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物质篇 我们眼中的世界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不知道有没有读者曾在某个难眠的夜里这样自问。著名科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猫咪爱好者薛定谔就曾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他的思考。他着眼于到底何为生命,认为生命体通过吃、喝,不断新陈代谢、不断和外界发生物质交换——从环境摄入的食物中包含着“负熵”,生命以“负熵”为食,从而使得有机体的熵保持稳定。在物理学中,熵用来衡量系统的混乱程度,生命依靠外界获得的能量来保持有序的状态。

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克,到太极八卦推演万物变化,古人一直在思考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构成的。到了现代,在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创作的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里,超智慧生物建造超级电脑,对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给出的终极答案是42。42到底意味着什么?超级电脑并没有给出答案。不管是自问,还是对这个世界的思辨,这种可以无限发散思考的话题总是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不过,这些终极问题终究显得虚无缥缈,对人类目前已知的所有知识进行评级看起来更具有可操作性。物理学家费曼曾设想过类似的问题:如果在一场灾难中,所有科学知识都被摧毁,我们只能留给下一代一句话,如何用最少的文字包含最多的信息?费曼给出的答案是“所有事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句话。毕竟无论是什么天马行空的猜想,最终总是离不开物质这个话题。这也是本篇的核心话题。

在物质篇里,我们将从最实际的角度出发,介绍人们在这个物质世界的探索和洞见:

科学家在认识世界时如何建立通用“语言”以互相交流?

目前,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到了哪一步?

物质有哪些形态?

生命是什么?

希望我们的解答,能让你对世界多一分理解。 hL0t4fdSgdshWr/w6fkdPQ7mNf5oyeyA4oXTQLrtG9ppkzvs2D3kJsTXPy3j3g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