮乏的不满足和期待,还包含了重写文学史的诉求。

李林荣长文也站在百年文学流变的高度,抽离时间束缚,从“京派”“京味”和“新北京作家群”三种范畴来重新观察北京文学新状态,也即从过去看到“作为当今北京文学发展态势的某一脉络渊源的切实联系”,也从“当今北京文学新态势、新动向内在特征的切实所需中,发现和确认‘京派’和‘京味’有必要复活的充分理由”,为我们打开了一种新观察视野。

需要说明的是,“新北京作家群”栏目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期的栏目计划。上述三篇文章写作完稿时间不一,有的较早,新北京作家群后来发表的徐皓峰、阿乙、伍倩等作家的作品,遗憾未能纳入他们的研究视野,只好留待将来。

(作者单位:北京文学期刊中心) W4aiRcqJpc+Sq97oTedfeoZJ3/fYR1fsnOJG9y5aaHpDsoxRO9mA6ITnajelkA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