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技术复合体

回首千年,机器和机器文明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连续但又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的阶段:始技术阶段、古技术阶段、新技术阶段。一代人以前,帕特里克·格迪斯 教授最先在著作中阐明,工业文明并非一个单独的整体,而是显现出两个特征分明、截然不同的阶段。然而,他在界定古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时,忽视了之前重要的准备阶段。在那个准备阶段中,所有的重要发明不是已经做出,就是已有预兆。所以,根据格迪斯提及的考古发现,我把第一个时期叫作始技术阶段,即现代技术的黎明时代。

这三个阶段的每一个都大致代表着人类历史的一个时期,但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技术复合体。也就是说,每个阶段都起源于某些特定地区,通常都使用某些特定的资源和原材料。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利用和产生能量的手段,以及特有的生产形式。最后,每个阶段都造就了特定类型的工人,用特定的方法训练工人,发展某些专长,压制其他才能,汲取并发扬社会遗产的某些方面。

技术复合体的几乎每个部分都会显示并代表复合体内部的一整套关系。以各种类型的书写笔为例。用时需要削尖的鹅毛笔是典型的始技术产品。它显示了工业的手工业基础及其与农业的紧密联系。它在经济上便宜,在技术上简陋,但很容易适应书写者的风格。蘸水钢笔是古技术阶段的代表。它价格低廉、形式一致,虽然也许不能耐久。它是矿山、钢厂和大规模生产的典型产品。它在技术上是对鹅毛笔的改进,但要达到鹅毛笔的适用性,必须制造六种不同标准的钢笔笔尖和形状。最后,自来水笔虽然早在17世纪就被发明了出来,但它是典型的新技术产品。它的墨水囊用橡胶或合成树脂做成,笔尖用金子做成,可以自动上墨水。这一切代表着更精致的新技术经济。自来水笔的一个特点是它使用耐磨的铱金做笔尖,延长了笔尖的寿命,减少了换笔尖的需要。每个阶段的产品的特点都在该阶段典型环境中的许多地方有所反映,因为虽然一个复合体的各个部分也许是在不同时间发明的,但复合体本身要等所有主要部分都具备之后才能正常运作。即使在今日,新技术复合体仍然需要更多的发明才能完善。具体来说,需要把目前蓄电池的电压增加六倍,并至少保持现在各类电池的安培数。

就动力和典型材料而言,始技术阶段是水木复合体,古技术阶段是煤铁复合体,新技术阶段是电与合金复合体。作为社会经济学家,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看到并部分地证明,发明和生产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明价值。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就是有它自己的历史使命。机器不能与更大的社会模式脱离,因为它的意义和目的都是社会模式赋予的。文明的每个时期都包含着过去技术留下来的无用废物和新技术的重要种子,但成长的中心在于该时期自己的复合体。

现代技术的黎明时期大约是公元1000—1750年。在此期间,零散的技术进步和从其他文明那里得到的启发被汇拢起来,发明和试用进程缓慢加速。实现机器普及所需的大多数关键发明都在这个时期得到推动。第二阶段所有要素的种子在第一阶段都已出现,经常处于胚胎状态,且在很多情况下是独立的存在。从技术上讲,这个复合体在17世纪达到高潮,确立了实验科学,为数学、精细操控、准确计时和精确测量奠定了基础。

当然,始技术阶段并未在18世纪中叶戛然而止。它最先在16世纪的意大利达到高潮,体现在达·芬奇和当时其他天才的工作中,在1850年的美国最终达成迟来的结局。它的两个最出色的产品——快帆船和制作曲木家具的索耐特工艺都是19世纪30年代产生的。荷兰和丹麦等地有许多地区直接从始技术经济跨入了新技术经济,其间仅仅感受到古技术的乌云投下的一丝阴影。

就整个人类文化而言,始技术时期尽管在政治上起起伏伏,而且到了后期,产业工人的处境不断恶化,但仍然是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因为除了伟大的机械成就之外,它还产生了城市、景观、建筑和绘画,显示出思想和享乐领域也和实际生活一样,做出了切实的进步。这个时期固然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政体,但至少修道院和公社的生活有时接近了这一梦想。对这种生活的美好回忆被记录在莫尔的《乌托邦》和安德里亚的《基督城》里。

透过服装和信条的所有表面变化,可以看到始技术文明的深层统一,所以必须把它在时间上的先后部分视为同一个文化的不同表现。这一点现在得到了学术研究的支持。对于文艺复兴是与过去的大决裂这一概念,学者提出了怀疑,认为这是当时的一个幻觉,后来又被历史学家拿来过度渲染。不过,必须加上一个限定条件,即随着社会技术的日益进步,由于并不完全与机器相干的原因,发生了相应的文化解体和衰落。简而言之,文艺复兴在社会意义上不是新一天的黎明,而是日暮。机械艺术进步了,但人文艺术在衰弱和退步。礼崩乐坏之时,发明的步伐反而变得更快。机器开始增多,力量随之加大。 89l5JzciPMxpMkV4iI9AYKrD4rzdlujizcwzDVhNJocC1T+KHvnnFtxmVzRo+j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