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今天,现代的人们往往因为不知道其实现的细节而有种不真实的感受,而这种不真实的感受和生活中最直接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一边是手握智能手机拨打电话、畅快地看视频和玩游戏;另一边是宛如天书一般的数学公式和复杂计算。
说书的人最常说的、大家想听的故事大概都是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类似的剧情,略施空城计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各种不同的游戏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则被进一步简化成了可以随意加“点”的科技树——只要在游戏里付出时间和资源,便可以获得一份宛如超能力一般的科学的力量,让我们可以掌控的资源从青铜跃升到铁器,再跃升到合金,掌握的能源从人力、畜力提升为蒸汽,再提升为电力。
那么,物理是这样一个学科吗?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物理有可能这么发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解释:到底什么是物理。
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便是:从古至今,人们取得了众多伟大的科学发现,这些科学发现之间是否有什么相同之处,相互之间又是如何紧密联系的?
在刘慈欣所著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有这么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农场主假说”,我们不妨以此为视角一窥科学是如何发展的。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只聪明的火鸡,它通过观察发现,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于是它将其总结成为“十一点吃饭定律”:主人总是在上午十一点给我们喂食。可是,天不遂“鸡”愿——在感恩节这天上午十一点,主人并没有给它们喂食,而是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我相信肯定不只有一个人想过——假如我突然灵光一闪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终极定律,是不是就一举推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了?在火鸡的世界里,这条终极定律的内容可能是:我们终将被送上餐桌。但从归纳的角度来讲,就算火鸡意识到了终极定律的存在,那聪明的火鸡发现的“十一点吃饭定律”就错了吗?当然并不是,它们只是意识到了“十一点吃饭定律”有使用的范围,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它们还可以利用“十一点吃饭定律”,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当然,真实的故事远没有这么简单,“聪明的火鸡”想要总结和提出一条定律,甚至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尽管哥白尼早就总结出日心说的思想,但直到他生命走到终点前最后几个月,才开始准备出版。过去的物理学正是这么颤颤巍巍走过来的。
现代物理学将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渐渐发现其中的一个全新趋势:就算掌握了微观层面的每个规律,宏观的规律仍然和微观迥异。就像同样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心理学的人和研究社会学的人基本思考方式区别就很大。而且对称性这种看似有点虚无缥缈的东西,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中也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参破了对称性,我们甚至可以解释质量从何而来。通过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强大的工具相互结合,学科之间如何相互借鉴和补足,同样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虽然接下来的内容主要以物理知识和物理学史为主,但其中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还是可以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读者借鉴。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